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1):8-8
<正>知识分子未必是有知识的人。王小波写过,"我年轻时当过知青。当时没什么知识,就被当作知识分子送到乡下去插队"。他还说,当年他被硬推为知识分子,实际上是有人要收拾他。先扣帽子再整人,这是那时的套路。后来知识分子终于正名了,王小波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这个称谓很快又变得不纯粹了。一些在公共话语圈踊跃发言的人,被戏谑称为"公知",也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有时候为了表达更为强烈的感情色彩,就说是"臭公知",算是对"臭老九"的继承。  相似文献   

2.
石勇 《南风窗》2012,(12):46-47,50
今天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的利益冲突"时代。社会变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松散的群体,在整体上变了吗?赫拉克利特说:万物皆流。"知识分子",无论指的是一个有点含混的概念,还是一个松散的异质性群体,在时间的流逝中,也不会停留在它,以及他们曾经呆过的地方。在中国——当然不仅仅是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3.
有政治关切的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如何处置?知识分子要获得其立言的独立性、批判性与超越性,似乎必须与政治权力保持一种疏离甚至对抗的关系,但知识分子立言的根本意图又在于改造政治和社会,并非仅仅停留于生产一堆"批判性的话语文化",那么知识分子似乎应该要寻求与政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恶性触法行为的不断发生,推动了未成年人的工读教育转向专门教育的体系发展和思路清晰化。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工读教育的粗略涉及到2019年未成年人"两法"的修改,其中的专门教育也经历了多次修订的完善过程,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性的制度。但是,由于对未成年人专门教育性质的界定不清和程序设计的非完善性,使得本次对专门教育制度的规定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未成年人严重触法行为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专门教育制度应当积极发挥内在功能,并在性质归属上逐步从"惩罚矫治"转向"教育引导",在程序设计上由"粗放思维"转向"精细设置",从而与未成年人的发展现状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相契合。  相似文献   

5.
以2004年为标志,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在战略上将出现"三个转向",即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进攻;由权力反腐转向制度反腐;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是伟大的反帝反封运动。辛亥革命成功了,也失败了,中国知识界的不少知识分子陷入烦恼之中。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显示出强大的组织力、战斗力,让苦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知识界感受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走出烦恼,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实现了人民立场的转向,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中的人民立场的转向,在那一代共产党人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相当深刻的思想印记,成为人们理解党在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革命多个历史阶段中的方针政策的线索,成为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一把钥匙。中国共产党人是五四精神的最优秀的继承者,五四时期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人民立场的转向,持续影响着中国的政策导向和政治话语。  相似文献   

7.
于丹,不少学院知识分子给了她一个绰号——"学术超女",因为据说她的学术功力不深,书却卖得奇好。人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于丹表示:"我把我的这种解读,解释为一种体验式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江川路街道开展的"团队党建"是激发社会活力、助推社会治理的一种有效实践形式,也是城市社区党建的一项新探索。"团队党建"依托社区团队,建立起了基于"趣缘"纽带的居民间的有机联系,其新探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观念上,实现了社区党建由"单轨"转向"双轨"、由"封闭"转向"开放"、由"静态"转向"动态"、由"主动"转向"被动";在组织形式上,"团队党建"通过对社区团队进行组织嵌入,形成了"社区党总支—团队党支部—团队党小组"的灵活的组织创新;在功能上,"团队党建"再生了"熟人社会",提高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节约了社区治理成本,推动了社区自治。"团队党建"可谓未来城市社区治理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南书房     
张洪彬 《南风窗》2011,(11):96-96
本栏编辑赵灵敏信箱smartzhaolm@126.com《从"东欧"到"新欧洲":20年转轨再回首》金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金雁对"东欧"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现状的观察与评论。有现象,有分析,对于读者了解目前"新欧洲"的真实情况,颇有助益。分上篇"金融危机后回首看东欧",中篇"波兰独立之路与南斯拉夫民族独立问题",下篇"东欧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共15篇文章。以作者在《经济观察报》开设专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20世纪政治学家对"意识形态"这一术语的各种理解,以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政治学学科转向的维度。"意识形态"并没有像各种终结论所预言的那样"趋于一致",相反,意识形态正在通过核心价值得到重构。本文还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以及该术语在政治学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在谈到中国改革时,要区分两类知识分子。于建嵘说,"历来的政治社会变化,都需要知识分子提供意识形态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性说明,他们还提供变化在精神上的动力。当中国的官方知识分子提供不了这些东西的时候,改革也很难提供一个全民的共识。"于建嵘说的"官方知识分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不能被称为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只能称为"跟文字和知识打交道的人"。虽然于建嵘尝试区分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知识分子和官方知识分子,但是,他从知识分子的功能上,用知识分子在改革中起重要的作用来划分。第一,提供改革正确性的背书;第二,提供变化在精神上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学界通常将战后日本的护宪运动与护宪思想不加区别地等同于"和平主义"运动与思想,但实际上,战后日本的护宪运动及其指导思想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与变化过程。战后知识分子护宪运动的思想基础并非一般所论的放弃战争、消灭军队的"和平主义",而是基于新宪法中所规定的国民主权原则的民主思想。进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护宪运动(尤其是知识分子护宪运动)影响力衰退的主要思想原因,也并非和平主义思潮的衰退,而是护宪运动主体的国民主权思想的式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这个著名的"修正主义公式"出自于伯恩施坦《崩溃论和殖民政策》一文。该公式的提出意味着伯恩施坦正式公开了他的修正意图,并转向修正主义。而这一公式则是伯恩施坦在同英国社会主义者巴克斯的争论中直接提出的,两人的争论涉及有关资本主义三方面的问题,即资本主义是文明的还是邪恶的;资本主义是否会迅速崩溃;社会主义的实现能否通过资本主义文明的整体演进。在这一争论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伯恩施坦转向修正主义的起点是对教条革命者的批判,也正是以此批判为基础,伯恩施坦逐渐远离了马克思主义,彻底转向修正主义。  相似文献   

