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肖文 《党史文苑》2009,(2):62-63
近现代以来救国图存之曲折命运,当代社会改革发展的诸多问题,彷徨与抉择,历史与现实,均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无与伦比的重要.中国共产党高瞻远嘱,吸取传统文化的积极养分,承袭和谐思想的合理精髓,并与共产主义之理想相融合,提出了当代中华民族由"小康"迈向"大同"的伟大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主要阐述传统和谐思想近现代以来的传承发展脉络以及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2.
郭建宁 《学习论坛》2006,22(10):24-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而中国传统"和"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以文化哲学的视野,从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的价值理念、和谐的哲学思维三个方面,传统的"和"文化对于确立现代新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显示出重大的时代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认真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岳远尊 《世纪桥》2008,(10):106-107
中国古代文化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是王权主义的形成与强化;一是道高于君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其中王权主义是其基本特征。当今王权主义已经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关注公共利益的社会,一个以和谐为主题的社会,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从而为传统文化、传统荣辱思想的当代价值转换创造了历史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现代道德观念的总体价值导向为:以关注社会公共利益为基点,塑造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健康人格,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化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是王权主义的形成与强化;一是道高于君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其中王权主义是其基本特征.当今王权主义已经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关注公共利益的社会,一个以和谐为主题的社会.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从而为传统文化、传统荣辱思想的当代价值转换创造了历史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现代道德观念的总体价值导向为:以关注社会公共利益为基点,塑造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健康人格,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6.
和谐思想是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和谐社会也是传统最高理想的社会形态。全面发掘、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从而为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兼具社会发展需求与历史传承的特殊文化形态,它一方面具备了和谐文化的属性与特征,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科学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和文化自身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和谐思想是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和谐社会也是传统最高理想的社会形态.全面发掘、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从而为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智慧之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和谐、世界文明的共处以及终极价值的构建等角度,将传统和谐思想古为今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0.
肖文 《党史文苑》2009,(3):65-66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智慧之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和谐、世界文明的共处以及终极价值的构建等角度,将传统和谐思想古为今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深入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和谐路径,这对我们培育和谐文化及树立和谐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李建国 《求实》2007,(11):34-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借鉴和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以及现代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一系列有益价值理念,着力培育和谐人格,为社会成员营造和谐的心灵与精神秩序,进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持久和谐的社会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性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探寻和梳理传统和谐德育思想的源流与特征,对于构筑当代和谐德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寻求发展动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创新与发扬。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阐述了我国多元文化存在的必然性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论述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文化基础与历史传承,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发展取向,旨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白显良  雷莹 《探索》2006,3(4):18-22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任何和谐社会都具有文化属性,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撑。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支撑性意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积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以文化和谐为基础,和谐社会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和谐社会文化发展的自身诉求。  相似文献   

18.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朱西周 《求实》2005,(5):67-69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步骤;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不懈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根基。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以和而不同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的国家。《国语·郑语》记载,早在西周末年,太史伯就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  相似文献   

20.
张丽 《求贤》2009,(2):19-20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从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入手构建和谐单位,不仅是政工人员的任务,也是全社会面临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