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规范在入世后经历了较大的调整。在对比这些法律规范的变化与WTO协议要求的基础上,入世后的中外合作办学法律规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积极变化,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中外合作办学法律规范得到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修改《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时,对中方管理权的保障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既有利于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中国《教育法》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中外合作办学协议是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前提和基础。文中依据国际私法相关原理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协议的法律性质,它是一种含有涉外因素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涉外合同。基于此,文中最后按照国际私法的原理系统地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协议的法律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法制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体制新的重大变革,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中外合作办学法制化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法律显示了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不足,需要加以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2003年9月正式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中外合作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的促进了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发展。本文从中外合作高等学校法人的概念、特征入手,分析了中外合作高等学校法人制度建立的现状和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中外合作高校法人制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督工作信息平台上公布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区域分布、外方及港澳台办学者办学项目情况、办学层次和专业设置等,发现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着区域分布失衡、营利倾向突出、质量监管乏力和产权归属不清等问题,需要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分类管理,健全质量监督.  相似文献   

6.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下,教师通过自主学习,逐步成长为学习者、合作者、开发者、评价者和研究者;教师利用同伴合作,开展合作教学与合作研究。教师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自主学习和同伴合作为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外合作办学给我国的教育领域注入了新鲜活力,但其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政策失真现象.首先简要介绍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历史演变过程,对当下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执行状况进行客观描述,揭示政策失真问题之存在;接着,将政策失真的原因分为不可避免和可避免两类,再将可避免的原因分为非人为和有意所为两种,作者试图以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对造成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失真的有意所为的可避免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和深刻批判;最后,通过呈现韦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理论分析带来的冲突,运用哈氏沟通理性理论,探讨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理性理论基础,强调实行“扁平化”管理和进行政策利益相关方的协调和沟通的重要性,凸显自下而上策略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作用,力图勾勒出中外合作办学更新的思路,为重构适应未来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新政策作好铺垫.  相似文献   

8.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但西部地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规模较小、合作对象少、办学专业趋同等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主张从宏观上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体系,中观层面进一步落实具体操作性措施和配套支持政策,高校自身也应在微观层面找准合作基点,扩大合作范围,以推动其均衡和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国高教改革中起到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作用。然而,其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究其根本,是体制方面的原因。我们只有认真探索,锐意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菲 《工会论坛》2013,(5):120-122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也是多样文明大放光彩的世纪。跨国高等教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中外合作办学就是跨国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运用战略分析工具G—PEsT分析方法对山东省中外合作办学的外部环境做出了深入的剖析,指明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巨大优势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