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正> 先秦道家以“道”为美的最高范畴,以对“道”的观照为最高层次的审美观照。他们对“道”的审美观照的论述,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心理思想。特别是对审美愉悦的超功利性和审美心态的专注性的描述,在当时尤为突出,对我国古代的审美心理思想和文艺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先秦道家以老聃、庄周为代表、其思想言行主要记载于《老子》、《庄子》两书中。本文即试图以此两书为主,从审美感知、审美态度和审美创造等三个方面,对先秦道家审美心理思想的大致轮廓,作一  相似文献   

2.
建构健全的审美心理 ,是提高人的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 :要优化审美心理结构 ,培育具有丰富性和理性的审美知识—情感体系 ;要注重审美心理功能 ,既以获取审美正效应为目标来开展审美活动 ,又用审美实际效应来检验审美心理尺度 ;要谋求审美心理共性 ,坚持在社会实践中建构具有最广泛人民性、具有民族特色、能与时俱进的而且能容纳广泛审美对象的审美心理 ;要洗炼审美心理个性 ,使之成为具有深度和独创性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陈仕玖 《前沿》2005,(7):215-216
本文从文学语言的审美本质、人的审美心理趋向和审美层次等三方面对异质比喻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春清 《湖湘论坛》2002,15(4):19-20
变态人格的审美特异性,其实质乃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习以为常的心理畸变倾向。它可表现在审美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和个性动力系统诸方面。它的存在意味着心理整体系统的弱化或其局部系统的“坏死”。他们在欣赏和表现美的一系列过程中,其美感的价值取向(审美内容)和价值心理调控,已明显丧失了常态人格应有的审美识别与调整能力。从其特异性的内部机理分析看,表现出三个特征:其一是潜意识的审美残迹性,即审美主体以往人格经历中的挫折所造成的缺损或扭曲,成为审美心理映象之变态,这点正是延续其特异性的人格动源;其…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政治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的宽容和多元化、市场经济和文化工业的影响,导致了审美态度在当代艺术中发生了蜕变,这在审美情感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这种蜕变主要表现为:在当代艺术中缺乏一种崇高感、悲剧感之类的精神内涵,很少有一种升华了的、理性的情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失去距离的情感,表现的情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混淆了艺术和现实的界限,使艺术失去了原有的那种神圣、纯洁的特征。这种蜕变对当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心理及美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  相似文献   

