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从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来,学雷锋活动一直在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延续不断,雷锋精神闪烁出历久弥新的耀眼光芒,说明它具有宝贵的价值和恒久的魅力.改革开放的今天,赋予了雷锋精神哪些新的内涵,决定了它具有怎样的对代价值,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杜永吉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14(1):23-25
意识形态能否为社会制度提供有效的辩证功能,是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为前提的。邓小平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反思,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功能。在全球化时代,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仍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内涵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追求,不畏艰辛与牺牲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心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情怀。新时代,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精神支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重要借鉴,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4.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了气壮山河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奠定了重要基础和前提。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全面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坚定自信于伟大梦想、积极投身于伟大事业、直面困难于伟大斗争、自律自强于伟大工程,不断书写中国共产党人新的伟大光荣。 相似文献
5.
伴随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进和城市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城市化理论已经或正在经历五个维度的价值取向转变:从以工业化为核心到三次产业均衡发展,从单一维度城市化到多维度城市化,从一元城市化模式到多元城市化模式,从经济、产业理念主导到人本、生态思维,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针对上述城市化理论价值取向的共性问题——包容性不足,包容性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整体性反思框架,而包容性城市化则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实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
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进行无产阶级斗争过程中所凝聚的优秀精神财富。它不仅具有坚定信仰、敢于斗争、不惧牺牲和甘于奉献的科学内涵,而且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时期,雨花英烈精神具备感召与引领、教育与示范、戒律与约束、凝聚与激励的功能。大力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对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从严治党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传统文化中"包容"的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包容性增长倡导科学增长、和谐增长,强调社会包容,其所构建的"兼容、共赢、公正、共享"的全新价值理念,正规范着社会治理的行为方向,推动社会实现"民生为重,百姓至上",努力消除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相似文献
8.
顾绍梅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1):59-63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和创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文化自觉反映的核心价值是"和谐、公正、仁爱、共享"。现在急需这种文化自觉,以文化认同召唤社会认同和政治认同。但是,从深层次看,文化自觉的养成,来源于以什么样的理念、思路来改革文化自觉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及其运行关系。"包容性增长"倡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公平合理地分享发展成果,核心是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这为文化自觉的养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的视野来看,“包容性增长”的提出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与权力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同时,其也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升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实现“包容性增长”面临着观念束缚、能力不足、制度缺位和职能滞后的政治障碍,当前要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完善相关体制,培育社会组织促i井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峦一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变迁与发展,中国社会政策亦随之作出调整,以往社会政策的价值理念也将重塑。中国社会政策的未来走向是包容性社会政策,而包容性社会政策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维度取向,即秉持社会公正的基础价值取向;尊重多元化选择的核心价值取向;以社会整体性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目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12.
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包容性增长预设了一个基本前提:包容是有层次的,它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以世界和谐为目标。虽然这个概念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都包含社会公平的基本理念,但它在这两个层面的社会诉求存在差异。国内层面,主要侧重于机会平等、全民参与和成果共享;国际层面,主要侧重于尊重差异、共赢共存和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破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钥匙,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和谐宽松的国际环境,赢得国际交往的主动权。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实质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15.
包容性增长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一脉相承。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这一理论的初衷和愿望。这一新的理论的提出,遵循着公平性、包容性和持续性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发展理论的科学性、发展机会的均等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等规范。包容性增长包含着对公平正义的热切期盼,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追求的是对人民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人民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加强以人为本的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从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17.
“包容性增长”的正义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容性增长是机会平等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的目标来说,它更注重经济增长的社会内涵,强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和人之间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义是机会平等,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际涉及的是对收入、财富以及权利的公平分配。机会平等与公平分配是社会正义的现代投影。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是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新定位,其所包含的正义的理论品质,回应了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和广大民众对社会正义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人民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加强以人为本的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从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19.
“包容性增长”的语义及其运行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过于注重GDP增长的发展模式,政府将主要的财政资源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在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方面遗留了许多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包容性增长既强调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又强调发展机会的均等;既要通过保持经济的高速与持续的增长,又要通过减少与消除机会不均等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包容性。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政府必须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通过机会均等来改善收入分配;必须构建以机会平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加强政策和制度的公平性,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必须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加投入,建立社会风险保障机制以防止和消除极端贫困。 相似文献
20.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本文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三个视角,分析了解放思想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在于破除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禁锢和束缚,变革落后于社会实践和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实践进程中,尊重、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现实的具体利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