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行刑文化及行刑制度与儒家传统慎刑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于其中的合理性因素,如鼓励宽仁治狱;法、理、情相统一的囚犯教育感化制度;录囚制度等。文章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传统行刑文化价值核心及其对古代行刑制度的影响,探索其中的合理成分,为当前的行刑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行刑是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最后一道防护堤,在三大刑事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行刑理念对如何设定行刑体制和框架,如何行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现行行刑理念支配下的行刑体制存在诸多弊端。我国行刑理念需要进行更新,建立新的适合现代法治要求的行刑体制。  相似文献   

3.
个别化行刑是行刑科学化的应有之义,有符合刑事逻辑的应然根据和理论价值,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矛盾。行刑个别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行刑走向,对我国监狱的行刑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监狱法中有些条文、监狱行刑工作的一些举措都体现了行刑个别化,但都在非自觉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实践中存在很多矛盾。我国应当倡导行刑个别化的理念,将行刑个别化确定为法定的行刑原则之一,对罪犯分类进行科学研究,构建行刑个别化的运作机制,以推进监狱行刑工作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监狱领域中存在行刑主体与客体、改造主体与客体等基本范畴。监狱行刑主体是监狱及其民警,行刑客体是罪犯;改造主体是罪犯,改造客体是罪犯的犯罪思想和犯罪恶习。在行刑主客体与改造主客体这两对基本范畴之间,行刑主体与改造主体处于上、下两个不同层次,且行刑客体与改造主体是同一体,因此形成"二层次主客体联结论"。  相似文献   

5.
公正科学的监狱行刑程序是监狱行刑法治实现的基础。科学的监狱行刑程序的建立,应当在一定的基本原则指导下,通过具体的制度表现出来。对于监狱行刑程序而言,合法、公开、基本人权、效率是其价值的基本追求,也是有关监狱行刑程序规范的基本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与之相关的监狱行刑程序的制度才能建立和实施。  相似文献   

6.
对行刑时效制度法典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尚未将行刑时效制度纳入刑法中。司法实践中,该制度的缺位导致的“漏刑”、“补刑”案件已非鲜见,其理论上的不合理性也不断被揭露出来。在此种情形下,急需实现行刑时效制度的法典化。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行刑过程是行刑社会化的要求,对于监狱行刑效果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社区矫正、狱内帮教等措施是行刑社会化的重要表现,归假制度、周末监禁制度是近些年来在监狱行刑过程中尝试的行刑社会化措施。公众参与在行刑社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有一些不足,必须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行刑效益是行刑成本与行刑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监狱行刑活动围绕行刑效益展开,行刑效益的法律属性是监狱行刑法律关系的运行状态。监狱安全事故的发生,会造成行刑效益的损耗,同时引起监狱行刑保护性法律关系的产生。行刑效益的补救的正确途径是认真对待监狱行刑保护性法律关系,具体方法是明晰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9.
行刑社会化是现代刑罚执行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它蕴藏着浓厚的刑法人文关怀和深厚的刑罚人道精神。美国的行刑社会化起源于出狱人保护、缓刑和假释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和践行。美国的行刑社会化经历了相当曲折和坎坷的发展过程 ,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并不意味着行刑社会化的式微 ,而是行刑社会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性发展。学习、借鉴美国行刑社会化的经验并汲取其教训 ,对于中国行刑社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行刑社会化及其理论基础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刑社会化作为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倍受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在我国,行刑社会化的理念也被接受并成为一项重要的行刑原则.行刑社会化中的罪犯是被判处一定法定期间刑罚的犯罪人;行刑社会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刑罚人道化理论、教育刑理论、复归理论、刑事政策学、行刑经济化等理论观念的深刻影响;行刑社会化不同于行刑改革、犯罪人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监狱行刑法治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监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它要求监狱必须有完备的行刑法律体系,具有执行刑罚的单一功能;行刑活动必须遵循行为规范的要求。同时,领导思想价值理念的现代化,监狱权责的明晰化,是实现监狱行刑法治化的关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刑罚是连接犯罪与行刑的核心。现代的刑罚应当是一个宽严相济、轻重匹配的科学体系。而我国现行刑罚体系刑种偏少,非监禁刑缺失,社会化行刑缺陷,整体刑罚体制和机制僵化,造成行刑效果不佳。当前世界各国刑罚的个别化和社会化成为一种潮流,给我国的刑制改革提供了借鉴,也是一种现实的挑战。实现刑罚的预防犯罪的目的,提高行刑的功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要求,所以我国刑罚体制改革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改革的方向在于:建立多元化的刑罚体系,实行灵活的行刑机制;以人为本,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13.
行刑变更程序是行刑过程中发生法定事由而依法变更原判刑罚的执行方法或内容所应当遵循的方式、方法、顺序、步骤等的总称,它是保证行刑变更公正性的基石。行刑变更程序的基本价值在于:行刑公正、刑事一体化建构以及行刑立法之完善。  相似文献   

