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谈歌 《法制博览》2009,(16):22-23
清高——封建年代知识分子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即心比天高,不阿谀奉承,不随波逐流。白比人杰,自认是道德与思想上的君王。不追求物欲,终生探求真理,终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他们的目光大都很深邃,很遥远。如有官不做的介子推、弃官不做的陶渊明,给官不做的严子陵。那真是清高啊!不过,这样的人物……如今已经是踪迹难寻了。现在多是买官儿的、要官儿的、跑官儿的,海了去!此是闲话,不提。  相似文献   

2.
金庸 《法制博览》2011,(11):41-41
前几天几个人闲谈,从回去看看,话题转到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又转到了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一位朋友说:“陶渊明当一个月县令,薪水只有五斗米,一斗米大约十五斤,五斗米七十五斤,这未免太少了。这官儿当真不做也罢。”其实我国的度量衡,都是古代的较小,后来渐渐变大。陶渊明那时的五斗米,一定还不到十五斤。但到底有多少,可谁也不知道,记得在中学读书时,老师讲解这篇文章,对“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节,也没说得怎样清楚,大家于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糊里糊涂的过了去。  相似文献   

3.
这题目颇有点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很难一下想明白,越不易明白难免越要想,于是也就顾不得许多,只顾一路想下去。 官能荣人自不待说,如果做官实在是件丢人的事,那么陶渊明这样的人物就不会寥若晨星。人能荣官则实属罕见,自古及今某官非由某人来做的事固然也有,但某官由某人做后即可使这官位在人们心目中增值的事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而相反的情况则比比皆是,以至使人感觉很难说清究竟是人坏了官还是官坏了人。  相似文献   

4.
黄波 《法制博览》2010,(10):5-5
知县是所谓“临民之官”,其贤否关系到吏治根本,历代统治者极为重视,雍正皇帝就曾特颁《州县事宜》,训诫州县官怎样去做一个他心目中的好官。  相似文献   

5.
精度     
徐国良 《法制博览》2009,(14):20-21
有些人,你请他当总统都不干(如爱因斯坦),当上了总统也不领工资(如韩国总统李明博);有些人,为了当总统使尽阴谋诡计,当上了总统贪污腐败透顶;有些官,人们都夸他很精,却精进了监狱甚至上了刑场;有些官,人们以为他不开窍,却平平安安、稳稳当当;有些商人,人们羡慕他精,却精得家徒四壁、门可罗雀;有的商人,别人总说他憨,却憨得财源茂盛高朋满座;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事件。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敬仰陶渊明这种对抗强权、标榜高洁、富有精神力量的举动。但是人们很少去深究,在这个故事背后,那个时代的实际生活状况究竟是什么样,陶渊明此举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许只有在明了这一切之后,人们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如果想活在理想主义的世界里,要面临怎样的挑战;才能明白,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一个陶渊明。  相似文献   

7.
板垣征四郎,1885年1月23日出生于日本岩手县岩手町沼宫内的一个士族家庭。他的祖父板垣直作是藩主讲师,神道教徒,在明治维新时隐居乡野,潜心研究汉学。父亲正德也是个神道教徒,曾长期担任地方长官,同时兼任川原家政女子学校的校长。板垣自幼随祖父母生活,从4岁起,视他为掌上明珠的祖父就亲自教他学习汉学。板垣征四郎日后成为日本陆军中的三大“中国通”之一,与祖父对他幼年的汉学教育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种菜     
王清铭 《法制博览》2009,(24):71-71
陶渊明好不容易弄个公务员,还是正处级干部,他不搞腐败,没有灰色收入,彭泽又是贫困县,五斗米的俸禄还抵不上农夫的收入,县城里的房价一涨再涨,他不愿当“房奴”,再加上整天文山会海的,生性疏懒的他很想挂印归田,过一种“农妇、山泉、有点田”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张博文 《法制博览》2009,(17):41-41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说,荆轲年轻的时候喜好读书和击剑。注意,仅仅是喜好,司马迁可没说他擅长读书和击剑。荆轲曾经想要游说卫元君,忽悠人家给他个官当当。可是卫元君似乎知道他有多少斤两,根本就看不上他。  相似文献   

10.
苏迅 《法制博览》2009,(24):40-41
清朝的大才子随园先生袁枚(1716-1797年,钱塘人,字子才,号简斋。三考出身,乾隆翰林;转任小官,升迁无望;挂冠隐居,享有盛名)不仅诗文好,文艺见识超凡,难得的是,香艳,有生活情趣,他的《随园食单》我喜欢看。看看他那时候的人,怎么做菜,怎么吃,很有意思。《随园食单》里写了鸡的吃法有31种,排列在《羽族单》之首。袁枚说:  相似文献   

