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洞见     
东北,我们大有希望1945年8月28日,朱德在延安机场送毛泽东、周恩来等到重庆谈判。下午,他在中央党校大礼堂对将要出发去东北工作的干部作报告。朱德强调,我们要积极向东北发展,东北大有文章可做。现在要派五万队伍插过去,再派万把干部,将来还要去。  相似文献   

2.
羊夏 《世纪风采》2014,(2):14-18
1945年,国共双方签订的双十协议墨迹未干,国民党已在部署向解放区进攻的兵力。乘山东八路军主力开赴东北,新四军部队尚未到达的空隙,国民党在占据徐州、济南之后,聚集40万大军企图贯通津浦线,继而进占全部华北和东北。  相似文献   

3.
杨昌 《世纪桥》2005,(9):64-67
1945年8月9日零点10分,苏联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经过近一周的激战,8月14日,苏军各集团军迅速向东北腹地推进。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苏联红军为何突然出兵东北?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对日本投降究竟起到多大的作用?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4.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陈云同志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重要领导成员,一直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卓越的领导和指挥才能在东北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抗日战争胜利后,鉴于东北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以彭真为书记,陈云、伍修权、程子华、林枫为委员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并先后调集了10万军队和2万干部进入东北。陈云于9月18日到达沈阳后,即开始了领导接收和建立东北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到达沈阳之初,陈云同志就以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对东北的形势做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指出:满洲的斗争是长期的武装斗争与非武装…  相似文献   

5.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是残酷的,为了瓦解伪军、警,东北抗日联军采取了很多方式,通过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要嫁就嫁抗日英雄、不嫁亡国奴”、优待俘虏等方式,使很多伪军哗变、订立反日同盟等,支持东北人民抗日。本文以翔实的史料向我们披露了在白色恐怖下,那鲜为人知的战争心理战——东北抗日联军的瓦解伪军、警工作是东北抗日联军从政治上动摇伪军、警军心,削弱伪军、警战斗力的策略和手段,对夺取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起了一定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降日东北军掀起反日兵变怒潮东北抗日战争中,中共满洲省委和抗联各军领导人,十分…  相似文献   

6.
1945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份大区报纸《东北日报》在沈阳正式创刊。1954年8月31日,《东北日报》随着东北大区的撤销而停刊。在其存在的8年零10个月时间里,《东北日报》不但及时宣传了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英勇作战、节节胜利的消息,同时也对新中国成立后辽宁乃至东北人民积极恢复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作出大量详实报道,在党的新闻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孔令波  孔刚 《世纪桥》2010,(12):37-40
<正>1932年夏秋,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猛烈攻势给日伪在东北的反动统治造成严重威胁。为巩固其殖民统治,日伪当局调集大批兵力由南向北进行大规模"讨伐"。在日伪军重兵围攻下,孤立无援而又缺乏统一领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从1932年10月开始大部散败,一部10万余人转进热河,一部4万余人随马占山等人退入苏联境内,虽然如此,还有17万余人仍在东北地区坚持斗争,是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期斗争,他们仍是东北抗日战场的生力军,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伟 《当代党员》2010,(8):72-72
7月8日以来,重庆中西部、东南部及东北部大部分地区遭受强降雨袭击,截至7月13日,全市共计27个区县、近20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8人、失踪三人,紧急转移人口近11万人。灾害发生后,  相似文献   

9.
文清 《党史纵横》2008,(11):1-1
1948年11月2日,以沈阳解放为标志,历史性地宣告了东北全境解放。在中国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以11万大军、2万干部和20名中央委员及候补中央委员为中坚力量的东北军民,历经3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企盼已久的革命胜利。这一胜利过程绘就的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画卷,永远值得我们赞美和歌颂,而这一胜利结局对全国解放所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今天纪念东北解放60周年之际,尤为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和研讨。  相似文献   

10.
1936年2月20日,在中国共产党东北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表,东北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反日游击队一律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抗联)。到1937年秋,抗联建成11个军,队伍发展到3万余人,并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进行大规模的游击战争。抗联坚持英勇的战斗,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威胁  相似文献   

11.
东北文化整体属于移民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特征,但并未实现向现代理性主义的转变;东北地区区域文化具有浓郁的体制文化色彩,求稳怕乱,缺乏市场风险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东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农业本位的弱商文化,不同于东南沿海的以商业经济意识为核心的海洋文化;“尚武”文化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特征,东北人规则意识淡漠,易冲动,少理性。东北区域文化的这种特质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竞争意识,开发创业精神,创造新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地域文化是东北振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头条     
东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8月14日以来,中国东北大部出现降雨过程,局部地区暴雨,引发洪涝等灾害。截至8月19日16时,已造成373.7万人受灾,85人死亡,105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3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61.4亿元。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相似文献   

13.
党史资讯     
《党史文苑》2016,(5):52-53
正·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春新区,打造东北振兴重要引擎。要要要新华网2月14日·张德江主持召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十一次委员长会议。要要要新华网2月14日·台南地震倒塌大楼搜救工作结束,海协会向灾区民众捐款500万元人民币。要要要新华网2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要要新华网2月14日  相似文献   

14.
丰捷 《党建文汇》2009,(6):41-41
日本在东北工业生产总量超过本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全境,随即将东北经济纳入战争体制,对东北工业实行垄断性经营。为了不断满足侵略全中国和东南亚的急需,日本一方面对东北人民敲骨吸髓,聚敛可以搜刮到的一切财富;另一方面从其国内向东北大量转移资本和机器设备,在东北建设起强大的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到了抗战末期,日本为躲避美国飞机轰炸,  相似文献   

15.
王艳阳 《世纪桥》2002,(1):33-35
1931年9月18日,日军开始向沈阳东北军北大营和沈阳城内发起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侵略军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14,(4):35-35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使中国东北3000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9月19日,就在东北人民惊恐万分、不知所措之际,无数份署名《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在四处粘贴,在民众中秘密散发、传阅着。  相似文献   

17.
东北文化浸润东北农民;东北农民要脱胎换骨必须改善其身处其中的东北文化;东北文化在社会变迁中要不断应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此,才能振兴东北,加快东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静德 《党史文汇》2002,(10):22-24
“我们的任务是争取全东北”一1945年9月18日,曾是戒备森严的东北王张作霖私宅的大帅府中,住进了一批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他们就是中共中央刚刚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东北中央局的领导:书记彭真,委员陈云、伍修权,以及随员叶季壮、段子俊、莫春和等。他们的任务是,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把全国的战略重点放在东北,力争在东北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发展东北我党我军的力量,争取控制东北,以保障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同时,中央又从各根据地急调2万名干部和10万大军、100个团架子的军队干…  相似文献   

19.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全中国而首先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人民率先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顽强斗争,在长达14年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中下游以南、乌苏里江以西的广大佳木斯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  相似文献   

20.
张志辉  许建新 《世纪桥》2008,(19):37-40
<正>林彪坚持首战长春,毛泽东则要求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1948年2月初,东北野战军节节胜利的捷报,传到了中央军委。毛泽东指挥各大战场的野战军向国民党军队反攻,他高瞻远瞩,在2月7日致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等密电中,提出了东北野战军下一步作战的构想:一是打抚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