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芳 《传承》2010,(3):12-13
过去,我们一直把毛泽东与莫斯科的关系简单看成是莫斯科对毛泽东的压制和毛泽东与莫斯科斗争的历史。但是我们通过对历史事实深入研究后发现,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所受的打击排斥并不能等同于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压制,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在实际斗争中取得的成就也越来越关注,并对毛泽东卓越的才能给予了肯定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最终确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复杂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实际上起到了领导核心的作用,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非凡的指挥才能,从而得到了全党的认可和共产国际的肯定.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3.
1938年8月初,从莫斯科回到延安的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指示:“中共中央内部应支持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王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应争当领袖”。季米特洛夫的这一指示实际上表明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中共领袖人选的态度。那么,为什么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为中共领袖,而放弃了曾经一度看好的王明呢?  相似文献   

4.
关强 《传承》2010,(6):16-17
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最终确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复杂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实际上起到了领导核心的作用,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非凡的指挥才能,从而得到了全党的认可和共产国际的肯定。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5.
陈琪瑶  王建华 《群众》2024,(2):64-65
<正>在长征宣传中,陈云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向中国与世界介绍长征壮举的,他不仅是红军长征的亲历者,也是重要的决策者之一。毛泽东曾称赞,陈云是宣传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人,为中国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1934年长征出发前,中共中央大功率电台损坏,无法与共产国际总部取得联系,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假宣传,1935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陈云秘密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长征情况,以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和战略指导。7月下旬,在宋庆龄、潘汉年等人协助下,陈云抵达海参崴,乘火车前往莫斯科。在此期间,陈云根据自己的长征亲历,构思完成了长征纪实文集《随军西行见闻录》(下文简称《见闻录》)。  相似文献   

6.
罗屿 《小康》2011,(7):108-112
毛泽民1939年至1940年间,曾在苏联学习治病8个月,留下多达10万字的档案资料。毛泽民远赴苏联是否有更深层的背景?他在毛泽东和王明的斗争中,起过怎样的作用?自共产国际档案解密后,毛泽民外孙曹耘山数次远赴俄罗斯寻找当年档案,毛泽东毛泽民兄弟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随之被揭开  相似文献   

7.
黄埔军校的创始人孙中山,一生都在为寻求中国的民主和解放孜孜不倦地奋斗.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晚年的孙中山转而把目光投向十月革命胜利了的邻邦俄国.他曾致电列宁:"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在共产国际代表的说服和推动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又与中国共产党实行合作,共同完成国民革命.正如毛泽东所说,孙中山在绝望中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民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5,(8)
领导权的问题是抗战初期党内的关键性问题,任弼时作为抗战时期党内的最高决策层人物之一,对于争取革命领导权问题,表现出积极、坚决的态度。他积极拥护毛泽东的领导,主张要在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来争取与巩固我们的领导权。由于任弼时的勇敢、谋略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使共产国际了解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及时作出决定,肯定中共中央的抗战策略,为中国革命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抗战一开始,王稼祥同志在宋庆龄女士的关心下,秘密地从陕北转道莫斯科医治战伤。 蓄着小胡子,戴着眼镜,山东口音的康生,穿着笔挺的西装来皇宫医院看望王稼祥同志。他虽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却没有参加过国内武装革命斗争,只在白色恐怖下干过短期的地下工作,而当上了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一直坐在莫斯科长年享福。从这时起,他不仅仅是玩弄权术的人,还是叛徒王明的走卒。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按照共产国际和青年共产国际关于建立青年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改造共青团的指示精神,根据中国青年运动的实际经验,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改造为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的抗日青年团体,这些青年团体不仅活跃在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而且参加了由青年共产国际倡导的国际青年反法西斯运动.本文着重考察有关青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青团改造的历史事实.共产国际、青年共产国际提出改造共青团1935年,共产国际总结了反法西斯斗争的经验教训,摈弃了长期推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在7月至8月召开的第七次代  相似文献   

