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鸣 《政府法制》2013,(11):43-43
传说,曾国藩著有《挺经》一书,书分十二章,讲的是为官之道。坊间还真的出了《挺经》,据说还挺好卖的。反正这些年曾国藩就是为官的楷模,凡是讲官场怎么混的人,翻来覆去都讲他。凡是带曾国藩字样的书,都好卖。其实,官场中人,真正能看懂《曾文正公家书》的,都没有几人。坊间的演绎的白话本,  相似文献   

2.
官场,就如同钱钟书先生所言之“围城”,身在城外的人拼死拼活想拼进去;身在城内的人,不堪重负而急欲走出来。官场总是与个人利益与个人抱负紧密相连,因而没有做官的人想做官,做了官的人则想做大官。然而,“一入侯门深似海”。官场,永远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永远是权谋竞争的第一大舞台。身处官场,如一叶孤舟沉浮茫茫大海。但是所谓“浮沉全有规”,这个“规”就是为官权谋学,深谙了其要旨,自然会通权达变、聪慧睿智,即使狂风肆虐,也定能泰然把舵、怡情泛舟。本栏目的开设将推出求官、为官、用人之道,不求拍案惊奇,但求与人有益。  相似文献   

3.
周伟 《政府法制》2005,(2):35-36
中国的老百姓习惯把手中握有权力的干部叫官。众所周知,为官之道应该是执政为民, 而不是当官为己。然而笔者在调研中却发现,基层少数干部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奉行的是另外一套"为官之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相似文献   

4.
徐上锋 《政府法制》2012,(26):49-49
在历史上,曾国藩(1811年至1877年)是一位争议很大的人物,毁之者称之为元凶,誉之者称之为圣贤。他从湖南的山野里走出,白手起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平定”太平天国,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其为官之道,为人之道,值得后人研究与玩味。  相似文献   

5.
官场众生相     
官场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它操纵着历史的航向,主宰着世人的命运。古往今来,多少贤能圣哲,上下求索治国之策,躬身实践从政之道,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当今的从政者记取。官场官场是一杯陈年老酒,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级别、不同资历的为官者,能够品尝出不同的滋味。酸甜苦辣咸、赤  相似文献   

6.
奸臣佞相,固然也能翻云覆雨,只手遮天,玩弄朝纲于股掌之间,但终却整日俯跪于忠义之士脚下,遭世人千年唾骂;机诈宵小,虽然也能身列九品,锦衣绣冠,横行霸道,逍遥于法外,但终究成不了大器,在其死后,连祖坟都要被人挖去。为官之道在于“清正廉洁”。为官者一定要心怀一个信念,那就是“留得青史在人间”! 本栏目由此篇开始接上期“求官之道”进入“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7.
《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虽然描绘的是一幅古代官场的真实图景,但是对今天的社会治理具有很大的启示。《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作者:张程译者:王宇田出版:陕西人民出版社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无数年轻人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发奋读书,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由于"官本位"思想的负面影响,很多人的个性、才华和豪情,被圆滑、平庸、腐败所摧毁。青年学者张程在《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一书中,通过衙门口看官场百态,同时也道出了世态炎凉。  相似文献   

8.
正时下,反对"四风"越抓越紧,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组合拳"越来越密,这也让有些干部感到"为官不易"。但是,个别干部把遵守规矩异化成无所作为,把"为官不易"演变成"为官不为",这种现象值得警惕。毋庸置疑,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的借口,有作为也不是不守规定的理由。那种"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为官之道,既是对职责的逃避,  相似文献   

9.
兄弟争产     
何进 《江淮法治》2012,(20):37-37
清朝年间,现今的四川省宜宾县出了人才叫李德裕,李德裕才华出众,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自此就一直在官场打拼。由于为官多年,李德裕的家境很是富裕。  相似文献   

10.
刘飞 《政府法制》2012,(36):29-29
时下,官场小说非常红火。但凡描写官场上的鸡零狗碎或者阴谋诡计的文字堆成了书,总能卖得不错。这也难怪,现在有那么多当官和想当官的人,他们都是潜在的读者。写官场小说的人,不少都是官场中人,把自己见过、听过甚至想过的事情整理一下,就不愁没有故事。读者不缺、素材不缺,金钱自然也就不会缺。  相似文献   

