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混合政体的兴起是后冷战时期世界政治转型的显著特征,在本文中,两位作者集中研究了竞争性威权主义这一特殊的混合政体,探讨了竞争性威权主义兴起的背景,界定了竞争性威权主义的内涵及其存在的民主论争,同时探索了竞争性威权主义形成的三条路径并阐述了竞争性威权主义研究的重大意义。本文对于深入研究冷战后日益兴起的各种非民主政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巴西、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的经验,试图证明威权政体的类型是决定民主巩固和民主质量方面差异的关键性因素。威权政体的类型可以从三个方面透视,即组织化程度、核心利益方团结的程度、对公民社会中的民主势力进行分化和压制的程度。威权政体的类型直接决定了新旧政治势力围绕民主体制的建立、运转进行博弈的状态,我们可以将新旧势力围绕民主体制进行的博弈状态称为政治社会,而民主的巩固和民主质量只不过是政治社会的反映。在实现了民主转型之后,不同的威权政体之所以在民主巩固和民主质量方面出现差异,关键在于这些新兴民主国家有着不同类型的初始威权政体,从而构造了不同类型的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环境民主"与"环境威权主义"两个概念框架梳理、分析了环境政治学的核心议题:不同政体类型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文章还区分了理论叙事和经验验证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主要结论是:环境威权主义理论对环境民主理论的批判主要是理论叙事层面的,得不到有效经验验证的支持;经验研究仍然显示,民主政体的环境治理绩效好于威权政体。  相似文献   

4.
双周     
《南风窗》2008,(9):8-13
民主技艺下的威权主义(2008年第8期独家策划《威权新势力》)威权主义应是过时了的政治学概念,它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甚至100多年前恩格斯也对这一政治哲学性概念作过相当系统的阐述。然而,威权政治并没有因这一概念进入老龄化而成为历史,威权主义政体依然活跃于当代世界舞台。其原因之一是,各类威权主义政府越来越精于应付民主这个曾让他们害怕的东西,它越来越娴熟地把玩各类选举技艺,并用民粹、传统、民族  相似文献   

5.
在威权体制的“理念型”中,“有限的政治多元主义”(Iimited political pluralism)被视为威权政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中,举办各种选举是威权体制下有限多元主义的重要体现。但西方学者建构的威权体制的“理念型”,一般较少涉及地方政治层面。而在台湾,地方政治,特别是地方选举政治是我们了解国民党威权政权及其演变的重要线索。按美籍西班牙学者胡安·林兹的说法,在威权体制下,一般人对参与政治性事务意愿不高,民众有一种对政治的“被动的服从和冷感,退而扮演偏狭的和臣属的角色”,政权本身也不愿意见到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东亚威权政体的研究日趋关注,在东亚威权政体的定位、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民主化进程的关系等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议。这些观点都各有道理,但本人认为威权政体是东亚国家历史及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产物,其本质性特征是“威权为体,民主为用”。  相似文献   

7.
正一、威权主义威权主义再次崛起,承诺通过制度和战争把人类从工业文明的痛苦和伤害中救赎出来。这是一场狂热的运动,它提出了一种充斥某种宗教价值的令人迷狂的超越性。救赎性的威权主义也是组织文明的一种方式——它有意识形态、原理、实践——并且从根本  相似文献   

8.
主流与反思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着认识论上的差距,不同的认识论基础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其中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认识论基础的“实证主义”通过行为主义革命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影响最大。结果,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下,讲究科学方法论的新现实主义只继承了经典现实主义的命题与假定,却丧失了原有的批判性反思功能。同理,新自由制度主义大幅接受新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与假定,从而导致了理论的保守化,使之沦为新现实主义的“补修范式”。这样就根深蒂固地阻碍着与反思主义理论的范式间沟通,而范式间对话才是使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恢复”“实证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美国国会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方兴未艾,特别是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研究引发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然而,迄今国内对美国国会政治的研究仍停留在现象描述的阶段,对国会政治的内在规律缺乏整体把握和理论深度。美国的国会政治研究经历了类似英国式政党的议会政治研究、具有社会学倾向的立法行为研究和以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指导下的国会制度研究等范式的转型。而国会研究范式的变迁往往与美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方法论的变革密切相关。因此,把握美国国会政治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为中国的国会研究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国会治理尤其是国会外交将成为中国的美国国会政治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拉美以来,这一地区仅有个别民主国家偶尔面临威胁,民主短暂中断。但近期委内瑞拉等多个拉美国家出现了软威权主义,民主第一次面临持久性、协同性的威胁。这些国家的竞争性威权主义似乎不是对多元主义和代议制民主的有限中断,而是一种永久性替代。拉美当前的威权主义趋向还不是地区性的。在巴西等国,民主得到巩固,软威权主义难以影响这些国家。当今拉美的威权主义转向并非来自一般意义上的左翼,而是来自民粹主义左翼。在巴西等国取得成功的左翼不同于民粹主义左翼。查韦斯的逝世影响了拉美威权主义的发展,但其仍将继续存在并保持吸引力。由于多种原因,拉美的威权主义短期内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11月,缅甸举行了20年来的又一次大选;2011年3月,军人正式向民选政府交权。新政府上台后,继续实行深度政治改革,并基本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认可,从而实现了以军人干政为特点的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型。从目前到2015年大选是缅甸从"民主转  相似文献   

