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一词代表着系统的知识与高深的学问,也界定着一个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文化群体。然而,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现象不仅破坏了学术生态,而且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声誉。网络舆情又在客观上成为曝光学术腐败的放大器,无法释怀的利益追逐是学术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治理学术腐败,需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同联动,通过明确学术腐败行为的治理主体、建立学术腐败监督与信访举报机制、由第三方学术机构甄别学术腐败行为、在学术领域内以一定方式公布学术腐败处理结果、加强学术评价研究和学术规范教育等途径,有效遏制学术腐败高发态势。  相似文献   

2.
刘小兵 《学理论》2010,(16):231-232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文情怀的培养,愈来愈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文学艺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由于其丰厚的人文内涵,理应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文学与人生"的角度,探讨了如何综合开发与利用文学欣赏这门课程,发挥其人文情怀的熏陶与培育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锦心绣口"说与"文成于难"说为中心的文学批评观念,不仅从方法论的角度给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独特价值与审美性质,而且从文学与人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做文与做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3)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突出政治特色和青年特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面向首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事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围绕首都功能新定位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文素养、一技之长、社会责任感"三位一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师如何确立教育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要担当起教人成人的教育责任,活出自身的生命价值,必须确立起教育信仰.教育信仲是对人生的信仰和对教育的信仰的统一,其重心是人生信仰.要信仰"完美的人",确立"爱"的信仰.要通过刻苦阅读人文经典、及时开展对话与反思、努力培养理性思维等途径去实现.  相似文献   

6.
赵勇刚 《学理论》2012,(18):88-89
把伯明翰学派纷繁复杂的著作统一起来是学者们共同拥有的文化政治情结。这种情结彰显出对普通大众的关怀,具有显著的"民粹"特征。以霍加特、威廉斯与汤普森为主的伯明翰早期代表人物从文化生产的角度宣扬民众文化活动,代表了一种文化生产的民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7.
李思 《学理论》2013,(14):217-218
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的探究与尝试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通过从方法论的角度,选取整体观的研究视角、文学史分期和例证等三个方面对陈思和先生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进行探讨,无论是该书的结构,还是其中牵涉的诸多学术问题,都可以看到作者运用新的方法论来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其一是科学文化,旨在表明科学的所有领域的共同功用和发展;其二是人文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主题,对于弘扬人类精神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所要讨论的领导文化即是人文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或人文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作者希望通过对它的讨论能丰富和深化人文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井真正确立领导文化学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9.
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一书中所提出的"公民文化"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因受当时特殊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存在诸多理论和经验方面的问题和技术性"漏洞"。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已经对这些理论问题和技术性错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批判,使该领域的研究回归到对政治文化更客观和更广泛的探讨中来。本文通过对西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阐述,试图说明对"公民文化"这一带有明显政治伦理价值取向的特定范畴进行理论和经验性反思的学术意义,并认为,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规范价值和经验性解释之间的张力,只有在严谨的学术规范批评中才能得到更好的认识,并推动学术研究的完善和发展。政治文化研究范式的回归,为我们研究政治行为和现象,以及更深层政治制度和结构问题,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方法和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实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大众化要达到"四个统一":代表大众的现实利益,体现理论宣传教育与现实利益保障的统一;引导大众的价值认同,实现多样性的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统一;指导大众的社会实践,彰显理论指导功能与实践转化功能的统一;促进大众的全面发展,凸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正李左人从2005年起开始关注扎巴母系制婚姻家庭,多次赴扎坝作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三年考察,五年创作,共八年"抗战",完成了文化人类学长篇小说《女儿谷:1937》作者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来观照扎坝鲜水河走婚大峡谷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以作家、学者的双重身份游走在文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融文学性与学术性于一体,取得了艺术和学术的双重成功。《女儿谷:1937》将田野调查的实证与文学想象的虚构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叶飞 《理论导刊》2005,4(2):24-26
精英文化是文字时代文化的权威,但它却是少数人的文化,是远离了大众的“文化孤岛”。而具有日常生活性、大众传播性、娱乐消遣性等特征的大众文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大众时代,它内在的人文关怀也随着技术、教育和民主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凸现。时代要求我们能够正视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核。真正先进的、大众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必将走向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论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是大众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理论上讲,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应该从理性、道德、审美、社会等维度发掘、开挖大众文化现有的人文性和艺术性。但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和商品性的特点使大众文化不太可能脱离大众的欣赏水平,刻意追求所谓内涵的人文提升。从现实来看,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真正切实可行、彻底有效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建构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培育健康、和谐、合理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4.
长时间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使得城市和乡村成为中国公共治理及其学术研究的两个必然横截面。城市和乡村成为中国地方治理与公共管理实践的两个不同范本,但乡村治理远比城市社区治理多样而复杂,因而乡村治理的研究也更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在分析乡村公共治理研究的学术演进的基础上,以1998至2008年间的CSSCI检索论文与主要论著为研究对象,多学科揭示乡村治理研究的基本论域、主要内容与发展趋势,从而展现十年来中国乡村公共治理研究的思维场域与学术景观。乡土中国的"学术井喷"成了最近十年来中国的学界盛景,反映出国家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学术张力以及问题意识、底层关怀和公共精神的弘扬,同时亦隐喻着地方治理中"乡村问题"的持续性逻辑。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语境下,中国乡村公共治理研究的学术盘点、理论推进与实践指导值得进一步诠释和深入。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深化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把握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的研究,需要明确的是它决不仅仅是对毛泽东个人的研究,而要紧密结合党的历史、民族复兴历程来研究。它是"大我"的研究,不是"小我"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不是"学院式"的研究。开展这一研究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高度统一的研究,我们不能把它搞成单纯的历史研究或单纯的理论研究。它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重大理论(学术)研究,不是与现实毫无关联的所谓"纯学术研究"。我们还要明确毛泽东著作哪些是经典,这需要从其思想性、规律性、指导性、代表性等方面判断,需要用发展的眼光、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医院文化助推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一是营造思政教育文化氛围,打造思政教育"细胞工程";二是开展员工关爱文化行动,缓解医务员工"职业倦怠";三是树立患者服务文化品牌,提升医疗服务"暖实力";四是倡导公益慈善文化项目,点亮儿科医学"人文之光";五是拓展志愿服务文化内涵,打造志愿服务"闪亮名片"。  相似文献   

