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我国先后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尽管如此,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大中城市中的外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仍日趋突出,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必须根据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点,分析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违法者的社会学特征根据苏联法律,凡未满十八岁的人称为未成年人。但按常规从十六岁起就应负法律责任,而个别情况下犯罪则从十四岁算起(见俄罗斯联邦《刑法碘》第10条)。可见,年龄在14到18岁之间的人犯罪均谓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中大部分在16—17岁(83%),有一小部分(17%)是14—15岁的少  相似文献   

3.
外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我国先后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尽管如此,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大中城市中的外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仍日趋突出,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必须根据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点,分析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鉴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均规定了未成人犯罪记录封存或消灭制度,旨在为未成年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以新《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和“两高三部”《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意见》为标志,中国特色的犯罪记录制度初步建立起来。与国际刑事司法标准和法治发达国家立法相比,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制度仍存在较大差距。应当以宽容理念为指针,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制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不论在刑罚领域还是在防控矫治机制上,均应寻求恰当的策略。未成年人犯罪有其主、客观原因,一方面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缺乏正确判断是非能力;另一方面,当代社会纷繁复杂,外界不良诱因太多,难以抵御,使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为此,对未成年人应倡导非监禁刑等轻刑化措施;依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我国签署的《联合国未成年人司法最低限度》第21条规定,应在条件成熟时建立未成年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确保受过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权益。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育水平,对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矫治应采取说理式、抑制式和训练式等方法,从培养其成熟人格入手矫正其人格缺陷。即使有逮捕必要的,也应基于对未成年人权益特殊保障的司法理念,对其慎用逮捕;在继续全面实施“非羁押风险评估机制”的基础上,可以试点开展未成年人审查逮捕听证制度,创新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建立符合我国未成年人特点的“保释”制度。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实施的触犯《刑法》应当被处以刑罚的行为。如今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触目惊心,新形势下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因素包括自我认知能力弱、自我评价能力弱、自我调控能力弱、自身法律意识弱。  相似文献   

7.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堪忧。文章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基础上,从预防与矫正的角度提出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应采取的模式。建议制定《社区矫正法》,设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专章;成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机构;组建专业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队伍,建立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来重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在立法层面,全国人大曾专门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各级部门和地方也相应制定了一些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规章条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有犯罪前科经历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目前依然尚显薄弱。受传统观念影响,各项具体法律法规当中对未成年犯罪人存在的制度歧视和标签效应一直无法得到消除,阻碍了未成年犯重新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我国《刑法》理论中所说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笔者认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与量刑应采取慎重的态度。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我国《刑法》在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刑罚上,与成年人是有着明显区别的。这是由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他们既有容易被影响、被引诱走上犯罪道路的一面,又有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的一面,因此我国《刑法》在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上,规定了两条重要的原则:一是从宽处罚的原…  相似文献   

10.
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精神,指出家庭、学校、消极文化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强化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1999年11月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来,西宁市各级相关部门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6年5月10日至12日,市人大常委会就全市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据调查了解.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2003年至2005年.全市共受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4279件7223人.共起诉3423件5522人.其中.14至17岁未成年人批准逮捕596人.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29件285人,3年以上至9年以下的60件166人.被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5件22人,被判处无期徒刑的9件12人。3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全市犯罪案件的6.9%,人数为10%,从发案情况看.抢劫居第一位,以次为盗窃、故意伤害、杀人、强奸、毒品、绑架、组织卖淫等犯罪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率有逐年增多的势头,已对我市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危害.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犯罪低龄化是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为国际社会及世界各国所注目。由于未成年人有着独特的身心特点,因此,建立有效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遏制度以处置、遏制、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便成为各国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自1899年7月1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议会通过《少年法庭法》以来,各国政府纷纷效法,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国情、法律传统、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状况以及社会制度建立起各自的未成年人法律制度。国际社会亦为此制定一些规则。如《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定名为《北京规则)})便是其中典列。在我…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历来都是一个的重大社会的问题。近年来,云南省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高居不下,且犯罪年龄降低,犯罪类型多样,犯罪手段暴力。因此,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背景下,要加强对未成年犯罪的预防和矫正,结合云南省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等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构建系统化、多元化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从而为未成年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护。  相似文献   

14.
《开法修正案(八)》规定了“未成年人轻罪免除报告制度”,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为了保证未成年人再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我国还有必要在上述制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文章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和总结国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管理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诉讼程序,并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随着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建立,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考察帮教问题”,日益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帮教制度,成为国家司法实践层面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对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考察帮教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凸显家庭问题是对其影响的重要因素。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了家庭和监护人的责任,但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中,家庭预防始终是一块"短板"。应强化对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监督、惩戒,对其教育应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未成年人监护人认真履行职责,更好地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的积极作用。这是社会各个方面形成整体合力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多,危害日益严重,且呈现出新的动向与特点。而未成年人犯罪是犯罪的源头,要遏制犯罪,必须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从源头抓起,预防、治理青少年犯罪中的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8.
新《刑事诉讼法》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这是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发展,对未成年犯的复学、升学、就业以及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具体操作规则和司法实践经验的缺乏,不利于该制度的科学、规范实施。对未成年人权益进行全面保护,使其成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是该制度的价值追求,必须贯穿于该制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由人民法院制作并发送《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决定书》,表面上看是一道法律规定之外的额外程序,但在制度建立之初,有利于制度的全面、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建立少年司法制度的主要标志有三项:一是建立了少年法庭;二是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三是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程序与未成年人犯罪综合治理方面,形成与完善了有别于成年人司法制度的特色与做法。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存在着理论研究滞后、少年法律体系不完备等缺陷。为此,我国必须制定相关配套的实体法、程序法和处置法。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科学分级是精准干预的基础。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沿用了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三分法,并对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作了更为详细的界定。然而,新法中三级行为的边界仍然不够明晰,导致出现罪错行为区间模糊、干预主体分工不明、干预措施笼统等问题。可将严重不良行为进一步细化为触法行为、一般治安违法行为、严重治安违法行为、触刑行为,从而构建起六个层级的罪错行为和相应的干预措施。作为严重不良行为的主要处遇方式,专门学校如何实现有效教育和矫治,还需加快探索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