14.
罪犯行刑心理的稳定性,是罪犯对监狱的行刑环境和行刑方式,在其内心深处与监狱的监管安全信息相碰撞、相衍生、相交织,表征在语言、行为、表情等具象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种心理思维和思想意识.其行刑心理稳定与否,是监管安全的直接之源,也是监管安全的控制之源.其行刑心理因其排斥心理、情绪变化、阅历差异和性格冲撞而变异,通过望闻问切法、重点排查法、心理暗示法、信息分析法和气象预报法等,可望对罪犯的行刑心理作出稳定与否的研判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的监狱行刑模式亟待改革,采用以社区刑罚为主的社会化行刑方式成为刑事执行体制改革的方向。行刑社会化符合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对犯罪和刑罚科学化认识的必然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刑事价值理念。基于刑事一体化的研究进路,行刑社会化的实现不仅需要革新行刑理念,完善刑事立法和司法,更需要鼓励社会参与罪犯矫治,优化社区行刑机制,拓展刑事执行的社会化空间。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犯是罪犯构成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我国对未成年犯行刑制度建设十分重视。 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我国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 历程中,在未成年犯行刑制度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 从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去审视我国的未成年犯行刑制度,需要在未成年犯行刑立 法、教育、回归社会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行刑衔接廓清——行刑衔接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刑衔接中的问题很多,实践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出台了很多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然而,究竟应当如何界定行刑衔接,行刑衔接都包括哪些内容却并不清晰.本文分析了实践中的各种提法,并对行刑衔接的具体指代进行了界定,即行刑衔接指行政机关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的案件需要刑事处理时,案件从行政执法程序向刑事司法程序流转的过程.在外...  相似文献   

18.
监狱作为政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真贯彻国家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深刻揭示监狱行刑的精神实质,是监狱科学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前提;紧扣监狱行刑的报应职能,是监狱充分发挥刑事政策重要职能的根本保证。在此基础上,切实抓好行刑管理上的具体适用,监狱在促进和谐社会积极构建上的努力才能生动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刑事执行学界提出了有关行刑发展的宏观思路,其基本观点是:把刑罚执行视为完整的制度性系统,由此建立统一的刑事执行法律体系,强化行刑权的配置。从监禁刑运行的单维度拓展到对行刑法制的整体构建,无疑体现了刑事法理论的整体成熟,在现实反思的基础上,对制度重构表现出深度的关切,也反映了论者对行刑发展的责任意识,笔者从中深受其益。但是制度创新的关键,取决于我们根据客观条件和社会需要所做出的准确选择。为此,我们可能需要进一步理清自己想象什么,论证这种预定目标的社会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背后潜藏的有限性。换而言之,一种成熟的制度分析既包括了社会文明与发展的价值性评判,也依赖于人们所具有的事实和知识判断能力。因此,不同分析观的出现可能有助于行刑制度实践的进程,这是本文的旨意。  相似文献   

20.
监外执行就其广义讲,凡是在监禁机构外执行刑罚的制度和活动,都称监外执行。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主要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以刑罚执行活动为基点,从监外执行制度到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我国的行刑理念、行刑目的、行刑主体、行刑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