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第一个反击战--上党战役 日本投降后,坚持独裁和内战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垄断抗战胜利果实,但又迫于当时对其独裁内战政策极其不利的政治、军事局势,只好一面假惺惺地与共产党进行重庆和平谈判,一面却对解放区发动军事进攻.重庆谈判期间,阎锡山即奉蒋介石之命,以五个师的兵力,由临汾、浮山、翼城出发,抢占我解放区长治地区(古称上党)这一战略要地.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及其后日本的一系列侵略行径,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凝聚全民族力量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建构抗战动员话语。在此过程中,它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口号,并围绕这一话语进行了建构:一是要求国民党蒋介石停止"剿共";二是针对国民党高层和地方实力派展开工作,给蒋介石内战政策制造压力;三是面向社会民众呼吁团结抗战。为推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还主动调整自身的方针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提出和建构,得到了青年学生的广泛拥护、社会精英的热烈响应与国民党高层和实力派的积极呼应,推动结束了近十年之久的国共内战状态,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蒋介石虽然打内战的决心已定,但要放手发动全面内战还有许多困难,特别是他的精锐主力仍远在西南、西北地区,运送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4.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争取和平思想的主要目的是成立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推迟或限制内战在局部地区的策略思想是次要的.但它在战后历史演变的各阶段其内涵主次表现不尽相同:抗战结束至国共停战协定签订阶段,毛泽东尽管认为内战与和平的可能性同时存在,但根据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认为只要努力争取,实现国内和平的可能性要大于战争的可能性:停战协定签订后至四平之战结束阶段,毛泽东认为这是争取和平民主的新阶段,真诚希望与国民党及国内各民主党派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四平之战后至全面内战爆发,鉴于中共的力量不足以制止内战,毛泽东争取和平主要是从策略考虑,即尽可能争取时间备战,以应付全面内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5.
《湘潮》2015,(10)
<正>毛泽东非常重视文艺工作在抗战中的作用。他认为:"我们要文武两方面都来。要从文的方面去说服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从文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文艺家"要到前线上去鼓励战士,打败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既"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又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这是抗战文艺"伟大的光荣任务"。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文艺战线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文艺事业也在抗战中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是尽力争取和平,避免全面内战的爆发,为此在国共谈判中不惜作出重大让步。政治协商会议闭幕之时,中共中央领导人曾对国内和平一度表现出乐观。政治协商会议之后,出现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中共中央希望通过四平保卫战制止大规模内战的发生。抗战胜利后中共对于和平的真诚态度,还从一些解放区对部队的精简复员工作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从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到抗战胜利,国共对陕甘宁边区的合法性问题进行了若干轮的谈判论争。抗战爆发前夕和初期,出于合作抗日的需要,两党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陕甘宁边区得以成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谈判中提出苛刻的条件,意图限制甚至撤销边区,进而削弱共产党,中共随之对国民党采取强硬态度,提高了谈判条件;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给发动内战做充分准备,邀请中共谈判,中共为了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答应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这就注定了两党不可能就边区(亦即解放区)的任何问题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停止了国民党蒋介石坚持的十年内战,开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全国抗战的新局面。但是,国民党顽固派当时并不甘心,他们仍在千方百计地破坏国共合作,破坏团结抗战,破坏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4月25日的劳山事件,就是国民党顽固派企图谋杀周恩来等中共代表、破坏国共合作及全国抗战局面的血腥表演。  相似文献   

9.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一面搞假和谈,一面伺机发动大规模内战.我们党为了保卫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中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为此,中共中央先后抽调了11万人的军队和2万名干部进入东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系统批判官僚资本主义始于内战爆发后。正是由于抗战中国民党在确立官僚资本主义体系过程中的倒行逆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又一有力批判武器。中国人民以武力的批判为基础,在抗战胜利后即迅速实现了民族解放与民主解放的双重胜利。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因不满内战独裁政策,遭到蒋介石的忌恨和排斥,被迫赴美“考察水利”。在美期间,冯玉祥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坚决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打内战的错误对华政策,并在政治上与蒋介石彻底决裂,从而展现了他一生最光辉的一页。然而,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发生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和社会舆论的急切关注。中共中央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出发,为避免内战,争取全国统一抗战局面的形成,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3.
智慧和力量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75年前,在抗战胜利前夕,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蒋介石玩弄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十天内三邀毛泽东赴重庆"和平"谈判。如果毛泽东不来,则可以把挑动内战的罪名扣在共产党头上;如果毛泽东来了,则可以趁机调兵遣将准备内战。面对这一场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就调集重兵到广东,妄图一举消灭广东的共产党组织和华南抗日游击纵队。广东内战一触即发,广东党组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战争.为抵御外侮,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民国初年即开始形成的政党分裂、地方势力争斗、国共两党势不两立的局势,一变而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党以"党国"体制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然而全民抗战的局势打破了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形成了国民党、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势力多元力量的并行角逐.这一态势的发展,决定了当时中国政治力量的兴衰消长,对未来中国政治的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一次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它几乎使国共两党走向全面破裂的边缘,使抗战面临严重的危机。面对这一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地沉着应对,最终化解了可能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危机,对全国抗战和国内政治形势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主堡垒”《华西晚报》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利用自己创办的和控制或影响的进步报刊,揭露和抨击蒋介石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和内战政策,为全国人民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蒋介石国民党只允许中共在重庆发行一份《新华日报》。民盟是国民党承  相似文献   

18.
抗战胜利后,出于对战后国家和平民主建设的期待,作为当时国、共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民盟的主要负责人,黄炎培主动承担起了调解国共内战的历史重任。黄炎培的努力虽最终没有改变国共以军事斗争解决双方分歧的初衷,但在此过程中,黄炎培对国民党独裁内战的倒行逆施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其将新中国的前途希望寄托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宜都市史志办公室珍藏着一份解放军江南游击纵队给聂家河镇商人荣赤壁的“救国义捐”收据.泛黄的毛边纸上写道:“荣赤壁先生大鉴:敬启者,我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深入敌后血战八年,抗击日寇侵华兵力百分之五十六,解放人民一亿四千万,收复国土五百余城,其丰功伟业早为中外称誉.孰意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为了专制独裁,排斥异己,倾其全力向我大举进攻,使内战惨祸重现.同时,蒋介石为了巩固其专制政权,助长其内战凶焰,乃不惜卖国媚美,以求外援,使我中华民族依然外受美帝国主义压迫.敝军为了反对蒋介石卖国、内战、独裁,遂不得不起而自卫,并进入贵地,旨在解除人民痛苦与发展爱国民主运动,以求祖国独立与和平民主之早日实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内战,疯狂进攻我解放区,扬言“要在三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在这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全国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蜂起。一九四七年间,上海、南京、杭州、温州等地的学生掀起爱国反蒋运动,遭到镇压,许多学生纷纷投奔浙南革命根据地,闽浙边区陆续增加了很多知识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