6.
漆器的赤、黑为主的色调极大影响了传统审美观念,黑与赤的色彩组合成为某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性中国符号.一直以来,“黑”、“赤”二色在漆器上应用被当做是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原始自觉性的审美色彩选择.分析古代色彩运用中决定色彩使用的因素,从视觉心理、漆器材料、社会习俗三个方面可以揭示黑、赤在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7.
兰亭雅集是东晋时期的文人审美活动,是中国古典美学在玄学时期的典型实例。就审美思想而言,兰亭雅集同时受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二者共同构筑了兰亭诗人超然的心理状态。就审美心理而言,兰亭雅集前后,情感的显隐形成了诗人情感的迁移线索:从情累到搁置情累,再到情累的回归。诗人们有意无意地搁置世俗社会的种种情累,因而去累和审美一起构成了雅集的两大内容。如果从审美心胸的获得来看,去累其实也是审美活动展开的必要阶段。就审美内容而言,兰亭雅集的主体审美对象是自然山水。从魏晋起,自然开始以审美主位对象的地位出现,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雅集所体现的自然审美主要表现于兰亭诗文,从写作风格看,兰亭诗文整体诗风呈现出简淡的审美倾向。兰亭审美中,自然审美不止于山水的形式层面,还重视山水背后的玄理,山水为表象,玄理为内核。兰亭雅集中的儒道思想正体现了中国古典审美的两大方面,雅集中的去累是对老庄虚静心斋理论的继承与实践,自然审美的出现乂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犯罪案件因其性质的不同 ,对侦查主体心理状态的影响亦不相同 :对一般案件 ,侦查主体基本都能保持常规的心理状态 ,这时应注意克服司空见惯、无所触动的心理状态。对重特大案件 ,侦查主体一般在智力方面处于激奋状态 ;在情绪和情感方面 ,明显具有两极性 ;在意志方面 ,具有显著的顽强性 ,这时应注意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对疑难案件 ,主要应克服缺乏坚定性、韧性、毅力等消极心理状态。对暴力性案件 ,侦查主体很容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激情 ,分别对侦破案件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极强的精神复原、衍生和创造能力,并始终能保持精神、心灵的连续一贯性。人们对传统精神的道德和心灵价值的培养远甚于对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的重视,以致于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重精神审美的心理倾向,并上升为一种价值观,渗透到文化个体的情感心理和行为模式之中。文章从传统的建筑思想和修史观念,文人尚古情结的实质和古代宫廷收藏的文化功能等不同层面作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华北电力大学1500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从学习、经济、情感、就业四个方面发现大学生特殊群体在情绪反应、认知、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讨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预警制度,健全学校、家庭与院系、班级一体化的预警网络,从根源上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1.
“虚静”说本为先秦道家哲学观点 ,在中国古代就有其丰富的哲学意蕴和美学内涵。当援用到艺术创作领域后 ,贯穿于艺术创作始终。从道家的体道方式中超脱出来 ,到“虚静空明”的体用方式和“以资谈美”的自觉方式 ,再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创作理论、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早期的思维中.宗教观念与审美心理是混溶的,而且宗教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生命意识,必然要对其审关心理加以模塑.这种模塑主要表现在宗教与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交互性、宗教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模塑等方面.而宗教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模塑,又主要体现在生死观念、灵魂观念、神灵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的模塑.从而,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低个人成就感等职业倦怠现象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对影响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职业价值、职业期待、职业角色等因素进行了初步诠释,并从心理干预、评价机制、职业培训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考,以期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存在审美情感反传统化、审美感受肤浅化、审美理解功利化和审美理想世俗化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也影响其自由全面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透析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问题,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着力促进审美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优化,建立特色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审美环境,引导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面对学习与生活,自觉抵制"泛娱乐化"对自身审美心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审美意识中的非理性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意识中的审美直觉、审美感性之悟和审美理性之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融合明显地表现在人类审美观照和非理性体验活动之中。审美直觉是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性之悟是指观照审美对象的外在现象、形式 ,即通过对物体的形状、体积和造型的富有个性色彩的情感体验 ,达至对蕴涵有生命和活力的形式的感知 ;审美理性之悟是指审美主体从自己内在精神状态出发 ,探求和开掘观照对象所外化的情感价值 ,即将自我感受和体验假托于对象之中 ,并借助感性之悟发生升华 ,使特定的审美体验上升到以形象来表述的哲理之悟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是第一个认真思考过审美问题的人。他的审美理论涉及审美关系、审美进程、审美情感,审美心态、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它开启了西方审美研究的先河。以往,美学研究者们只注重评述柏拉图的艺术理论(摹仿说、对诗人的谴责、灵感说等)。而几乎无视其审美理论。但是,他的美学真知恰恰主要体  相似文献   

17.
会话话语的审美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 《思想战线》2003,29(2):102-106
会话语境是会话话语审美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会话语境包含言辞内语境信息和言辞外语境信息,其直接影响到会话话语审美关系的形成:会话语境可以使会话生成音响形象及其情感意味之美,并可补充话语信息含量从而引发审美意象;会话语境可以扩大、弱化或模糊会话话语的所指意义,使会话话语具有审美意味;会话话语可以因言辞内语境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异而获得美感;在会话语境信息的作用下,一级所指可以发生变异,转化为二级所指而获得审美优势;会话话语的审美在历时性的传承中,因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语境因素的影响,会不断地被建构、解构和重构。  相似文献   

18.
人质谈判是解决劫持事件的方法之一。虽然劫持者之间在动机、需要以及个性等上有个体差异,但是从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劫持者的心理,找出其共同点,就能在谈判时快速、有效地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实现和平解决劫持人质事件。  相似文献   

19.
通过“道路审美”,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般性感知.必然会调动直觉、体验、感悟、想象等心理机制,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和自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标志着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特征的独有话语,它可以不受物体具象的制约直接构成审美意境。我们倡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制度审美,就是要陶冶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美的、善的情感,促进制度创新,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地、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人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美好社会制度共通共融,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20.
评估主体的偏见心理是由认识上的偏差、情感上的偏向和意向上的偏执统合而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评估主体偏见心理的生成原因和机理,可以从内源性的建构生成逻辑和外源性的内化生成逻辑两个方面来分析。偏见心理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选择性识别机制和刻板化归类机制的运行而得以实现的。对评估主体偏见心理的消解应当从个体人格、群体氛围、评估制度等层面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