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永 《台声》1999,(12)
“图腾”是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被用作本氏族的标志。对中华民族来讲,影响范围最大、影响程度最深的图腾就要说是“龙”了。“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它身上有鳞,头上有角,能走能飞,还能兴云降雨。也正因为龙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龙也逐渐成为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封建是权的象征。它的形象也逐渐成为了张牙舞爪。虎视眈眈的帝王龙形象。那么,中华民族为何要以龙作为自己的古老图腾?这种高翔云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帝王龙形象是否就…  相似文献   

2.
陈创生 《岭南学刊》2002,(5):95-98,32
图腾来自于原始初民的所谓“集体表象” ,最初的原始图腾是一种禁忌的生殖图腾 ,后来逐渐被赋予丰富的意义。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符号 ,具有图腾符号的一般象征意义 ,但突出地体现出一种权力意识和政治权威的象征意义 ,最后演化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 ,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传机制和审美意识 ,体现出一种审美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析苗族的龙崇拜及其造型艺术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龙图腾是苗族主图腾,龙崇拜是苗族祖先崇拜的主要反映,分析了苗族龙 文化中浓郁的农业意象和生殖意象,并指出苗族龙的造型艺术经过了“娱神—娱己—娱人”的嬗变 模式。  相似文献   

4.
有关“龙”起源的传统说法,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原始图腾崇拜说”。他认为龙是一种由部落兼并所产生的、由许多图腾糅合成的混合图腾。当代有学者提出龙的主体不是由蛇,而是由鳄鱼或晰蜴或马等动物演变而来的,实际上也是“原始混合图腾说”的进一步演绎。   文物专家周崇发认为,“原始混合图腾说”很难站住脚。氏族在联合兼并中,无论哪一方都不会容忍改变本氏族的图腾、亵渎祖先的行为。中华龙的真正起源是原始农业保护神。农业生产需要风调雨顺,需要抵御自然灾害,于是先民们把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日、月、风雨、雷…  相似文献   

5.
发现犴舞     
狴犴,传说中的一种走兽,古代常把它的形象画在牢狱的门上,这是中国南方的图腾,远古时候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一样受人敬重,后来才逐渐演变成民间舞蹈流传下来。据考证,犴最早的图腾形式是静态的,后来转化为动态有其演变过程。出于对犴的敬重,平面、静态的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宣泄情感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犴舞。犴舞在沉寂了  相似文献   

6.
图腾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民族学资料,分析叙述虎、鸟、龙等西南少数民族常见的图腾物与服饰的联系。指出图腾崇拜在民族服饰中有鲜明的体现,使西南各民族服饰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发现犴舞     
狴犴,传说中的一种走兽,古代常把它的形象画在牢狱的门上,这是中国南方的图腾,远古时候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一样受人敬重,后来才逐渐演变成民间舞蹈流传下来。据考证,犴最早的图腾形式是静态的,后来转化为动态有其演变过程。出于对犴的敬重,平面、静态的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宣泄情感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犴舞。犴舞在沉寂了多年以后再次被发扬光大,然而这个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8.
发现犴舞     
狴犴,传说中的一种走兽,古代常把它的形象画在牢狱的门上,这是中国南方的图腾,远古时候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一样受人敬重,后来才逐渐演变成民间舞蹈流传下来.据考证,犴最早的图腾形式是静态的,后来转化为动态有其演变过程.出于对犴的敬重,平面、静态的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宣泄情感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犴舞.犴舞在沉寂了多年以后再次被发扬光大,然而这个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9.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流传于大江南北的李龙文化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李龙文化的发源地,文登自汉时即有龙文化的记载,明、清之际兴起李龙王的神话传说,曾得到清朝道光皇帝的亲笔题封。在文登有关祭祀李龙王、李龙母的庙会山会等节俗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盛行几百年,经久不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李龙文化,在全国乃至海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守望龙年     
守望这条河流。水朦胧,帆也朦胧,那是世代人图腾的龙的象征。 守望那片草洲,牛犊在欢叫,孩童也在欢唱,那是世代人享有的自然风光。 守望这座被朝霞染亮的市井,人潮涌,车也潮涌。  相似文献   

11.
每一位炎黄子孙。谁不极度信仰龙?谁不顶礼膜拜龙?但有谁真正见过龙?然而中国龙文化似乎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同一源头。几千年来.它任具有开天辟地的伟大神力,把一代又一代也不知有多少万华夏儿女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繁衍、生息、斗争一直到今天。到底龙是何模样?是图腾?是神?与入有何索缘?与易经又为何难分?如若能莅临$阳“龙”乡来,瞻仰一下龙的原型,兴1.龙宝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赠送给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一面“龙乡”铜牌.是因为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MS中发掘出土了用多种形式的蚌壳砌塑而成的龙图案…  相似文献   

