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安特警的专项体能训练是顺利完成各项警务技能、战术训练的基础。然而,公安特警的专项体能训练未能有比较系统的分类和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安特警的发展和素质能力的提升。公安特警学员应加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执业能力,以更好地完成工作。  相似文献   

2.
《人民公安》2013,(1):51+50-51
全国公安特警2012红蓝对抗比武举行总决赛,展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实战本领。2012年9月7日,全国公安特警2012红蓝对抗比武总决赛在辽宁大连举行,来自全国7个特警合作区、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优秀特警队员同场竞技。进行了综合体技能、特警搏击、多种武器实弹射击、突击攻坚等多个科目的冠亚军决赛,展示了“以训练带管理、以训练强素质、以训练促建设、以训练铸尖刀”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3.
徐重鑫 《公安学刊》2008,(6):103-105
本研究从公安基层实战单位需求与公安院校特警训练现状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测试法、比较研究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公安特警专业学生身体素质与实战能力训练进行优选评价,探讨公安特警专业学生身体素质训练指标与实战专项技能训练内容的优化调整,为公安院校特警教学训练如何从实战角度出发开展警察身体素质训练和实战专项技能训练,提供了现实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美国高校在多元化学生结构背景下,以“每个人都是人材”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成功”为目标,以“自律性”.“责任感”的培养为着力点,形成了先进、科学的学生工作理念和”教育干预”、“学生发展”的理论。这些对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具有借鉴作用,也对我们公安院校的学生警务化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安教育》2012,(8):78-79
为贯彻落实公安部《“公安特警五项”训练科目纲要(试行)》及开展“2012红蓝对抗练兵比武”活动有关要求,按照广东省公安厅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特警队正规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广东省公安厅于2012年7月11日在大沥民警培训中心成功举办了珠三角片区公安特警比武活动。全体参赛队员充分发挥公安特警的“五特精神”,在各项竞赛科目均展现了精湛的体能技能实力和战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公安行政职能的重塑是研究公安高等院校办学理念转变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的公安行政机关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 ,执行的是政府的行政职能。政府行政职能应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公安行政要向“服务公安”、“有限公安”和“责任公安”方向发展。公安院校培养人才应确立新的办学理念 ,即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加强学术科研 ,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以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本领  相似文献   

7.
公安教育训练是提高公安队伍素质的根本途径。公安学历教育为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奠定发展基础;公安职业教育为学生构建专业的职业能力体系,增强实战能力;考试教育为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入职和就业。在培养中要抓住三个环节,即把好入口关,确保公安人才的培养质量;畅通出口关,就业方向不局限于公安机关;创新过程培养模式,搭建学校与机关共同培养的平台。在教学中,要依靠三个课堂,促使公安专业人才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公安特警编制机构是对特警队伍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是使特警队伍战斗力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根据作战环境的不同,武器及技术装备质量的差异,建立最佳的特警编制机构,使之在特警队伍战斗力生成中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侦查学专业(特警方向)、治安学专业(特警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从"实战、实用、实际"出发,以适应公安执法战斗工作的需要为宗旨,以体现警察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建设品牌专业为动力,将教学──科研──训练融为一体,培养具有优良作风和特殊警务实战技能,能够在处突、防暴、反恐中发挥特殊作用,能够办理一般刑事案件和一般治安案件的警务实战训练型和战斗型人才。课程设计和结构体系根据执法战斗专门人才的需要,以体现警察职业教育特色和建设品牌专业为动力,突出实践实训课程,课程形式多样,注重人才培养中的课程整合,并在师资与教材、教学与管理、素质教育、学生就业等方面体现特色,摸索出了一种比较符合特警方向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公安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为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中应 加强互动,改善教学效果。可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按照结构 化、一体化、网络化的标准来编排教学内容,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同时,宜采用当前评价与 长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