11.
张侃侃 《法制博览》2010,(13):55-57
张学成字铸卿,是张作霖二哥张作孚的长子,比张学良小一岁。他从小与张学良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上军校,一起从军。但张学良的官总是比他大,这让他心里很是不服。  相似文献   

1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应该是大家很早就熟知的句子。文人们赋诗写菊,大多要拉扯上“东篱”和陶渊明,陶渊明和菊已密不可分。菊者,花中之隐逸者也,而陶公,人中之隐逸者也。原来读陶公之诗,但觉清气逼人,现在懂得了道家所奉行的道理,才明白陶渊明的所行所为多有道家风范。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5):48-48
知道了下述事实,也许有人会失望:用鲜血书写英勇和忠贞的文天祥的两个弟弟,一个降了元,另一个则逃避现实、退隐不仕。哥哥那么忠烈,弟弟却做出了“有损”其英名的“丑事”。文天祥有三个弟弟:文壁、文霆、文璋。其中文霆早卒;文壁小文天祥一岁,1278年冬天元军猛攻文壁驻守的惠州,他开城投降,年底文天祥被俘;小文天祥13岁的文璋,随文壁投降,后隐居不仕,在他大哥被杀35年后去世,享年69岁。  相似文献   

14.
喜子 《法制博览》2010,(19):4-4
公元1129年,已经做了一年多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得到调任湖州知府的命令,正在他办理交接手续的时候,一位姓李的下属带来紧急情报: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阴谋叛乱。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4):65-65
游手好闲的浪荡子首先让我们看看荆轲在遇到求助他刺杀秦王的燕太子丹之前是个什么货色。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是这样说的,荆轲年轻的时候喜好读书和击剑。注意,仅仅是喜好,司马迁可没说他擅长读书和击剑。荆轲曾经想要游说卫元君,忽悠人家给他个官当当。可是卫元君似乎知道他有多少斤两,根本就看不上他。  相似文献   

16.
名人书趣     
周洪林 《法制博览》2009,(14):41-41
朱彝尊“晒书” 清代学者朱彝尊,有一天躺在荷花池旁,袒胸露肚地晒太阳,恰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碰见,问其原委。朱叹道:“我一肚皮书派不上用场,都发霉了,晒晒太阳,免得霉烂。”康熙回京后,招其面试,见他满腹经纶,便当场封了官。后来,人们在当年他晒太阳的荷花池旁筑了一个“晒字亭”,朱彝尊“晒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了。  相似文献   

17.
王磊 《法制博览》2011,(19):20-20
人在官场,自然免不了众多的人情世故和诱惑,而为官之道又有许多禁忌,稍有不慎,便会招来临头大祸。曾国藩能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屹立不倒,自然是有其独特的为官之道,比如他的“为官三不”:  相似文献   

18.
袁枚是个倜傥不羁的风流才子,擅长诗文,有相当的才气。中进士后,仅仅做过三任县官,为时不过十年,即告退隐。其时他在南京已筑随园,广收女弟子,时人讥之,而袁枚则不改其乐如故,著有《遭园诗集》,传诵至今。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层次     
黎乾 《法制博览》2010,(10):8-8
机关称呼本来没甚稀奇,都是姓氏加职务,挺严肃的。每喊一个人,你都得双脚并立,脸部肌肉拉直,庄严肃穆,但近来机关作风有所改变,变得亲切了,标志是喊领导只喊两个字了,姓氏还在喊。不喊姓氏,不知道是喊他,他当了官,却不喊他,那太锦衣夜行,不行;后面职务却省了字,一般只出声前一个字,比如说财务股皮股长,喊皮殷;派出所车所长,喊车所;检察院纪院长,喊纪院;监察局邰局长,喊邰监;  相似文献   

20.
多看一眼     
刘伯毅 《法制博览》2008,(24):24-24
范蠡是古往今来最大的玩家。 帮主公富国强兵,复仇雪耻,这一点诸葛亮没有做到;功成名就,挂冠而去,这一点韩信没有做到;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几年间,就积累数千万家产,这一点他的老师计然没有做到;当了三年齐相,又归还相印,再次离开政坛,这一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没有做到;换了一个地方,又成巨富,这一点号称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没有做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