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是世纪之交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科研方法先进了,手段完善了,从“工具”和“桥梁” 的意义上保证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振兴和繁荣。 今天,中国已日趋重视社科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来说,都已把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推进到关注和实践科研方法与手段更新的新阶段。 一是有关著述日益增多。有关科研方法和手段更新的著述相继推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科研方法和手段更新的内涵、标准、理论依  相似文献   

2.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所谓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  相似文献   

3.
区域治道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福如 《岭南学刊》2010,(4):111-114
区域治道研究围绕区域治道实践开展理论研究,有系统的内容。区域治道研究的方法是借鉴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和西方行政学研究方法,把哲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方法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区域治道研究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产学研的一个结合点;区域治道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政治哲学和管理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盟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它将把人推向又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在此,我们对科学理论(本文即指自然科学理论,下同)与社会科学理论的建构方法做一番比较研究,就大有必要。 一 科学理论是以客体为原型而形成的主体描摹客体的模型图景;社会科学理论是以客 体为中心而形成的使主体实践活动客体化的叙述图景  相似文献   

5.
区域协调发展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受到特别关注。本文从学术与政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诠释了《纲要》有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体功能区划分,以及相关区域政策等内容,清晰地勾勒出我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与中国制度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就从制度变迁层面提供了一个考察区域经济理论体系的视角。当前区域政策理论忽略了对制度变迁中区域经济利益主体行为影响的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研究还不完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引入,对区域经济学在区位理论、研究方法、主体定位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区域经济研究也将对新制度经济学在国家理论的研究方面产生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出发,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阐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在具体实践中的探索,特别是研究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要理论创新,旨在准确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而论证党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共党史理论为基础,按时序研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认识和现实解决途径,对进一步正确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政策研究与实践缺陷和未来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可云 《湖湘论坛》2009,22(3):44-47
从世界范围来看,区域政策从萌芽以来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政策制度基础,区域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也比较完善。但是,中国区域政策理论与实践都存在明显缺陷。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区域政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中国的区域政策研究体系和框架,并明确未来的区域政策研究与实践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怎样走出尴尬?7月13日《社会科学报》载文称:社会科学要走出尴尬,必须提高其发展的自觉性。第一,要走出“象牙塔”,关注社会。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要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目前,许多社会科学工作者已远远偏离了社会需要,其研究的意义也不过是写几篇“与世隔绝”的文章而已。对社会起不到认识、预测和指导的作用。第二,要致力于从理论返回到实践的研究。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全部科学研究的大趋势已经由分析转向综合这一趋势。社科研究仅从理论到理论的状况已到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第三,要有更多的社会科学工作…  相似文献   

10.
关于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实际上是如何认识区域主导产业在政策上的反映.由于我国学界对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认识,是先从国民经济再到区域经济的逻辑顺序,所以,长期以来,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也就自然是接过国家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理论,然后"移植"到区域经济中.这是导致"九五"期间区域主导产业成为国家主导产业的翻版、各省区主导产业选择雷同等问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回归中国经验研究——论中国本土化社会科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革命与实践的逻辑与欧美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不能盲从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要有明确的本土化的发展目标,尤其要重视真正的中国经验研究的回归,循着经验本身的逻辑,努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国基层协商民主,需要认识和把握中国本土的具体情境。当前,学界对中国基层民主协商案例的分析大多从西方理论出发,忽视了对中国本土情境因素的挖掘,其结论必然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也是不全面的。重新认识中国已有的基层民主协商案例,需要考察本土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从政党建设角度看,中国基层民主协商实践为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就是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理论突破和创造,是理论内涵(不仅仅是词语)上的新意。主要表现为四个层次:一是认识社会主义视角和方法的创新。如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性原则转向资本主义现实基础,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把视角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转向俄国实际,提出“根据经验谈论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毛泽东把思考中国命运的视角从教条主义者遵循的“本本”和苏联经验转向中国社会现实,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  相似文献   

14.
理论研究,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把握客观事物规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从认识论来讲,人们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对大量的来自实践的经验材料加以概括总结、加工整理得到完整的、反映事物本质的、揭示事物规律的认识即理性认识,从而更加正确地指导人们具体认识和把握事物。这一过程也就是理论研究过程,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这一过程。当前,反腐败斗争任务艰巨、事务繁杂,我们要做好其中每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之所以发展滞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理论的缺失。社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人文社会科学衔接的中介,历史唯物主义需要通过社会理论,才能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精华,从而进行创新发展。从方法论、具体内涵,以及思想史和实践意义的层面来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与古典社会理论具有同构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持来自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独特的社会理论意义,其方法论核心是社会历史结构分析。因此,当代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的突破点在于,要以社会结构“解剖”为逻辑中轴,建构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精辟地概括为“实事求是”,并且作了深刻的阐述。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反对本本主义和个人迷信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 ,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逐渐形成的。学习邓小平理论 ,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方法研究各自领域的具体问题 ,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当前公安战线的一项基本理论建设 ,应该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警政学。  相似文献   

17.
孟琦 《岭南学刊》2009,(3):106-109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是以实践为其基点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到自我超越。马克思研究问题时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乃至建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近期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结构、创新环境和体系的效能评价,实践操作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占很大的比重。国内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刚刚起步,对区域创新比较成功的英美两国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的思想和实践进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学勇 《群众》2013,(7):11-14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目标。这是中央立足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们党对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和深化。全国有东中西,江苏有南中北。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省重大战略之一,同心协力扎实推进,努力形成苏南、苏中、苏北各展所长、互动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问题的多元化特征给区域政策的制定带来一定难度,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研究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也使得区域政策制定缺乏有效的理论依据。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地理学,其基本假设更符合现实,关键论点也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对区域政策分析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理论模型的深入拓展,新经济地理学领域也涌现出一大批区域政策研究成果。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从区域收入政策与区域支出政策两方面来回顾和梳理国外学者的相关文献,探究区域政策在内生非均衡力作用下的实施效果,以期为我国区域政策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