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们党的性质,从一开始就决定其成员和组织包括党员、干部及领导班子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达到必要的标准。近来,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让人民高兴、让党放心’的好班子、好干部标准”大讨论活动,要求正确理解“好班子、好干部”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基本内涵,在把握共性  相似文献   

2.
<正>山西是红色资源大省,发挥好山西党史铸魂育人的作用,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强调教育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生中坚力量。山西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  相似文献   

3.
安建设 《新湘评论》2012,(24):33-34
党的十八大报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民”一词出现了145次。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照、正、治、洗”是让我们除掉脱离人民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体现“为民观”,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这抓住了群众路线的关键要点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让我们“怀亲民之心、走务实之路、修清廉之形”而体现“为民观”.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曾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是对我国历代领导人“以民为本”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显著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人民观的科学内涵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6.
国以人兴,政以人治。正确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至关重要。时代呼唤“好官”,人民需要“好官”。笔者以为,领导干部要在人民心中树立一个“好官”的形象.需要树立“八观”,谨遵“十戒”。一、“八观”立本1、立党为公的权力观,“掌权不专权,用权不谋私”。一要掌好权。位高权重,必须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为人民多办实事、好事,切不可将责任和义务抛到九霄云外,贻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论述奋斗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价值,为人们深化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奋斗观提供了理论滋养和实践指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阐明了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价值旨归;“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价值追求;“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增进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明确了新时代奋斗观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基础,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特征和标志,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核心。因为无论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总结,是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看家本领。一、坚持人民至上、胸怀天下的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以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把握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这种天下观与人民观的内涵意蕴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主体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充分汲取和凝练,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协和万邦的理念精神存在着历史诠释上的内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双向互动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成果,也是走向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集中表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审视“现代化中国”的大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孙刚 《求是》2003,(23)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把“为民”的价值取向贯穿于执政过程的始终。这不仅是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问题,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及时地、长久地、更多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在执政过程中始终体现“亲民”、“为民”、“利民”,当前要特别注重解决好群众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就业事关老百姓最直接的切身利益,是广大人…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由党的性质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决定了共产党不仅代表全…  相似文献   

12.
刘海飞  戴立兴 《前线》2016,(Z1):111-1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全党的郑重要求。当前党群关系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不可否认,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党的历史地位发生变化,党群关系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党群关系出现了利益性矛盾突出、民生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多发且对抗性增强等新特点。特别是党内腐败现象已引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党群关系影响极大。新时期,必须按照“人民立场”这个标准加强和改善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此,要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始终代表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表明,人民权力观是实现党群关系和谐、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树立人民权力观必须坚持“三个观念”,破除“三个意识”,树立“三个理念”,力争“三个进一步”。努力践行人民权力来源观,人民权力服务观,人民权力责任观和人民权力监督观:  相似文献   

14.
林玉飞  王喜国 《探索》2002,1(5):18-19
“三大法宝”、“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作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一脉相承的理论成果,是对不同时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其中蕴含和贯穿着三个共同的主题生产力、人民利益和党的先进性。我们党只有始终把握生产力、人民利益和党的先进性这三个永恒的主题,才能解决好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新的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15.
安建设 《学习导报》2012,(24):33-34
党的十八大报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民”一词出现了145次。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6.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来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代表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要进一步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唯一宗旨,是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要把人民群众时刻放在心中,树立三种正确意识,真正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解决好“参加革命为什么,在领导岗位上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下什么”…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为了确保我们的政权永不变色,我们的干部永不变质,我们就要教育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要坚定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法国著名进步作家罗曼·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处在社会变革、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我们决不能听任“信仰危机”现象在党员干部中存在、发展和蔓延。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权力观的教育,使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  相似文献   

18.
罗元生 《湘潮》2023,(2):8-10
<正>刘少奇的一生,是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一生。“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刘少奇一生以“人民的勤务员”自勉,以让人民尽快过上“富裕和有文化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就是为人民办事的刘少奇说:“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者的重要标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状况,关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  相似文献   

19.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和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新变化,把人民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归宿,把共建共享发展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形成了习近平人民观。习近平人民观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习近平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与发展不仅体现在新概念、新命题、新观点等新提法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彰显、对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以及对共同富裕的推进。  相似文献   

20.
月读     
高层习近平: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在党和国家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要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仍然需要党郑重、全面、权威地对党的历史作出科学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推进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