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宪 《政府法制》2009,(16):35-36
退休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2.
无官一身轻,这曾是苏东坡的感慨。与古代官员告老还乡不同,而今的官员卸任后,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很多仍会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余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级干部退休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对很多退休高官来说,退休后的生活模式也大不相同。有人选择著书立说,有人到高校等机构继续发挥余热,也有人过起田同躬耕生活……对此,  相似文献   

3.
王宝静 《政府法制》2012,(28):36-37
无官一身轻,这曾是苏东坡的感慨。与古代官员告老还乡不同,而今的官员卸任后,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很多仍会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余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级干部退休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对很多退休高官来说,退休后的生活模式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法官退休制度是法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官退休一直沿用行政人员的退休制度,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根据法官职业的特殊性.从加强法官队伍建设和防治司法腐败的需要出发,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法官退休制度,包括完善法官退休方式、提高退休法官的物质待遇、规定退休法官的政治待遇、创新退休法官的管理机制、合理开发退休法官的智力资源等.  相似文献   

5.
退休制度是由退休与养老金保障所组成的双层结构体系。历经一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退休制度从建立于年轻社会的退休养老金制度逐步转向因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老龄养老金制度。退休养老金制度的理论框架是双阶强制理论,退休与养老金保障捆绑联动,退休方式是强制退休,养老金采用退休养老金。伴随着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因应老龄化社会的老龄养老金制度应运而生,其理论框架是双向选择理论,退休与养老金保障解绑分离,退休方式是自愿退休,养老金采用老龄养老金。我国退休制度正在从退休养老金制度迈向老龄养老金制度。劳动法应实行自愿退休制度,退休年龄属于劳动基准和劳动合同解除事由。老年人属于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劳动法应构建老年劳动者的特别法律规则。社会保险法应采用老龄养老金制度,退休不是养老金给付的法定要件。我国老龄养老金制度应实行弹性养老金,建立提前领取养老金期间的工资收入测试与养老金扣除规则。  相似文献   

6.
退休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 退休年龄的界定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对劳动力的需要不断增加,再加上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延迟退休制度是大势所趋。然而,退休制度与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想顺利地推行延迟退休制度,还需多方面的考虑,克服种种阻碍。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无官一身轻”。这乌纱帽一卸,轻松的不仅是身体,连嘴巴也可以跟着“开禁”了。近年来,相继有官员在退休或即将退休之时突然开口说“真话”,目标直指不为民众所知的“黑幕”话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为什么官员们在任期内不敢做声,非要等到退休之后才敢“勇敢一把”不可?这背后是机制的问题还是官员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把官职还给君王。如果官员年老体弱,也可主动申请退休,称为“乞骸骨”,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从周朝起,“大夫七十而致仕”为后来各朝沿用。  相似文献   

10.
退休制度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最为重要的法律制度,应与时俱进地实现改革与优化。应在系统梳理立法形式体系和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探寻立法完善的多元路径和可行举措。基于法律文本与法规政策文本双重视角的梳理和评析,可以准确把握我国退休制度的现实构造及其历史轨迹,揭示其利弊得失,为当代中国退休制度改革及其立法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退休制度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承载和确立,惯例的法律化与政策的法律化需要同步推进。实现中国退休立法的体系化,在面对《劳动法》修改、“劳动基准法”制定和“劳动法典”编撰等路径选择时,都应认真对待退休制度改革及其立法完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外公务员退休养老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介绍、分析和比较国外部分国家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对尽快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退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退休权的宪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口老龄化成为事实的当下中国,如何保障老年人的退休权益,成为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退休权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它的具体权能包括社会保障权、社会救济权和医疗卫生权。实践中,男女平等退休和延迟退休制度是值得研究的理论难题,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化解矛盾是可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宪法中规定的退休权,属社会权的范畴。退休权与物质帮助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保障权内容。我国宪法中有关退休权的规定不符合实践需要,应当进行修改:在主体资格上,应扩大退休权的权利主体;在实现方式上,应将退休权彻底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中。同时,在实践中,应当对退休权、劳动权进行合理平衡,才能正确处理诸如“平等退休权”、“强制买断工龄侵犯退休权”等纠纷。  相似文献   

14.
吴桂霞 《政府法制》2013,(31):28-29
8月14日.三位退休高官宣布不受聘中国重汽独董职务的消息引起关注后,有关退休官员任独董的中国式“另类”政商旋转门问题再次被广泛讨论,并逐一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5.
退休年龄的确定关涉到劳动者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的实现。目前我国退休年龄的规定存在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过大、退休年龄存在身份差别、退休年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养老金受领时长过长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导致了法律适用上的困惑。退休应当是劳动者的一项权利而非义务,退休与劳动权之间不应当有必然的排斥关系,劳动者劳动权不应因退休而受限制或者被剥夺,男女不同龄退休会导致女性社会保障权利的减损和对女性发展权的限制。退休年龄的科学确定,应当考虑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我国未来立法应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合理延迟退休年龄,适当区分不同的人群适用不同的退休年龄制度,逐渐拉近男女退休年龄的差异,实行弹性退休制度作为对法定退休年龄的补充,以及实行更加开放的退休制度,从强制退休逐渐过渡到灵活退休。  相似文献   

16.
夏炎 《政府法制》2012,(14):4-5
古人把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来讲,官员退下来后,其身份与在职时发生了巨大变化。通俗地讲,就是退休后的官员是一个无职无权的自由人。但是,古代官员退休后的身份却不可与没做过官的老百姓同日而语。因为他曾经是官,便有了官的履历、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退下来的官回到地方,表面上看,他无职无权,却是一个可以对中央及地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吴杭民 《江淮法治》2009,(11):52-53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中国妇女报社领导办公会近日研究决定,报社将实行男女同龄退休制度,全体员工无论男女一律实行60岁退休制。女性员工达到55岁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后,愿意退休亦可办理退休手续。  相似文献   

18.
李梦娟 《政府法制》2008,(18):22-23
应当如何监管退休官员?“王亚忱式”腐败引起了一场讨论。  相似文献   

19.
“延迟退休”的说法令人关注。其实,人上了年纪,退休还乡,自古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1889年,德国总理俾斯麦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创建了由国家提供退休金的制度,德国法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进入退休保障行列。实行法官退休制可以使法官在任职期间不为老年的生活而担心,不为留后路而丧失公正的立场。域外法官退休制度与其他公职人员退休制度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终身制美国法官实行终身制。法官除非因违法犯罪受弹劾或者自动辞职,其任期是终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