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政协公报》2014,(8):45-46
<正>马志良,马三立先生最小的儿子,一直和父亲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说他脸上"没买卖",所以不准他说相声。结果,由于父亲的阻止,已经被某部队文工团录取的马志良没能入行。马三立认为,志良如果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相声演员,从小里说,是糟踏了马家的相声;往大里说,是糟踏了相声艺术。志良说,"我不怨父亲,他是对的,我能理解。""他太爱相声了!"耿直的父亲在马志良的眼中,父亲是一个耿直的人。他老派、传统、不谙世事,志良说,他甚至有些固执。但是,这也正是志良钦佩父亲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石哥:各位聊友,上一期“我的父亲母亲”的话题引起了全国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共鸣,为了让更多的聊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给大家一个倾诉的机会,我们今天继续这个话题,各位请: 父母的恩情比海深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今年68岁了,是个性格开朗、豪爽的人。8年前,在我截瘫9个月之后,他老人家也遭遇车祸,导致骨盆骨折、尿  相似文献   

3.
遍地英雄     
总有人问我崇拜谁,我回答说崇拜我的父母。有时候我会表达得准确些,回答说崇拜我的农民父母。我的回答多少让人有点意外,多数人会说爱他们的父母,但不至于崇拜,可我一直都是这么回答别人的,崇拜父母,从我小时候开始。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我爷爷的爷爷开始,他们就居住在抚河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地里劳作。长年累月的脸朝黑土背朝天,使我父亲的性格也像他脚下的土地一样,这就是沉默。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总看见父亲扳着脸,几乎就没见他笑过。为此,我从小就很怕父亲。他从地里回来,我从不敢看他的脸,以至于有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4.
年年有鸡     
腊月二十九下午,父母去菜市场买鸡。市场距家也就一根纸烟的路程,但下午2点去,6点还不见回来。妻子有些急,说你去看看,两位老人该不会出什么事吧。我刚要出门,他们回来了,都空着手,且都是一副若有所失的表情。父亲抱怨母亲:家里有那么多菜和肉,非得买只鸡;买就买了,又非得去约秤,结果怎么样?母亲也不服气:这是过年的讲究!你怎么一点文化品位都没有?你怎么不去约秤?我听得云遮雾罩的,最后总算听出点眉目。在过年这个问题上,母亲确实比父亲讲“文化”,门神不能说“买”,得说“请”;煮饺子有一两个散开的,不能说“散”,不能说“破”,得说“挣”…  相似文献   

5.
烙印     
正这一年,孩子6岁,上幼儿园中班。有一天,父亲看到孩子在房间里玩的一个小玩具,以前从没见过。父亲问孩子:"这玩具是从哪里来的?"孩子说:"爸爸,这是我从幼儿园拿的。"父亲说:"儿子,告诉爸爸,幼儿园里的玩具,可以拿回家吗?"孩子说:"不可以。"  相似文献   

6.
他说过:“做任何企业都不能忘了关注弱势群体。”他说过:“企业做大了也不能忘记带动农民致富。”他还说过:“我是一名人大代表,我有义务在人民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于是,他在自己的计算机产业园里聘用了多名残疾人和下岗职工,为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7.
赵畅 《今日浙江》2011,(8):62-62
据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回忆:在20世纪90年代,组织上打算给父亲盖一座带院子的小楼,便于他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散散步。可是父亲一再谢绝。他说,我现在的住房条件很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大学     
李晓 《公民导刊》2013,(7):53-53
<正>1959年秋,父亲考入了家乡城市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那年,父亲已经21岁了,在班上算大龄青年了。他穿灰色咔叽布上衣,脚踏爷爷编织的一双草鞋迈入了大学校门。老师问他:"你没有解放鞋啊?"父亲尴尬地低下了头。一周过后,爷爷进城卖了扫帚,陪着父亲去店里,花了1元6毛钱,买了一双解放鞋。那天,父亲一直把鞋抱在怀里。爷爷陪父亲来到一家卖包面的馆子里,吞了吞口水问:"多少钱一碗?"老板回答,1毛5。爷爷说,来一碗吧。那一碗包面,爷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吃了吧,读书比种庄稼还辛苦。"父亲埋下头,吃了几个包面后,又推到了爷爷面前:"爸,我肚子不舒服,您吃了吧。"爷爷明白,父亲是在装,他索性站起身:"我也不想吃,那就走!"父亲走了几步,又退回来,  相似文献   