17.
眼下的文艺杂志、学术杂志(特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杂志),不太景气的原因在哪里?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要想真正有效地想些办法,在外因上打主意不如在内因上查弊端。外因无疑是有的,例如社会性的趣味杠杆失衡———人们对精神趣味的关注逊于物质趣味。从搞文化的人来看,这种倾斜是不可爱的,但在实际上,这种倾斜自古皆然。于是剩下的问题也只能是:如何使精神文化显示出自己的应有能量,至少不至于沦为多余而无用。然而,眼下有些精神文化(特别是文化学术、学术研究),恰恰有一点“多余而无用”。这毛病,必须从中国的文化期刊(特别是文学期…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起步于"追踪-回应"西方理论前沿的学习模式,但时代的变迁及西方主流理论固有缺陷的日益显现,也需要中国政治学系统确立起学术自主、文化自觉和致用自觉。为了解决中国理论的建构度与话语权同中国实践的治理绩效与理论需求不尽匹配的矛盾,系统反思一段时期以来中国政治学在议题设定、概念与研究范式运用、思维方式与价值导向等方面的"西方化"倾向,进而追溯西方主流理论"逻辑在先"的思维定式、"历史终结"的政治正确教条、学术繁荣与致用导向彼此疏离的深层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将政治发展普遍规律从其单一西方形式中解放出来的认识论前提下,激活中国政治学的创新之源,唤回中国政治学的致用之魂,将助推中国政治学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本土化境界,为实现其学术繁荣、话语自立与服务实践功能的有机统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伏小刚 《学理论》2011,(27):88-90
鲁迅和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文坛两位重要的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一直以来,文学研究忽略了存在于这两位作家之间的互补性。试图对鲁迅和沈从文的文与人展开文化价值方面的梳理与比较,通过对不同思维理路的分析,提出他们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进而指出鲁迅与沈从文的人与文近于一种优秀的文化生态组合,一种完美健康的"文化—心理"模式,以期建立某种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新人文价值、人格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20.
周予同是带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型学者,受五四时期重新审查一切古代典籍、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之学术思想体系的观念深刻影响,首次尝试对二千年的经学进行系统清理.经今古文学则不仅是其研究入手处,亦是其一生治学重点.其主要代表作<经今古文学>,辨析经学两大流派的异同、揭示两派演进脉络及原因、挖掘今文学的学术思想价值并探讨两派与其他学术的关系,在20世纪经学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之功.其最初研究虽带有今文学倾向,但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提高,他逐渐摆脱了学派影响,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研究真正达到科学、客观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