11.
国人官瘾较浓,古来就爱做官,这其中自然有在其位好谋其政的道理。然而,古人为官更多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旧社会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家一夜盘中物,百姓十年口中粮”,做官能捞钱、购田置产、封妻荫子,好处很多。于是,就有厚着脸皮去要、不惜重金去买、削尖脑袋去求的,这是旧社会的官场“现形记”。如今不兴这一套了,但是官进一  相似文献   

12.
人都需要会说话,尤其是官员。每年的“两会”,新闻发言人受到举世瞩目,他们的很多精彩发言让人叫绝。然而,在当下,一些官员由于不会说话,已经让官员成为“高危”职业。王旭明曾在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岗位上工作,他对于中国官员说话方式的思考,由来已久,不吐不快:“官员主要体现在爱说官话、空话、套话和永远正确的废话。”说话之道,其实没有更高深的技术。它的核心灵魂是:真诚。做好人,对人与事真诚,说真话,说诚恳的话,说与人为善的话。把话说好,看起来是为官之道,其实也是为人之道。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时日,有则“官场新警示”甚是为人所推崇:“开会发言不抽名烟,出席会议不戴名表,基层视察不打雨伞,灾难发生不露笑容,突发事件不当新闻发言人”。对身在官场的人来说,乍看似乎颇有道理,但仔细想想,这些所谓的警示,只是某些心中有鬼之徒的小伎俩而已。要想堂堂正正、心安理得,可别被“官场新警示”闪了腰。  相似文献   

14.
权力监督在规制“为官不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备鲜明的预防功能和校正功能。但目前存在四大短板,即“为官不为”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深刻反映出权力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薄弱,难以形成监督“为官不为”合力;自上而下、平行与自下而上监督不匹配,难以构成监督“为官不为”网络;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各有不足,难以形成全链条监督“为官不为”模式;权力监督机构存在罅漏,难以有效履行监督“为官不为”之责。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补齐权力监督短板,有效规制“为官不为”,应详列权力清单,绘制权力“流程图”,让“为官不为”无处遁形;建立多元化与立体化的权力监督体系,对“为官不为”形成监督合力;构建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完整监督链条,挤压“为官不为”的生成空间;深化纪检机关领导体制改革,以落实“两个责任”防范“为官不为”。  相似文献   

15.
清朝戴远山曾送给为官的朋友一副对联:“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才是清”。此公不单深得作诗之三昧,亦熟谙为官之道。诗之妙者必能入画,诗画兼美,亦诗亦画,情意俱佳,互为表里。郑板桥画墨竹,实际是寄托了诗人对坚贞、正直、顽强不屈品格的赞美之情,再题上“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七绝,把“竹声”和“民疾”相连,更使诗借画意深,画以诗增色。诗画相依固然不易,然而在政由贿成、官以钱得的中国封建社会,当清官则更难。元好问有诗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要想有清望,操…  相似文献   

16.
米咪 《研究生法学》2009,24(1):129-136
庄子之“道”,最大的特点是“不可言说”性。庄子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向人们展现“道”,而是更希望世间众人能够悟道、得道。《庄子》一书,致力于促使人们放弃世俗之“成心”,追求自然之“道”。庄子之“道”,简而言之,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然状态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封功揽过     
把功劳尽量分封给别人,而把责任留给自已。为官之道不就在于获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吗?说笼络人心也好,获取民心也好,“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为真理也。  相似文献   

18.
郑言 《西部法苑》2001,(5):59-59
两千年前,庄周对“当官”曾有精辟的论述:如果当了官都像大禹那样,人们自然会惟精惟一。然而事实是,做了官就可以锦衣玉食,作威作福,于是有许多人“为官而来”。  相似文献   

19.
两会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对反腐倡廉的表态掷地有声:“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区分“两道”,划出了一条红线:想从政,就不能发财;想发财,就别来从政,决不能脚踩两只船。  相似文献   

20.
贾立君 《政府法制》2013,(14):40-40
李克强总理对反腐倡廉的表态掷地有声:“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区分“两道”,划出了一条红线:想从政,就不能发财;想发财,就别来从政,决不能脚踩两只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