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确认识农民,采取正确的联合策略,是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关键。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三个不同时期,对农民的认识不同,采取的联合策略也不一样。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俄国的农民分为下等户、中等户和上等户,无产阶级应该联合下等户和中等户,反对上等户;国内战争时期,列宁认为农村居民分为贫苦农民、中农和富农,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贫苦农民,还要和不剥削人的中农结成联盟,镇压富农的反抗;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认为农民已经中农化,即小资产阶级化了,无产阶级与农民主要应结成经济联盟。  相似文献   

2.
1917年10月至1918年5月,列宁提出在农村建立由农民掌握全部地方政权的农民代表苏维埃。1918年6—11月,列宁提出在农村建立贫苦农民委员会,其特点是:斗争目标的明确性,即团结贫农和中农开展反抗富农的斗争。1918年底,列宁提出在农村建立新型的农村苏维埃组织,其特点是:人民性,即要求工农群众参加并监督农村苏维埃机关的工作;实践性,即要求农村苏维埃机关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西方“列宁学”对列宁主义的思想来源以及列宁的经济和哲学等观点进行批判和诘难,并据此否定列宁主义.西方“列宁学”认为,列宁是典型的民粹主义者,列宁的经济思想具有“讽刺意义”,否定列宁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对西方“列宁学”对列宁主义的歪曲和批判进行再批判,在揭露西方“列宁学”谬误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列...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在苏俄是否需要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问题上,列宁将主张"革命战争"的言论称为"革命空谈"。他指明了"革命空谈"产生的原因:一是"左派共产主义者"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二是他们落入了俄国资产阶级和英、法资产阶级的圈套。他分析了"革命空谈"的危害:一是坚持革命空谈只会使苏维埃共和国更加"屈服于"德帝国主义,二是它不仅不能促进德国革命反而会妨碍德国革命的成熟。列宁提出必须善于区别情况不同的"妥协",肯定正确的、必要的"妥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理论的内在差异可以从阶层分析和联合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民各阶层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中间阶层必然消亡,农业无产阶级是城市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列宁将中农放在重要地位,但俄国形势的变化使列宁联合中农的策略在"积极联合"与"消极联合"之间多次摇摆。此外,列宁还将工农联盟理论拓展到了工人与农民经济关系的层面,将工农联盟的形式拓展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殖民地国家农民阶级的联合。毛泽东的工农联盟理论强调对中农坚持"团结"与"联合"的策略,对富农的联合策略则经历了从"中立"到"削弱"再到"联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在论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时,往往举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来说明他对马思的“同时胜利论”的发展。似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曾流行过“同时胜利论”。这是一个重大历史误解。含有“同时胜利”提法的《共产主义原理》直到1913年才首次发表,有类似提法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直到1932年才第一次全文出版。恩格斯本人对《共产主义原理》并不满意,他不久后同马克思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并没有出现“同时发生”的提法。马恩的基本观点是,一国开始,其他国家继续,再由某个国家完成。列宁的观点同马恩是一致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曾明确说过:“俄国人开始了,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将去完成,社会主义定将胜利。”  相似文献   

7.
列宁带领俄共(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距今已经10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容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也都远远超越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但把握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精髓,包括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党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判断党的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必须从实践而不是书本出发,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要善于从政治看问题,必须不发生政治上的危险和政治上的错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使新经济政策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的俄国等,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将维持现状视为台海政策的核心目标。然而,在应对陈水扁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的过程中,美国的态度并不始终如一,而是先后出现“硬——软——再硬”的变化过程。本文试图以布什政府对陈水扁“废统”主张的反应为线索,观察美方在三阶段态度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缘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透视美国现阶段台海政策的内在矛盾及其局限性和妥协性。  相似文献   