14.
公知与伪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北方 《南风窗》2012,(12):54-56
有一些知识分子,内心没有自己的信仰,随波逐流,扮演启蒙者的角色,什么时髦宣扬什么,其本质是"掣维新之衣,以蔽其自私之体",这种人便是"伪士"。鲁迅期望他的文章"速朽",而且要"火速到来"。他的意思是,希望他所批判的黑暗面和他的文章一起被埋葬。但是,鲁迅的期待仍未实现,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思想里源源不断地  相似文献   

15.
梅新育 《南风窗》2011,(23):38-41
超越单纯的"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推动规则演化",这正是中国入世以来的新目标,中国在多哈回合全面启动以来的努力和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实力对比的变化赋予中国更强大力量以推进上述目标。  相似文献   

16.
62岁的南方朔是台湾数一数二的政论家,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时期,他办党外杂志骂国民党;民进党上台,他又掉转枪口骂民进党和陈水扁;国民党重新执政,他对马英九的指责和挞伐一样严厉和不留情面。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永远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和权力保持距离。台湾《天下》杂志称赞他"期能从自学的民间学者成为思想家",但他本人对此并不高兴,"我这样没有多少学问的人都被称为思想家,台湾的知识分子太不用功了。"7月26日,本刊记者在香港与其进行了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17.
声音     
《南风窗》2009,(18)
相当于低价买入长债,做一次低买高卖的波段操作。——对于美国财政部"国债数据"显示中国6月份"买长抛短",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这只是一次技术性的"低买高卖"的波段操作,并不能体现投资策略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生"语言学转向",国际关系学者日益重视语言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维特根斯坦学派代表人物,卡琳·菲尔克创立了"语言游戏"建构主义理论,她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引入国际关系分析,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强调规则、理性、虚拟行动等独树一帜的建构主义理论。菲尔克还从命名、类比、比喻、精神创伤、以弱取胜等多个角度,揭示了生活化语言在建构游戏中的重要作用。在由北约东扩引发的国际关系理论论战中,菲尔克既批判了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解释,也从语言游戏视角出发扩充了建构主义阵营对该事件的分析。菲尔克的语言游戏建构主义已成为融合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语言学转向、建构主义转向的独特理论。  相似文献   

19.
正理查德·沃林(Richard Wolin)是著名左翼学者,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和政治思想史杰出教授,著名欧洲思想史家,代表作有《本雅明:救赎美学》、《存在的政治》、《海德格尔争论集》、《文化批评的观念》、《迷宫》、《海德格尔的孩子们》、《非理性的诱惑》等。他长期持续关注知识分子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其近作《东方之风:法国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和60年代的遗产》,标志着他的研究转向左翼知识分子与  相似文献   

20.
美刊《批判社会学》2005年第3期上,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学教授斯坦利·阿罗诺维茨(Stanley Aronowitz)就迈克尔·布若威的《公共社会学的批判转向》一文发表评论性文章,针对布若威所呼吁的公共社会学,他指出关键在于重建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并进行跨学科研究。文章主要内容如下。1987年,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出版了其极具影响的著作《最后的知识分子》,他在该书中认为,曾经有人数相当多的一群知识分子积极地寻找过“公众”。雅各比的目标是要把批判思想带入公众争论领域,作为一名历史学领域的知识分子,他深入地探究了近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