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法学》第七、八、九辑分别以最高法院、法典化、法律现代性与法学教育为专题同时推出,表面看来,颇有呼应时下法制建设有关司法改革、民法典立法、法学教育等热点话题之意。但各辑文章之立意,却寻求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问保持平衡,追求学术自身的理性品质和深度。第七辑“最高法院研究”专号,专论部分六篇论文,中外各三,中国与西方的比较、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宏观与微观的描述分析,可使读者对法律帝国之心脏——最高法院的旧貌和新颜、内部和外观、静态和动感有较为真切的察觉和感知。第八辑“法典化研究”专号的用意,似欲容纳尽量丰富的观察视角,所刊文章关系到法典化的“先进”国家和后发国家,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作者们或在法典化的文化和政治因素落脚,或在法典化的技术和学术史着墨,或从法典化面临的现状、历史和可展望的前景进入。第九辑“法律现代性与法学教育”专号,特稿基本来自2005年春夏之交清华大学法学院举办的“法理学与法律现代性国际研讨会”。以“国际研讨会”的形式,交流而“较劲”,介绍又借鉴,展现了切磋琢磨的学界真谛。本刊特别选载一组针对《清华法学》这三辑的评论文章,意在对《清华法学》所倡之学风给予呼应,并祈学界同仁就更多的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清华法学》第一辑至第九辑依次排列在案头的三层书架上,色泽如铭刻青史的磬石,纹样似编织金秀的锦绣,风“虎”云“龙”,若干“符号”,正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恢宏气象。——艰难,坚持而坚韧,尽责方尽善,《清华法学》终于“初九”了。在文武先贤、宋明先哲心目中,“初九”的意象深沉而深远。然而“坚持而坚韧,尽责方尽善”的意味对照这自第一辑至第九辑的《清华法学》却也不难品出。母校清华因梁任公的言说,而确定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校训,用乾坤之道来为《清华法学》第九辑做一个尾注,四海方家当宽恕小子的放肆大胆。  相似文献   

3.
这一辑“法典化研究”专号的用意,似乎想要容纳尽量丰富的观察视角,所以,所刊文章关系到法典化的“先进”国家与后发困家,关系到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作者们或者在法典化的文化与政治因素落脚,或者在法典化的技术与学术史着墨,抑或从法典化面临的现状、历史与可展望的前景进入。用编者的活说,这一番比较法的努力,“古今观照,东西镜鉴,皆奏追本溯源之功”。检视各篇,其意可证。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欧美学界的原始法学思潮,对法律人类学学科的诞生有着直接影响。麦克伦南、摩尔根、梅因、巴霍芬等就原始法本质与内容展开了激烈争论,形成了“符号说”与“规范说”两种学说。萨维尼与梅因对法律的单线演进过程予以了描述,初步揭示了法律的进化逻辑。在对原始法的本质、内容及进化逻辑的探究中,相继涌现出了过程分析、文本分析与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19世纪欧美学界原始法学思潮与法律人类学学科之间的历史关联,对我们思考当下中国法律人类学“向何处去”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何家权 《前沿》2012,(16):68-70
实现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勃兴,首当其冲的是要切实革新法学教育的组织架构.加强法律国际化、全球化教育.真正解放教师和学生,使中国法学教育避免陷入低水平重复的“拉美陷阱”.设置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将学生培养成通晓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信仰的法律人、社会人和道德人.  相似文献   

6.
以刊登考据、资料为主的大型刊物《文史》,在出版到三十辑的时候召开过一次座谈会,并且由《书品》出版了纪念专号,学者们纷纷撰稿以志庆贺,众多的高质量文章中,最使我有会于心的是张政烺先生的《(文史)出版三十辑感言》。文章中提到:“研究历史必  相似文献   

7.
金秋八月,由中国法学会为学术顾问单位,福建省涉台法律研究中心等19家团体和教学科研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九届“海峡法学论坛”于2011年8月18日在海峡西岸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隆重开幕。来自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祖国大陆从事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理论研究的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和实务界、实业界人士,围绕“两岸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协调与互动”深入研讨,共谋知识创新,共话权益保障,共商合作机制,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转型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由海协和台湾促进中国现代化学术研究基金会推助的“海峡两岸第九届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从1993年开始,轮替在大陆和台湾举办。继去年在沈阳举办第八届研讨会后,今年在台北举办第九届。参加研讨会的祖国大陆学者的领队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马宗晋院士,团长是辽宁大学校长程伟博士。团员也多是博士、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相似文献   

9.
该书《内容提要》中说:“本书以中西传统法律文化为比较对象。全书主体部分九章,另加附录两部分和前言/后记。本书1991年第一版,1999年第二版,现系第三版。本书前八章意在辨异,集中探讨中西法律文化的八大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成因和历史后果;第九章意在求同和会通,从人的文化原理出发,比较透视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正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但学界却很少从思想史视域作一考察.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经历了理性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的启蒙现代性思想,经实践观特别是交往实践观而走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而马克思的科学现代性思想与启蒙现代性在现代性观、现代性的根基、思维方式、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价值目标和历史趋势及视域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对马克思的两种现代性思想的定位是区分启蒙现代性和马克思新现代性的前提,也是发现马克思新现代性在现代性思想史上地位的锁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