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雷莎 《理论月刊》2010,(4):113-115
《诗经》中为何没有"楚风",这在诗经学研究史上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二南"即楚风,其中所收录的诗歌基本都是南国楚歌。针对这种解说,本文进行了论辩,并分别从地域归属、名物特征与诗歌风格、历史发展轨迹的考证三个方面,对"二南"与楚风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得出的结论是,"二南"虽产生于南国,某些篇章具有楚歌的风情韵味,可以被认定是楚歌的代表,然而不能就此定性其为楚风,因为当时荆楚之地还有众多周之同姓获联姻的诸侯国存在。即使"二南"不是楚风,其风格和特征对后来楚辞的产生却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丹 《湖北社会科学》2019,(10):178-188
西周时期豫南鄂北地区属于周王朝的南国,是西周重点经营的地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这一区域内先后出土了大量铭文,可以作为周王朝经营南国史实的佐证和补充。根据出土铭文,可以看到周王朝为了经略南国地区,采取了诸多措施,主要有:西周早期时,有目标地在战略要地分封应、许、谢、唐、曾、鄂等诸侯国,建立自己的政治版图,完成战略布局;实施监国政策和南国"分器"举措来加强对南国地区诸侯国的管控及笼络;采取建临时性军事据点、进行"省南国""伐虎方""大省公族"等一系列军事活动对南国进行严密管控;西周中后期时与南淮夷之间爆发了频繁、剧烈的军事冲突;重视应国的军事地位;调整曾国战略位置布局的同时,覆亡随州之鄂;徙封申、吕、鄂至南阳盆地,并新封养国于南阳盆地内。周王朝对南国地区的经略,为南国地区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影响了此后中国的国家政局及政治走向。  相似文献   

3.
1月13日至19日,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在武汉隆重举行。连日来,记者在各个会场采访,旁听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感受最深的是,省"两会"不仅是荆楚大地民主政治的窗口,也是思想碰撞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12月22日,由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荆楚文化与汉水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相似文献   

5.
《世纪行》2019,(10)
<正>"青山如黛柳如烟,人间最美四月天。"在这阳光明媚的初夏时节,我带着恩施州政协策划出版的《恩施古村寨》编委会特约安排的采访撰稿任务,兴冲冲地自驾前往慕名已久的恩施州鹤峰县燕子镇董家村游览。董家村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是隐藏在鄂西南大山深处的一朵民族生态奇葩。2017年,董家村被国家民委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光荣称号,享誉荆楚大地。  相似文献   

6.
《世纪行》2015,(5)
<正>本刊讯4月27日至30日,省政协副主席王振有带领专题调研组,围绕"十三五"期间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荆楚文化的对策建议"在襄阳进行专题调研。王振有一行先后深入谷城县、保康县、南漳县部分荆楚文化遗址以及襄阳市博物馆、习家池、襄阳唐文化产业园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各地传承和弘扬优秀荆楚文化的做法和经验,听取襄阳市领导及部分专家学者等对"十三五"期  相似文献   

7.
幸敬华 《政策》2012,(12):75-7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弭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荆楚文化以楚文化为源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荆州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努力把荆州打造成荆楚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是实施一元多...  相似文献   

8.
张磊  王昕  祥祥 《楚天主人》2011,(3):42-43
2010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打黑风暴"席卷荆楚。2010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打黑风暴"席卷荆楚。一年过去,全省人民寄予厚望的"打黑风暴"战果如何。1月8日,省公安厅发布,一年来全省共打掉黑社会性质团伙56个,其中,以刑法第294条一审判决黑社会性质组  相似文献   

9.
蔡萌 《今日海南》2019,(4):14-17
<正>南国春早,万木竞秀。潮平岸阔,千帆竞发。——这幅铺陈于大海之南的壮丽画卷注定起笔不凡。"在这里,我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一年前,习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  相似文献   

10.
《世纪行》2012,(5):9-9
一、弘扬荆楚文化精神。促进文化强省建设和跨越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我省在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在以荆楚文化为载体、为抓手,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有些干部群众对优秀的荆楚文化及其精神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不够系统.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有待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挖掘、研究、宣传和普及荆楚文化及其精神缺乏统一的规划:三是在文化精神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相促进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散木 《同舟共进》2009,(6):52-55
中共党史上,谈起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先驱,有"南陈北李"之说。这是指中共正式成立之前,南下的陈独秀和北京的李大钊分别最早开展中共的创建组织工作。此外,还有"南杨北李"之说——这里的"南",就是南国的广东,而"杨"则指杨匏安(广东省珠海市香炉湾畔,有杨匏安烈士的铜像),"北李"仍指李大钊。  相似文献   

12.
正文学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区域范围内的地理环境与传统人文精神的培育。荆楚文学也概莫能外。《礼记》云:"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刘勰说:"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刘师培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荆楚文学生成于先秦时代的  相似文献   

1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荆楚人民有着迥异于中原诸夏和周边蛮夷的独特习俗,这也是荆楚文学的生存空间。荆楚人民相信自己是日神的远裔和火神的嫡嗣,由此形成尚赤、尚东、尚左的风习。《墨子·公孟篇》记载:"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所谓"绛衣",即是赤色的衣服。《国语·楚语上》也记载伍举所说,楚国的章华台有"彤镂"之美,也是红色的。根据考古材料来看,楚国出土的衣衾,颜色以赤色为主;其战旗也是红色的。  相似文献   

14.
《政策》2016,(1):71-72
<正>绿满荆楚行动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民生福祉、建设"两型社会"的迫切需要。自全省动员会以来,孝感市坚持"绿色决定生死"理念,创新实施路径,以"九大模式"落实绿满荆楚行动。2015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6亿多元,其中社会资金5亿多元,累计完成造林19.91万亩。"绿"之举:各具特色的模式政...  相似文献   

15.
一云南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民间歌谣也较丰富,不仅今日而然;自古以来,即已如此。但少数民族多无文字,民间歌谣没有被记录下来,亡佚几尽,是一件大憾事。因而,远在刘宋时,范晔录于《后汉书》中的《通博南歌》一首,是仅见的最古民谣,可谓凤毛麟角,弥足可珍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明  相似文献   

16.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位于鄂中,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西部,北上中原,南下潇湘,东连吴越,西通巴蜀,古称"荆楚门户"。下辖京山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往往用泛指的"三段式歌谣"代指彝语标准格律诗"三段诗"。"三段诗"不是普通的"三段式歌谣",它有其特殊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独特格律要求和文化哲学生态;它曾经被彝族古代文艺理论家所注意到,但是由于缺乏集中而精深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至今学术界对"三段诗"仍然有误解。对彝语"三段诗"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集中研究,可以消除这些误解。  相似文献   

18.
罗长刚 《政策》2003,(9):34-34
中共中内发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号召以来,全国上下、荆楚各地迅速掀起了学习高潮。本刊陆续收到不少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会文章,现选择部分来稿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19.
王生铁 《世纪行》2007,(10):7-9
什么是荆楚文化?荆,是指牡荆,楚是指灌木。古代用荆楚一词,意为荒芜之地。所以先秦时把荆楚一带的文化视为蛮夷文化。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014)我们要秉承这一思想,加快荆楚文化的国际传播。一、近年来荆楚文化国际传播的成就一是荆楚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已逐步展开。2013年,省政府提出了"湖北特色、中国气派、世界表达"的国际传播理念。2014年,主要面向俄罗斯和法国开展了系列传播活动。2015年,出访团组33个,出访人员213人次。2016年,出访团组56个,出访人员355人次。2017年7月,配合习近平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