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攻击行为是儿童品行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特别是在小学生中,有一部分后进学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经常发生殴打他人或相互殴打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权利,而且毒化了攻击者的心灵。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常常还有品行障碍的其他表现,如逃学、偷窃等。如不及时控制和纠正少年儿童的一般攻击行为,那么很容易发展成为违法犯罪的严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2.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并以造成其精神上、身体上的伤害为直接目的的行为,同时攻击者表现出有意伤害性,且被攻击者试图躲避。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心理动力学观点、习性学的观点、社会学习的观点、挫折-攻击假说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模型等;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和认知因素;所产生的后果主要有对攻击者的影响和对被攻击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发现情绪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移情水平低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高水平的愤怒情绪与高层次的身体攻击显著相关;情绪调节能力越差,个体越具有攻击的危险。对青少年情绪的积极引导.能够有效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具体措施可包括以下5点: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2.情绪宣泄;3.角色扮演;4.丰富课余生活.5.进行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4.
聚众斗殴罪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特殊类型的聚众犯罪,其主观方面并不需要"流氓动机"的存在,一方认识到自己在殴打他人,同时也认识到他人是在殴打自己,此时便是斗殴的故意,至于对方是否真的是殴打的故意,并不影响到该方主观上斗殴的故意.聚众斗殴犯罪的客观行为结构表现为"聚众行为" "斗殴行为",且属于实行行为的范畴,参与聚众斗殴犯罪的所有人都是聚众斗殴犯罪的主体,而只是刑法出于不扩大打击面的角度出发,只处罚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而已.本罪的首要分子并不等于主犯,其他积极参加者并不必然就是从犯,主、从犯的划分应当按主犯的标准进行.  相似文献   

5.
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发现情绪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移情水平低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高水平的愤怒情绪与高频次的身体攻击显著相关;情绪调节能力越差,个体越具有攻击的危险。对青少年情绪的积极引导,能够有效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具体措施可包括以下5点: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2.情绪宣泄;3.角色扮演;4.丰富课余生活;5.进行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6.
攻击行为,又名侵犯行为,通常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研究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心理发生机制并效地控制和消除青少年攻击行为,对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暴力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力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对游戏中榜样的观察学习是获得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替代强化等是维持攻击行为的强化机制;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分析具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认为暴力电子游戏会导致社会信息加工的偏差,从而引发攻击行为;一般攻击模型对上述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该研究领域中最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全面、有效地解释了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警校大学生攻击性行为训练对外显攻击性的影响。实验采用攻击行为量表对106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男生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攻击性训练长时间组、中等时间组、短时间组在攻击行为倾向因子"间接攻击"、"敌意"上存在显著差异(F=3.314,4.702;P=0.040,0.011,P0.05)。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长时间、高频率的攻击性训练会影响警校大学生外显攻击性,显著表现在攻击行为因子"间接攻击"、"敌意"方面。  相似文献   

9.
攻击行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工具选择、对象选择、时机选择、方式选择上。攻击行为常见有发泄性攻击、取乐性攻击和躲避性攻击三种特殊类型。攻击行为具有明显的指向价值,体现在作案人数指向、犯罪动机指向、犯罪双方的关系指向以及对象指向上。  相似文献   

10.
寻衅滋事罪的行为表现形式多样,其中"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是司法实践中适用最多但又最难理解的条款.对于该条款的理解与适用不能停留于流氓动机的思维惯性,或者将"随意"仅理解为无缘无故以及把轻伤以上情形排除在外,流氓动机只不过是强化而并非决定了寻衅滋事罪的认定.随意殴打他人既可能事出有因,也可能产生轻伤以上结果,当根据"随意殴打他人"认定寻衅滋事罪时,需要综合考量实施殴打的对象、原因、次数、尤其是发生场域等构成要件,据此并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出六种"随意殴打他人"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尊重他人”是青少年必备的品行。“尊重他人”教育对青少年品行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尊重他人”体现为尊重父母、尊重同学及尊重其他与自己交往的人。青少年“尊重他人”的途径是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克服嫉妒心理和培养宽容意识。  相似文献   