12.
春运·2010     
《小康》2010,(3)
不知从何年起,春运成了中国独有的风景,春运承载的是以龙作为图腾的中华民族言传不尽世代传承的情感。数以亿万计的中国人,一进腊月,就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赴一个叫做家的地方。而元宵的余香仍留齿间,大家却又开始踏上征程奔走四方。  相似文献   

13.
千年龙井     
正家乡漈头,在离开了多年之后,每每忆起,总是有这样的一幅画面在脑海里浮现——湛蓝的天空下,数株苍劲古老的柳杉庇护着黄土老屋,老屋之下,一口古井清冽冽的泉水又飘映着蓝天白云……这口泉井,名曰龙井。在中国,龙是图腾,是百姓心中的吉祥物。龙兴风作雨,有龙才有水,所以以龙为名的井泉自是不少。最有名的大概属杭州  相似文献   

14.
熊树文 《创造》2014,(3):64-65
正日前,由当代凤体书法首创人邓泽民先生编创的"锦龙神骏图腾"暨咏赞诗词10米书法长卷,在位于云南省交通休养院的云南滇池石文化博物院初展引起轰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相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和"完善中华优秀  相似文献   

15.
王耀辉 《政策》2003,(2):42-44
龙,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炎黄子孙的图腾。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之时,一条金色的小龙,挟东山、象山两峰之精神,带漳河、江汉二水之灵气,从位居秦岭余脉、地处湖北中腹的荆门古城,飞舞腾空而起,扶摇直上九天。 经过20多年的风雨洗礼,昔日的小龙如今已成长为一条搏击商海大潮的金色巨龙。这不是梦幻,亦不是神话,而是闻名瑕迩的湖北金龙泉集团成长壮大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春运·2010     
《小康》2010,(3):10-13
不知从何年起,春运成了中国独有的风景,春运承载的是以龙作为图腾的中华民族言传不尽世代传承的情感。数以亿万计的中国人,一进腊月,就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赴一个叫做"家"的地方。而元宵的余香仍留齿间,大家却又开始踏上征程奔走四方。  相似文献   

17.
淮阳县古称宛丘、陈地,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带领先民们结网罟、兴渔猎、养牺牲、充庖厨,建创了正姓氏、制嫁娶、作甲历,定四时、造琴瑟、制乐章、画八卦、分阴阳的丰功伟绩,并建立了远古时期神州大地的第一个都城。太昊伏羲氏以超凡的智慧创制了龙的图腾,创造了龙的名称,创立了龙的文化。他自号龙师,以龙纪官,分理海内,在中华大地树起了第一面龙的旗帜。太昊伏羲氏还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开创了姓氏文化之源,使先民们脱离了蒙昧,肇始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龙脉相承千万载,中华龙根在陈地,姓氏文化的源头在淮阳。…  相似文献   

18.
旗帜杂谈     
旗帜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那时,为了便于氏族在战争中识别同伙,区别敌我,就举起画有图腾之兽皮。图腾就是本氏族最尊重、最崇拜的动物或自然物的图像。它是本氏族的标志。这就是最早的旗帜。我们的祖先就把龙画在兽皮上,我们中华儿女因此就叫“龙的传人”。本氏族见到画有龙的兽皮,就认为是同伙,就不会自相残杀,而是自觉地聚集到一起,群策群力、同德同心地去战胜侵犯本氏族的其它图腾的人。到了奴隶社会,就出现了战旗。战将率兵出征时,就在旗上写上首领的大姓。直到封建社会,一直沿用这种作法。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的…  相似文献   

19.
张郁 《人民政坛》2012,(2):6-10
走过书写"三个12%"指标超额实现等多项奇"绩"的2011,我们迈向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012。和风激荡,八闽再次整装起航。在这一重要时刻,福建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召开,出席会议的省人大代表齐聚榕城,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谋科学跨越发展。2012是辰龙之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祥瑞的象征,代表着一种信仰,一种精神。龙的精神,就是奋发开拓的创新精神,是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是团结凝聚的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20.
谭龙飞 《传承》2011,(20):62-63
图腾是氏族群体在建立之初所形成的、具有标识性意义的、能够显示氏族群体特征的一种有生或者无生的东西。图腾与氏族有着某种密切的关系,被当作本族的祖先,并神圣化。简要叙述中国的民族图腾、图腾文化、图腾制度以及图腾仪式等状况,并解释图腾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