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陈水扁抛出的所谓“一边一国”论,引起海内外中国人的警惕,其言其行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李登辉当年提出的“两国论”。更加巧合的是,陈水扁最近又重弹李登辉在台上推行“戒急用忍”时执行的“南向政策”老调,意欲阻止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热潮的进一步发展。 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台湾当局都在极力推动台湾企业向南发展,但台湾媒体失望地指出,“南向政策”推动近十年,许多南行的台商却每况愈下,铩羽而归者不在少数。 与“南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台商投资祖国大陆虽然要遭遇“戒急用忍”和“三不通”的拦路虎,但台商依然络绎不绝,“西进”之路人潮汹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台商掀起一波波到祖国大陆投资的热潮,从早期的中小传统企业到今日的高科技大厂,数以万计的台资企业已遍布大江南北,并正在从战术性投资转向战略性布局。  相似文献   

2.
秦华 《瞭望》1998,(20)
改善两岸关系要拿出诚意来——评“两岸共同协助东南亚国家解决金融风暴”论调秦华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祖国大陆一再呼吁进行两岸政治谈判、海峡两岸业已营造出有利于两岸复谈的气氛时,台湾当局则在重启“南向政策”而坚持对祖国大陆“戒急用...  相似文献   

3.
严景 《瞭望》1995,(25)
台湾当局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举证严景近年来,台湾当局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逐步倒退,直至公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给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制造了更大的障碍,值得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重视和警惕。台湾当局“两个中国”政策的出笼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4.
越东 《瞭望》1996,(40)
台湾当局的所谓“大陆政策”心迹可以用李登辉的一句话予以概括,即“我们要了解中共最怕的是哪一套,就把这一套作为我们本身的策略”。纵观台湾当局制定的大陆政策可以明显看出,凡是我们主张的、提倡的,他们就反对,即使没有反对的理由也要谨慎对待;凡是我们反对的,台湾当局都要大力推动。他们称之为,以小事大,必须以谋事之。否则,就会落入圈套或会被吞并  相似文献   

5.
曾涛 《团结》1995,(Z1)
今年以来,台湾当局在对内加快“宪政改革”、推进“政党政治”的同时,对外继续拓展“国际生存空间”,谋求国际支持,其对外政策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台湾当局近期“对外政策”主要走向(一)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全面加入国际社会。台湾  相似文献   

6.
辛旗 《瞭望》1997,(13)
1996年,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再次受到强有力的遏制与打击。台湾当局长期推行的“务实外交”政策得到的却是不务实的结果:国际社会坚决支持中国政府的一个中国政策,台湾当局以各种手段希图提升国际地位,“拓展国际生存空间”,以及将台湾问题国际化的目的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鲍信 《瞭望》1993,(49)
吾兄: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雅图会议刚结束,以地区经济体而非主权国家身份出席会议的台湾当局的一位“经济部”高级官员,迫不及待地就海峡两岸关系和台湾地位问题发表了一通“政策宣示”,公然宣称采取所谓“以一个中国为指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紧接着,台湾当局“外  相似文献   

8.
施平 《瞭望》2000,(22)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第一次比 较全面地宣布其政策方针的 讲话已经出笼,在这之前,台湾当局通过各种渠道散播所谓“讲话”将表达“善意”云云、现在话已经讲出来了。整体观之,所谓善意,是称不会宣布“台独”、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统独公投”和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这些话他当选前后也讲过,这次再讲可以算是一种正式承诺。但台湾新领导人在承诺时又加上了颠倒因果的前提“中共不动武”,而且在讲话中回避了最为关键的问题,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绕过来,绕过去,就是要…  相似文献   

9.
化青 《瞭望》2002,(23)
台湾当局领导人已执政两周年,但“察其言、观其行”,人们并未发现其“改善两岸关系”的“善意”,其所到处“宣示”的有关两岸关系的言论,无不是一个个“作秀”的表演;而它所包藏的“渐进式台独”的祸心,更让人忧虑。5月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在金门大担岛的讲话,被台湾有关方面认为是当前形势下台湾当局领导人大陆政策的“三大宣示”。然而细细分析其三点“大胆重申”,无非是又一次“作秀”表演,与其执政两年来的“实际作为”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凭借其经济实力,大力开展“务实外交”,完全以“分裂国家’为目的来拓展其“国际生存空间”。其花样不断翻新,手段也层出不穷。主要有如下几种。“金钱外交”。1、加强和巩固与“邦交”国的关系。目前,台湾当局在国际上有30个“邦交”国,这是台湾的“外交”重点。为此,台湾往往挟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减免债务、扩大贸易、增加投资为诱饵,对这些国家开展“外交”攻势。2、提升与无“邦交”国的交往层次。1995年7月,台与非洲某国“建交”,出价是3500万美元。3、积极参与各项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这是台…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98,(31)
密切交流稳定发展上半年两岸关系回顾本刊记者今年上半年,两岸关系继续保持稳定,在祖国大陆敦促两岸举行政治谈判、推动直接“三通”的努力下,两岸各项交流取得进一步发展。虽然台湾当局仍然坚持“戒急用忍”并对两岸政治谈判采取拖延的态度,但岛内外的局势发展已给台...  相似文献   