9.
赵小兵  钟伟 《今日浙江》2006,(12):42-43
在44岁的唐利民身上,有3个响当当的头衔:展望村党委书记、浙江展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总裁。第一个是党的基层干部,第二个是民企老板,第三个他自喻为“国企打工仔”。一家香港媒体的记者曾经这样问过他:“3个角色中,你最看重哪一个?”唐利民回答说“:最看重的还是村党委‘班长’这个岗位。”他以朴实的语言为自己的选择做了注释: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展望村的水土和乡亲父老养育了我;我父亲给我取了“利民”的名字,希望我长大后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把家乡建设好,带领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是我的责任,也是实现我父亲…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爱     
命运不能替换,要不然,父亲一定会选择自己躺在病榻上,而让我起来。父亲没有说出这话,但我可以肯定,他这么想过。母爱似海,父爱如山,这个比喻太准确了。父爱如山般沉重,但又是无言的,如山一般沉默着。在我瘫痪及瘫痪以来的8年多时间里,父亲没有对我说过爱抚的语言,可我又是那样清晰地感受到他的爱,那如山般沉重的爱。大爱无言,也许真的如此,我不能听到父亲的爱,只能感受到,从他的有意识无意识的行为举止中感受到。  相似文献   

11.
坚定前行     
<正>刚刚出生8个月,一场高烧导致了儿麻,我一生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小时候父亲常对我说:"腿坏了,心不能死!咱得在学习、生活上超过别人,以后的生活才有希望。"从入学的第二天直到毕业,父亲再未与我同行,他让我一个人一路摔跤地走,即使是风雪交加的寒冬。学校毕业后,应聘屡次碰壁,人家的理由只有一个——我残疾的  相似文献   

12.
点歌的人     
那天我在办公室编写电视新闻稿件,正忙得昏头昏脑的时候,老人推门进来了。 他是来点歌的。 老人走到我跟前,并不像其他点歌者那样送上事先写好的祝词,而是浑身上下摸了半天,慢慢掏出一支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见我摆摆手,他却并不收回,执意放在我的办公桌上。 我不会写字,能不能帮我一下?他有些难为情地搓搓手──这种代笔的事以前也碰到过,于是我便拿起圆珠笔:说吧,怎么写? 老人想了想,说:就写上“祝父亲生日快乐”吧。父亲?你父亲多大年纪了?我有些惊讶,来人的头发已经花白,看样子有六七十岁,他父亲怕不是有八九十岁高龄了。 他有些尴尬地笑…  相似文献   

13.
1966年3月初我在甘肃省平凉县帮助省卫生厅筹备一个展览,忽然接到家里的电报,说父亲得了癌症,这消息有如晴天霹雳。我日夜兼程赶回北京,守候在父亲的病榻旁。一天清晨,他的精神像似好了一点,伸手从床头柜的小抽屉里拿出一个烟嘴儿来把玩,就像他以前下班回家后细细端详那些用来刻图章的田黄石、鸡血石一样的专注。那会儿他已经因为健康的原因不吸烟了,因此,我也好奇地把烟嘴儿要过来看。初看,我以为是玛瑙做的,它呈黄褐色半透明状;细看后,发觉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塑料烟嘴儿而已。父亲可能看出我那种不以为然的神情,加重语气地说:“这是李济深送给我的。”原来那是一件有纪  相似文献   