11.
高旗 《创造》2021,29(6):65-70
1904年出生的两个人,在中共党史上、在中国革命的途程中都曾举足轻重,却"同途殊归".一位是任弼时,一个是王明.他们有过许多类似的经历.任弼时17岁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即东方大学,18岁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曾出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团长.当选中共七大中央委员,是中共七大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王明21岁入党,同年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也曾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团长、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1943年一度代理中共中央总书记,①也当选了中共七 1904年出生的两个人,在中共党史上、在中国革命的途程中都曾举足轻重,却"同途殊归".一位是任弼时,一个是王明.他们有过许多类似的经历.任弼时17岁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即东方大学,18岁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曾出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团长.当选中共七大中央委员,是中共七大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王明21岁入党,同年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也曾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团长、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  相似文献   

12.
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站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共产国际指示日本共产党筹建台湾共产党。1925年11月,在中共的推荐下,林木顺与谢雪红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为台共建党做准备。1927年10月,谢雪红、林木顺在莫斯科被共产国际执委片山潜召见,片山潜正式代表共产国际向他俩传达了筹建台湾共产党的决定。在共产国际、日共、中共指导和帮助下,1928年4月15日,台湾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应用、解读的历史,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意义、进程、成果、规律和经验的理解。这一概念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提出的,但它又同共产国际七大改变领导方法的决定密切相关;这一概念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正式提出并在会上达成共识;此后相当长时间,它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命题一起,在党内广泛使用,其内涵也逐步扩展和深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概念相继提出;中共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了系统总结;主要由于外部原因的影响,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提法有所改变,实际含义未变,后在中苏两党论争的背景下,毛泽东曾在中央会议上重提“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启示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重新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叶挺在大革命失败后曾一度离党,直到抗战开始后,亲赴延安,表示接受党的领导,至1946年3月出狱后才重新入党。对叶挺离党的原因和经过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比如,周恩来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中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到了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还说他政治动摇。共产国际没有人理他,东方大学请他作报告,共产国际也不允许他去。这样,他就离开党跑到德国去了。这件事我们应该给叶挺申冤。"周恩来作  相似文献   

15.
郑伟 《传承》2014,(5):29-31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摒弃共产国际的错误方针,指挥工农革命军转战井冈山。这是毛泽东在军事战略上第一次转变路线,对毛泽东本人与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今天看来,这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既受毛泽东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因素影响,又受到历史、政治与人文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王一飞,1898年11月17日出生。1910年,考入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1919年,受五四运动影响,他前往上海探索革命真理,开始了革命的历程。1921年,王一飞被派往苏俄,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支部负责人。1924年6月,王一飞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青年共产国际(少共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同年7月,他以中共列席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17.
全明威 《桂海论丛》2021,37(1):57-60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关于伟大斗争的思想,主要包括:开展伟大斗争的意义、目标方向、实现路径等。其中,实现路径包括永葆伟大斗争精神、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和运用灵活多样的斗争策略。毛泽东关于伟大斗争的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研究毛泽东关于伟大斗争的思想,对于我们开展新时代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何应钦 《台声》2014,(1):32-33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编者注)6月6日,即在莫斯科宣布解散“共产国际”之后,美国罗斯福总统曾邀请我蒋委员长参加四强会谈,并望蒋委员长干先数日与之单独接洽,经蒋委员长婉言相拒。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有过多方面论述,其中包含着让步思想.毛泽东认为,让步目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让步思想的产生、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毛泽东的让步思想要求从民族利益出发,灵活地让步,针对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党派和集团,实行不同的让步.让步是有限度的,有原则的.让步并不是取消斗争,在斗争中"让步是两党的让步".让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策略原则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灵活运用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著名学者、民主党派人士梁漱溟与毛泽东同庚,他为探索救国之路,提出过“乡村建设理论”。毛泽东评价说:“您的著作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从延安窑洞到北京中南海,梁漱溟作为座上宾,与毛泽东有过久远而频繁的交往。1950年1月,梁漱溟应毛泽东、周恩来之邀,离开重庆,经由武汉到达北京。其时毛泽东、周恩来皆在莫斯科。3月10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由莫斯科返抵北京,许多人到火车站迎接。统战部把梁漱溟排在迎候队伍中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头一个。毛泽东下火车后,立刻发现了他,并大声说:“梁先生,您也到了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