12.
总统政治是美国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美国学界相关著述颇多。美国学界对总统政治的研究先后经历了制度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主义三个发展阶段。同时,由于研究者关注总统政治的角度不同,美国学界对总统政治的研究形成了宪政—法理研究范式、政治(传记)史研究范式、制度主义研究范式、政治—权力研究范式和认知—心理研究范式等五大研究路径。每一种路径都只抓住了总统政治的一个侧面,唯有注重研究总统个性和制度之间的互动,才能更好地理解总统制在美国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执政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但威权政体处于转型阶段的政治背景下,新加坡工人党积极应对,以建设性反对党为发展定位,加上针对性的宣传措施、草根与精英结合的竞选团队、大胆的竞选策略,工人党在近年的国会大选中创下反对党最佳竞选成绩。在国会中,工人党发挥着建设性的监督制衡作用,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新加坡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其转型难以出现激进的政治变革,工人党需要长期发挥建设性反对党的监督制衡作用,不急于去挑战执政党地位,在发展的同时促进威权转型,推进新加坡政策过程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30年间,西亚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变迁大体经历了石油繁荣与政治动荡,对民主化改革的尝试,以及穆斯林世界对全球化回应的三个阶段。自1990年代以来,西亚阿拉伯国家所进行自由化和民主化改革成效不明显,威权主义政体迄今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伊斯兰复兴力量迅速增长,连同其中激进和极端主义一道,已经并将继续积极参与国家、地区乃至世界政治秩序的变革或塑造。西亚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5.
<正>民主化研究一直是比较政治学界关注的焦点。伴随现实政治的发展,不同时期民主化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研究重点。当民主化成为某一时期全球政治的主要潮流时,研究重点就集中在民主政体上;当一些民主政权被威权统治所取代,或者民主化的结果不如理论预期时,学者们的注意力就会转到威权政体上。从客观现实的发生、发展,到学者对这一问题作出系统研究论述,这中间会存在一定的滞后,但总体还是处于相对一致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70年代中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结束了几十年的威权政体,迅速向民主政治转型。伴随着独裁政权的垮台,两国纷纷向欧洲靠拢,把通过加入一体化进程而融入欧洲作为它们外交政策的优先目标。在融入欧洲的过程中,政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政治转型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政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既表现出广泛的一致性,又具有某些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试对此做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7.
共治威权与法治威权——中国政治发展的问题和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政治经历了从"家长式威权体制"到"共治式威权体制"的转变.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法治式威权体制.在发展的路径上,可以县级政权改革为突破口.建立自治性县政体制,改变目前的权力来源和责任体制;以强化国家的法制为基础,建立司法制衡制度,重构民众对国家权威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达尔认为,非民主国家的民主转型既是可能的又是可欲的。达尔将多头政体视为非民主国家通向现实民主的理想模型和目标,因此非民主国家民主转型的可能性与可欲性问题在达尔那里就转换为非民主国家达致多头政体何以可能、何以可欲的问题。达尔关注的中心议题是多头政体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从涓涓细流汇为巨波洪浪。为此,达尔具体考察了有利于多头政体发展和稳定的条件。他的分析拓展了民主理论研究的空间,对非民主国家的民主转型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政治转型研究的理论范式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政治转型研究是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其理论范式主要有四种,即比较现代化理论、战略选择理论、市民社会理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考察和分析了政治转型这一当今世界的重大历史现象和问题,但它们都还存在一些固有的缺憾和弊端,都还不足以完整而全面地解析政治转型的全过程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韩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经历了两次重要政治转型,可相应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转型是1961年威权体制取代脆弱的民主政治体制,第二次转型是1987年威权体制被新的民主政治体制所取代。其发展进程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展现的诸多规律特征,对"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