9.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表明列宁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途径,并非表明列宁改变了社会主义观。列宁的社会主义观中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如果不能科学地把握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与新社会主义观,就会导致在发展的旗帜下牺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了列宁在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他写作<论合作社>一文期间,关于在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着重阐述了列宁在从<论粮食税>到<论合作社>期间关于这一道路的探索及其成果.文章认为,由于"直接过渡"思想和政策在实践中的失败,列宁和俄共(布)不得不采取一种通过新经济政策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间接途径.但是由于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列宁又进而开始探索如何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是湖北大学俞良早同志的新著,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作者以新的视角即东方的视角,研究列宁学说,是该学科领域研究方法上的一种创新.列宁学说产生的土壤,主要是俄国的社会条件.而俄国的社会条件,同中国以及东方其他国家的社会条件有相似之处.所以可以认为,列宁学说扎根于东方社会条件的土壤里.那么,从东方社会条件的实际出发,则可以更清楚地揭示列宁学说的科学性、正确性和现实价值.<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论析了这个道理,并且从东方的实际出发,对列宁的学说,特别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东方革命特殊性的学说、经济建设学说、政权建设学说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颇具新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实质和内容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说法。俄共一些领导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抓住列宁的某一说法,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辩护。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布哈林则认为新经济政策中的决定因素是运用市场机制。这些不同诠释直接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命运,但都可以在列宁的言论中找到依据。有些解释属断章取义,无视列宁思想的变化和发展。科学的研究需要对列宁的不同说法联系具体的时间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和实质、"停止退却"的含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对理解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如何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由夺取俄国向管理俄国转变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列宁认为,正确处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的关系、执政党同国家以及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专家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实践中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破解的重要问题。梳理列宁的社会主义管理观对搞好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两党都是百年老党,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各有一些教训。纵观美国政党政治史,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两党“长寿”的“秘诀”是:政党自身改革、体制创新、党内民主扩大、政党领袖常新;政党领袖的远见卓识;党内精英团结、大众的多元、政治的“纯洁”和政策的妥协。美国政党的经验教训对于其他国家的政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列宁坚持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在与经济派的斗争中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关注和追求;在由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中对社会主义价值手段的再认识;晚年的政治遗嘱中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构想。  相似文献   

17.
后“脱欧”时代英国政党政治的演变经历了渐进式寻求再平衡的阶段,而2022年英国政局动荡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英国首相苏纳克在内外政策上出现务实转向,工党则采取相对谨慎的立场应对变局,英国政治中“苏纳克—斯塔默共识”的端倪初现。当前,英欧接近、妥协、合作的态势有所加强,达成了关于北爱尔兰贸易问题的“温莎框架”协议,在政治安全合作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这一政策变化仍呈现出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特征。英国对欧政策与英国政党政治变化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苏纳克—斯塔默共识”的实效性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相似文献   

18.
福区政府与福街草根商会通过协商民主基础上的谈判对话,实现了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基于妥协基础上的共赢。这一人类学田野观察中的福街草根商会“民族志”揭示中国宪政建设在文本宪法尚不能转化为有效政制之转型期间,民间组织与地方政府双方可以在既有文本宪法框架下主动互相接触;并通过协商民主范式变通相关政策法规,在交往理性中渐趋宽容与妥协。这种“正当妥协”的地方性宪政经验表明,民间组织与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平等基础上的协商与对话,促成互利互惠的和谐社会。地方性宪政的微观经验,还需要通过普适性的法治国途径上升为国家法律,但实已拓开当下中国国家与社会结构性良性互动关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执政党"概念源流考——兼论毛泽东的"革命党"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与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紧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针对无产阶级政党使用“执政党”概念。列宁、斯大林首先在苏联一党制条件下确认共产党是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关于“执政党”概念使用的曲折过程,与毛泽东的“革命党”思维有关,也与对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发展密切相关。今天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是毛泽东的“革命党”思维和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发展的结果,也是多党合作制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苏联政治的研究中,最困难的问题莫过于要说明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的关系了。国外不少学者对此采取了走极端的路线,或是把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混为一谈,认为"斯大林采取的所有政策的基本内容都是来源于列宁的";①或是把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截然对立,强调在斯大林时期,苏共己"失去了列宁时期那些具有工人阶级革命的共产党特证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