12.
DDoS攻击利用IP协议的缺陷,通过消耗目标主机网络带宽及系统资源,使合法用户无法得到正常服务。由于采用源IP地址欺骗、代理等技术,现有的网络追踪技术不能有效追踪DDoS攻击源。针对取证人员开展DDoS追踪取证工作存在线索中断、取证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行为分析的DDoS攻击源追踪技术。它采用随机Petri网对DDos攻击行为进行建模,分析DDoS攻击行为的特征,通过与历史攻击行为进行匹配分析,确定可疑的攻击组织,结合攻击行为的主要特性对攻击源进行重点追踪并取证分析。通过案例对基于行为分析的DDoS攻击源追踪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与其他方法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拓宽了DDoS攻击源追踪方法,通过与目前攻击源追踪技术相结合,能够提升DDoS攻击源追踪效率。  相似文献   

13.
治安案件查处若干疑难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确认识与理解治安案件管辖、手机短信形式电子证据的收集、情节轻重的裁量、送达、担保及结伙斗殴与结伙殴打、殴打他人与结伙殴打、殴打他人与故意伤害间的联系与区别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解决办案民警的模糊认识,保障办案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寻衅滋事罪是指行为人无事生非、起哄闹事,随意殴打、追逐、拦截、辱骂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破坏公共秩序,情节恶劣或者情节严重、后果严重的行为,它具有独特的犯罪构成特征.在司法实践中,应准确把握该罪本质特征,对一个人实施多种寻衅滋事行为或寻衅滋事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等情况做出正确认定.  相似文献   

15.
家庭暴力案件的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安机关是应对家庭暴力案件的重要主体。家庭暴力案件可能是治安案件,也可能是刑事案件。家庭暴力可能涉及的治安案件包括殴打他人行为、故意伤害行为、非法限制人身自由行为、虐待行为等,施暴者可能涉及的刑事罪名包括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非法拘禁罪、强奸罪、猥亵儿童罪等。公安民警在办理家庭暴力案件时,应当立即制止暴力行为,被害人需要救治的应以救人为先,并及时调查取证,固定证据,为后续的调解和处罚及诉讼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被害人实施了反击行为的,还要关注其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16.
心理偏差,通常指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偏离了正常轨道的一种心理倾向。心理偏差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典型的适应不良现象,是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这一问题对于遏止青少年的攻击行为、预防犯罪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心理偏差的作用机制 青少年的心理偏差与其攻击行为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偏差是怎样对攻击行为起作用的呢? 1.形成失范结果价值。所谓失范  相似文献   

17.
从本世纪开始,独生子女已渐渐成为一个具有世纪性的社会现象。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出现,不仅改变了家庭子女的数量,而且改变了整个教养环境。尽管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教育存在许多优越性,但是由于一些家长不能正确把握独生子女的成长规律,故而导致教养偏差,使一些儿童性格、心理或者道德发展上存有缺陷,出现一些敌对行为、挑衅行为、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等。主要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纪律、逃学、逃夜、离家出走、欺骗、斗殴、偷窃、破坏公物、性攻击等,心理学家把这些儿童称为“问题儿童”。  相似文献   

18.
刑讯逼供行为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讯逼供犯罪从其行为的表现来分析是一种以暴力为表征的侵犯攻击行为。其原因有警察认知方面的错误 ,也有工作应激状态下的情绪宣泻。在“挫折———攻击”假说理论下 ,刑讯逼供犯罪是对讯问挫折的一种反应。遏制刑讯逼供行为 ,要从警察个体的心理健康方面入手 ,建立招警心理测试制度 ,调整警察的认知理念 ,减少警察工作的应激源 ,建立警察心理辅导机制。  相似文献   

19.
工作场所中的攻击行为是指内部员工有意伤害单位或单位中其他员工的任何行为,它对被攻击者及正常的工作环境和秩序均有不良的影响。概括国内外相关研究,影响工作场所中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情景因素和个体因素。有效防控工作场所中攻击行为的措施主要有:做好人员选拔和安全措施,制定对策、培育良好的组织氛围,支持员工、解决好员工裁员问题。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主要的问题行为之一.本文从生物因素、认知水平、家庭因素、社会氛围、同伴关系等几个方面对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探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有效的矫正教育技术: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情绪宣泄法、行为塑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