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生态文明体现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传统城镇化以工业文明为依托,以工业扩张和城市扩容为内容,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滋生了诸多的生态问题和灾难。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相得益彰,共生共荣。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理性和智慧融入到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建构以生态文明为内涵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才能建设健康、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的城镇化水平还相当低,尤其是产业支持力度不够强,基建设施也不够健全,带动以及辐射力尚未真正产生。所以,全力以赴抓住新型城镇化这一重要机遇期,大力推进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步伐,这对于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的城镇化与现代化显得极其关键。本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和小城镇发展的关系,论述了小城镇在西部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分析了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西部农村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面对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统筹规划、科学发展,以期实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之中,并明确提出将"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问题的重点之一。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提出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并未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当逐步向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式城镇化道路转变,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发展与生态的协调问题。因此,探讨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如何正确处理承接转移产业、发展地方经济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融合。当前,各地城镇化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化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引擎”。在转型过程中,生态城镇建设也面临着观念更新、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等多重压力和挑战。如果推进方法失当,生态城镇建设就有可能成为资源消耗最多、环境压力最大的生态“黑洞”。这就需要我们深刻把握生态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借鉴国内外生态城镇建设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生态城镇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部)城镇化进程意义的阐释和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析对策,打造特色,是生态文明应成为城镇化进程中首要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有产业化的支撑,产业“空心化”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要进行正确的产业选择,一定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避免重复投资和产业同构问题,要选择新兴产业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型城镇化要致力于改变生产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催生新的行业,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从"物态"城镇化向"生态"城镇化转型,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生态"型城镇化是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溶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文化、社会和谐等之间的关系,谋求城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空间"来规划城镇格局,"三个发展"来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要加强社会公正、人文城镇等社会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犯罪以及由于城市化而导致的相关犯罪呈现高发态势。对此无论是以发展代价论、新陈代谢论与社会失范论为代表的宏观解释,还是以仇富心理、贫富加剧、外来人口等为代表的微观解释,都具有一定的偏颇性。因此,运用多学科知识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犯罪现象,并基于中国国情,在系统思维的指引下探索一些犯罪治理对策,如有关制度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开发,以及城市化文明成果的充分利用等,将为推动中国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域城市化和县域城镇化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都有积极影响,但影响程度和路径不同。城市化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一是要树立大中城市化的理念,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促使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或城市带成为城市化的主要载体,以此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必须加大推进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化进程,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共促县域经济的繁荣;三是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加快城乡协调的改革进程,形成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双赢格局;四是必须充分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但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犯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城市化过程中的犯罪类型是多样化的,原因也具有多元化,既有引起犯罪现象的一般原因,也有特殊时期的特定成因。面对复杂的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我们不能只依赖单一的主体和片面的预防措施,应该发挥多种预防力量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面临重大机遇、拥有巨大潜力,并将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扮演重要的历史性角色。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如何解决城镇化质量不高、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的主张是,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载体、以政策和体制创新为重点,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争取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经济水平的提高促使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中的新兴产业,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滞后和质量不高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着重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从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既是经济政策的重点,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提升城镇化质量是我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互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2.以人为本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城镇化质量和数量均衡发展;3.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4.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协调发展;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由偏重经济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必经环节,也是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成果,不断改造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复杂过程。伴随社会城市化的进程,犯罪的现代性在社会生活中显得越来越突出,制约着城市化持续和有序的推进。对此,城市在建设方面,要处理好生产和生态的关系;在管理方面,要处理好吸纳与吸收的关系;在防控方面,要处理好人防与技防的关系;在营造环境方面,要处理好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之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绩的、土地的城镇化,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新型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征用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工作在“征地依据”、“农地产权”、“农民利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现行征地情况可能会产生“工农剪刀差”后农民的第二次不平等,应尽快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从而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须有产业支撑方能发展。贵州省省级生态镇——龙岗镇,走的是发挥当地资源禀赋优势、由农业产业化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文章通过对龙岗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思考,最后强调其城镇化发展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探讨、研究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