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提升政府公信力显得尤其重要。要提升政府公信力,就要正确树立政府管理理念,完善治理模式,加强制度建设,提升资信公信力等。  相似文献   

2.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生命。随着社会结构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复杂化以及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传统单一的管制模式下,政府与社会、市场、公民的矛盾逐步激化,官本位政府理念、闭塞的信息表达渠道、扭曲的政民关系致使政府公信力极为脆弱。重庆市利用互联网思维,建立"重庆群工"平台,通过构建信息反馈、涉访涉诉等信息表达渠道,"三重监督"下的责任倒逼以及多级联动的服务模式,理顺了政民关系,促进政民有效沟通,提高行政效率,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对政府公信力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力。政府需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对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义,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并积极引导网络舆情。重塑与提升政府公信力,可以考虑三条路径:信息公开背景下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网络舆情视域下完善政府责任机制,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拓展公众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信力问题是当前政府所面临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学者所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取信于民"尽管是当代政府所必须致力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府的被质疑和被批评也应视为一种"新常态"。"受质疑的政府"、"批判性公民"等等这样的现象,是一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正常现象,并且也是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提升能力的某种"助推器"。当然,政府公信力的源泉本质上在于政府自身。所以,政府公信力的建构和提升一定在于政府自身的积极作为。但是,政府公信力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还不仅仅取决于政府自身的努力,它涉及到由政治民主化程度、政治结构及其功能改善、人民群众现代政治意识的确立等等所构成的社会政治文明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政府公信力是由公众作出的关于政府行政行为及其结果是否得到公众认可的认知评价,表现为公众对其施政行为的满意和信任程度。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政府公信力都是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支柱和来源。公信力下降,公众认可度降低,将不利于政策的推行、施政纲领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地方政府作为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政府的基石,担负着政策的具体执行任务,其公信力状况如何至关重要。当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解决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问题不仅要注重提升治理能力、转变政府职能、有效遏制腐败、推动信息公开等,还应注重运用网络等传播媒体,以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信访制度的确立起源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中国信访制度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政治公信力下降与基层社会失序,造成了有些上下级政府责权利失衡等问题。中国信访制度的改革应调整信访部门职能,充分发挥信访部门作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参谋职能,避免信访部门成为单纯的监督和考核机构。要坚决实行"三级"信访终结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访工作考核机制和评价办法。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责权"对等的"责任政府",建立上下联动的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7.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通过考察中国政府防治“非典”工作,可以看到,它与政府管理存在着正相关性,即政府管理好,则政府公信力高。正确的政府理念引导恰当的政府行为,恰当的政府行为产生预期的行政结果,预期的行政结果导致高度的政府公信力。要提升政府公信力,就要正确树立政府理念,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这一切最终指向政府的治理变革。  相似文献   

8.
政治信任对国家具有独特作用,是国家和谐稳定的深层内涵。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政治信任安全问题凸显。为此,要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公信力;提升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公信力;提升社会主义政府行为公信力;提升政治发展的公信力。以上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为转型时期的我国奠定稳固的政治信任基石,有效确保我国政治信任水平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走向新常态,社会治理环境日趋复杂,政府公信力逐渐减弱。随之而来的是伦理道德的滑坡、政府官员的利益趋向以及公众之间的普遍不信任,政府易于陷入"塔西佗陷阱"。基于政府公共性的视角,通过对江苏省南京、无锡、淮安三市的实地调研,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利用有序logistic模型对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数据分析结果展开探讨,得知公务员的价值伦理、政府的利益驱动、公众的参与度和制度机制等四因素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原因。因此,扼制"塔西佗陷阱",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需要重塑公务员价值观,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网络化互动平台,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快政务公开,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信力代表着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政府公信力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然而,地方政府公信力发展却极不平衡,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进一步弱化的倾向。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实政治生活中,政绩作为制约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梗阻之一,颠覆了理论上公信力与政绩之间的正相关性。对公信力与政绩之间的悖论关系加以解析,并探讨消解悖论的方法,力求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绩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府公信力是影响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公共服务提供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是一个螺旋式循环的过程。近年来,基层政府公信力总体水平相对偏低,且面临着政策信用、行为信用、资信信用和绩效信用的弱化。这主要是因为基层政府决策方式自上而下、财政能力不足、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单一、监管体系不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缺乏。因此,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建设视域下的基层政府公信力提升可以从建立公共服务提供上下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财政制度、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完善多元监管体系及绩效评估机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进程中,党和政府多次强调提升政府公信力,并将其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内容,可谓意义深远.但在实践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并非易事,至少面临三大挑战:从时代角度讲,时代变化为公信力提升设置难题;从公众角度讲,公众“老不信”的社会心态阻碍公信力提升;从政府自身角度讲,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公信力提升的一大症结.  相似文献   

13.
公众参与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核心与基本途径。政府公信力取决于公众知情权、管理责任感、民主获得感的多少,政府决策科学性、政策执行力的高低等要素。当前,公民参与低效,极大地制约着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这主要体现在:公众参与渠道的单向性、政府政务信息的封闭性、官员政务管理的官僚性、公众对政府成就与问题感知差异性。转型期提升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良性的公众参与机制,改革公众参与渠道,同时转变政府的政务模式、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提高政府执行力既是全面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勤政为民、增强政府公信力的迫切需要。当前,一些政府及其部门存在着对上级的决策不执行、虚执行或乱执行的现象。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必须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并健全执行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15.
行政复议制度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行政复议公信力的提升。影响行政复议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行政复议申请人的知情权、选择权、救济权和行政复议机关的合法性、独立性、专业性、执行力等。提升我国行政复议公信力乃当前现实社会的大势所趋,要提升我国行政复议公信力,有必要建立起相对独立统一的行政复议机关、专业化专职化的行政复议队伍、规范化司法化的行政复议程序以及有利于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信力反映着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打造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对于提高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保证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切实推进诚信政府建设,不断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努力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各种需求,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信力是影响国家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提高政府公信力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标准,并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8.
推进"阳光警务"建设是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警察公共关系,提升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推进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推进"阳光警务"建设是提升经侦民警执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公安机关要依托"阳光警务",进一步加强警民互动,拓展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政府执行力是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执行力的强弱关系到政策能否良性循环,关系到政府能力能否迅速提升,关系到政府工作能否有效落实,具有重大意义。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深入基层,要着眼基层、依靠基层、着力基层、服务基层。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因工程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增无减,官民矛盾突出,社会舆论引导工作不可或缺。有的地方政府"不愿说""、不会说"和公信力缺失,以及网络媒体难于管理是政府社会舆论引导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从政务公开、民主决策、通过媒体与群众充分沟通、建立科学的新闻发布和媒体管理机制、以处置设置议程等方面,做好政府社会舆论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