14.
"最后的农民"与政府的乡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今活跃在乡村田野里的大都是上世纪60年代及其以前出生的农民,60年代后期及其以后出生的农家子弟很多已脱离农业,他们成了“农民工”。“农民工”是从身份上定义的,即农民出身的工人。既然是工人,就不能把他们归为农民的范畴。因此,可以大胆地说60年代及其以前出生的农民,也就是35岁以上的农民很可能是中国“最后的农民”,即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随着这些人退出农业生产,中国的农村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而政府的乡村政策要适应这些变化。一笔者之所以把35岁以上的农民称为中国“最后的农民”,主要基于如下事实:其一,农村外出务工的主体是35…  相似文献   

15.
我的父亲     
50>>《 》2004年第8期50>>《 》2004年第8期来深圳打工,一转眼就是四年。四年间我一直没有回过家。我总觉得自己混得不好,等混得好一点再回去。父亲经常打电话给我,说我年龄不小了,应该找个对象了。哥哥也常常打电话给我,说父亲年纪大了,经常想我,叫我回家看看。可我为了那份虚荣心,没把这话放到心上。去年四月,哥哥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望即刻回家。起初我有点不相信,父亲身体一直很好,怎么会突然病了呢?经哥哥三番五次催我,我才感觉真的是父亲病了,于是急急忙忙地赶回家。我在医院里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父亲插着氧气管,挂着药水,处于…  相似文献   

16.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  相似文献   

17.
出息     
父亲节临近,我的心情愈加沉重。遗憾今年工作又难于脱身,清明没去给故去的父亲扫墓。身为长子的我远在千里之遥的南宁,他生前,我倍感"忠孝难两全"之苦;他故后,我只能端视着父亲那慈祥的遗像痛楚、哀思……谈起我的父亲,似乎没有什么可炫耀之言,一则日寇侵华时,爷爷、奶奶和父亲三兄弟为避战乱而病亡、饿死、走失,父亲九岁已是孤儿,其后的悲楚求存,说起心寒;二则父亲是个没有突出贡献的平凡市民和职员,也就不足挂齿。从我略懂事起,父亲给人的印象是:寡言少语,憨厚朴实。有趣的是,不论家里来了亲朋还是稀客,父亲总是例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建言献策奔波,政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当我被选为市政协委员的那天,父亲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把他几十年来在市政协的提案和其他材料放到了我面前,厚厚的几大本,捧起来很重,我心里也顿感沉甸甸的。"文章里的父亲陈炳基是北京市政协的老委员,他是第五届至第八届的常委;儿子陈小兵则是第十二届的新委员。岁月,见证了父子两代的政协情。陈老现年已经87岁,他生长于宝岛台湾的台北市。陈老在学生时代就投身台湾岛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学生运动,曾被关入日本人的监狱;1947年岛内爆发著名的"二二八起义",陈老是亲历者和参加者;同年  相似文献   

19.
时到时担当     
我的家乡有一句俗语,"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是一句乐观的、顺其自然的话,大约相当于国语里的"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幼年时代,我常听父亲说这句话,就忍不住问父亲"没米就煮番薯汤,如果连番薯也没有了,怎么办?"父亲习惯地拍拍我的后脑勺,大笑起来,"天无绝人之路,年头不  相似文献   

20.
毛衣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我们兄弟三个带着媳妇们都赶回家来。昨天父亲在电话里语气很坚决,说这是你们兄弟仨成家后你娘过的第一个生日,娶了媳妇不能忘了娘。即便父亲不说,我们兄弟仨也会回来,我们深知,父母为我们操劳了半生,不易。再说,母亲这个生日非同寻常,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没好好地过一回生日,她总说等我们兄弟仨都娶上媳妇以后再过。眼下终于盼到这天了。我和妻子到家时已近中午了,母亲疾步跑上前拉住妻子的手,关切地嘘寒问暖,哥哥弟弟他们已坐在饭桌前等我们了。父亲今天兴致很高,亲自下厨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不知怎的,父亲今天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