12.
据台湾报纸披露,李登辉提出“国家与国家”的两岸关系新定位,是由“强化中华民国主权国家地位专案小组”研究一年多所提出的建议。这个小组由“总统府”秘书长黄昆辉召集,副秘书长林碧炤担任执行长,成员还有“国安会”秘书长殷宗文、“总统府”资政丁懋时、陆委会主委苏起,以及几位国际关系法的学者专家。李登辉一直有一群幕僚,分为外交、经济、内政、大陆四组,经常对不同议题进行研究,而“国安会”也同样进行类似的研究工作,以供李登辉在决策时参考。香港《亚洲周刊》则披露,1991年台湾当局宣布国家统一纲领时,台湾当局接受…  相似文献   

13.
远洋 《瞭望》1995,(22)
港澳事务不容台湾当局插手──兼评台湾当局炮制的“港澳关系条例(章案)”远洋今年4月8日,台湾当局当政者在篇关于两岸关系的讲话中,表现出对港澳事务异乎寻常的“关心”,他表示,“1997年后的香港和1999年后的澳门情势,是我们密切关心的问题”,并声称要...  相似文献   

14.
华青 《瞭望》2001,(17)
今年以来,台湾当局、民进党、岛内外“台独”分子接连做出一系列动作,蓄意制造分裂引起世人关注。提出“统合论”曲线拒“统”抗“合”新年伊始,台湾当局领导人“元旦讲话”提出所谓处理两岸关系的“统合论”,并排列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说法,一时引起众说纷纭。3月1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向参加所谓“世界台湾人大会”的一群“台独菁英”真情表白:“统合只是过程”,是要“寻求统独间的共识”,“不要一看到‘统’、一看到‘合’,就以为要被统被合”;要明白“同一字、同一问题,我们可以做有利自己的解释”;李登辉前年发表“特殊国与…  相似文献   

15.
章欣 《侨园》2001,(3):12-13
台湾当局为搞“金钱外交”,四分之一“援外贷款”成呆帐。台湾当局利用贿赂、收买等方式搞“建交”、“复交”  相似文献   

16.
王升 《瞭望》1995,(26)
李登辉大搞“务实外交”意欲何为王升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李登辉不管以什么名义、什么方式到美国访问,都是一种赤裸裸地制造“两个中国”的行为,而且标志着台湾当局以“台湾问题国际化”为目的的“务实外交”活动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金钱交易的“务实外交”进...  相似文献   

17.
从决策角度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产生与夭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把苏俄的国内经济政策从“军事共产主义”①转向“新经济政策”,从决策角度看,不仅表明了列宁具有洞察事物本质的非凡能力,也与当时苏俄社会存在的民主气氛有关,社会方方面面对苏俄政府改变经济政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新经济政策时期是苏联经济最具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最快的时期。这一政策的终结虽然与新经济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党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苏联决策体系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秦华 《瞭望》2000,(34)
台湾当局最近在国际舞台上 掀起的两股分裂恶浪,再次 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台湾当局新领导者所谓改善两岸关系的“善意”、“诚意”伪装背后的真实面目。 据台湾当局宣布,8月13日,台湾新领导人将进行其上台后的首次“出访”活动。在这为期13天的行程中,他将横跨中南美及非洲等两大洲访问6个国家,创下台当局领导人在一次出访中,飞行里程最长、访问国家最多的纪录,随行人员中,有三分之一的“内阁成员”及企业界代表人士。行前,台“外交部”还召集相关部会研商“经援”大计,表明尽管台当局扯起“民主外交”、“友谊之旅”的幌子…  相似文献   

19.
姚植传 《团结》2001,(1):41-42
一、两岸关系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是台湾当局蓄意破坏一个中国原则,图谋“台独”。 众所周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对对台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并逐步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从而结束了两岸关系长达30年  相似文献   

20.
祖国大陆自1979年实行和平统一政策起,就一贯主张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积极推动两岸通邮、通商、通航事宜。尽管台湾当局一直千方百计阻挠、拖延两岸直接“三通”进程,但是,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三通”的障碍逐步得到清除。目前,两岸直接“三通”的关键问题是两岸直航。20多年来,虽然两岸通航取得一定进展,即从1986年之前的互不通航到之后的间接通航,从1995年起分步开放通航到2001年的沿海局部直航、试点直航获得初步成效,间接通航程序也越来越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