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京津冀是一个区域共同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空间上的一个具有制高点作用的"域面",但整体空间规划缺失制约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存在沿海经济带、两个核心城市和一个"三角域面"的高梯度空间。在空间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探寻路径是:建设北京与京津冀沿海经济带的"点轴系统",以京津"双极联动"带动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实现京津唐"三角域面"的梯度推移。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带和城市群,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三角的功能定位如何关系到本区域发展规划如何实现,也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本文从地区和世界经济格局的角度分析了以上海为主体的长三角区域功能定位相关问题,对长三角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策略性认识,具有宏观远见和战略思维,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三角"以湘鄂赣三省为宜,以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大南昌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应分别从空间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特色定位等四方面对"中三角"及各大片区发展进行战略定位。研究表明,"中三角"应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两基地三区、一中心一枢纽",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核心增长极,成为我国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基于省级行政区域构建城市群在我国很有必要。本文以构建大南昌城市群为例,重点探讨省级行政区域城市群构建的理论基础、城市群形成与成长的条件。研究表明:江西应构建以南昌为中心,包括九江、新余、抚州、鹰潭等城市在内的大南昌城市群,使其成为全国的高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一个空间结构合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密集区。为此,江西应遵循大城市群成长规律,从规划、机构、区域分工与合作、城镇空间结构、一体化、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等方面统筹谋划,分步实施。  相似文献   

5.
引力模型的分析表明,武汉、长沙、南昌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明显高于中部六省的其他省会城市组合。由此,构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大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以及湖北荆州、江西萍乡在内的"中三角"经济区,打造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为实现中部崛起、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和动力。  相似文献   

6.
咸宁不仅是处在中三角重要接点上的小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成员,也是处在中四边重要接点上的小四边城市群的重要成员。咸宁打造中三角枢纽城市,要逐步从主要是重要交通枢纽发展为全面的经济枢纽。打造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咸宁有天时、地利、人口的优势,也存在客观条件限制、合作意愿不足、实力差距较大等障碍。为此,咸宁必须以最大的智慧运用政策优势,以最大的诚意推进区域合作,以最大的韧劲推进强市建设。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 ,作为我国六大城市群之一的胶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正在悄然形成。山东省为推进胶东半岛经济一体化进程、打造山东经济发展新优势 ,积极建设制造业基地 ,并在七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从而促进胶东半岛城市群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空间战略将关系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及其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对于福建城市群空间结构来说,福、厦两个都市圈是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在未来发展中,一方面应积极推动以福州为中心城市的单中心都市圈向多中心都市圈转变,另一方面以厦门为中心城市,泉州、漳州为其主要次中心城市的厦门都市圈,则应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其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不期而遇。前者直接导致了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枯竭和污染,使城市深陷于各种城市病而不可持续,后者则亵渎了一切传统社会的美好价值和信条,使城市人精神空虚、无家可归。我国东部城市群走的是"经济型城市群"发展道路,尽管在短期内经济总量、交通基建和人口规模增长很快,但导致了"物质文化"与"人文精神"、"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严重失衡。因此,培育具有鲜明层级体系和积极协调作用的城市群文化机制,推进以工业化、现代交通建设为主导的"经济型城市群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总体框架下重建和复兴不同区域的"小传统文化",使之在城市群层级体系建设和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既体现在各个城市群之间,也体现在城市群内部。缺乏有效的府际合作,不仅会增加城市间的交易成本,同时也会拉大城市间的经济差距。府际联席会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合作机制,旨在推动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官员流动则是我国政府人事制度的重要安排,对于抑制腐败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以2008—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和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使用学界公认的数据集,构建相关城市的府际合作网络和官员流动网络,运用QAP关系型数据计量模型,探究多重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府际合作和官员流动对于改善城市经济差距具有积极效果,且在不同城市群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影响;(2)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应重视府际合作、官员流动对缩小城市经济差距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经济中,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南昌是江西经济要素的主要集散地和辐射力源泉,其城市建设事关南昌能否率先崛起,事关能否对江西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辐射和支撑作用。近年来南昌城市建设有很多值得关注和总结经验之处。从南昌目前发展的势态来看,城市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科学的行动,南昌定能实现建设花园城市和率先崛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原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要以郑州为中心形成经济发展的"城市圈域",发挥郑州的经济集聚作用,增强其经济辐射带动力,突出郑州作为核心区域的职能和地位,以带动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同时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整合处于空间离散状态的中原城市群.  相似文献   

13.
中原城市群旅游经济一体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提出的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是符合河南实际的重大战略决策.旅游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我省中原城市群的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从建立工作机制、树立发展观念、构建合作机制、强化中心城市作用等方面入手,打造中原城市群旅游经济共同体,加快促进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协同进程。以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来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总量和联系强度,以此来反映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和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是衡量城市群协同程度的重要指标。以2006年—2015年10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计算和分析发现,与长三角地区沪苏浙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在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强度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对照差距,查找不足,就需要借助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改善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助推京津冀协同进程的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15.
实施我省经济发展战略,构建省会经济圈,把合肥建设为区域中心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辐射全省,合六巢淮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联接沿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推进安徽跨越发展,促进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它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发展起来的。城市群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资源利用强度显著提高的空间形态,体现了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城市群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空间和功能特征,研究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组织模式、经济分工的协作体系,对分析和把握城市群现状、发展趋势,在城市之间要素的聚集和扩散过程中提升城市群区域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面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四五”时期,重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对实现更高质量、更具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国家、区域、城市、县域四级空间尺度出发,以“整体分散,优势集中”为行动指南展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国家尺度下,在集中力量缓和东西失调、南北分野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以“一带一路”为牵引融入国际大循环。在区域尺度下,打造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城市群、长江中游—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五大核心增长极,助力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在城市—县域尺度下,抓好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工作,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在此基础上,融通国家、区域、城市、县域四级尺度,共同引领“普遍沸腾”。  相似文献   

18.
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三角、珠三角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与两地区域文化的特质密不可分。黄三角区域文化中既存在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在推动黄三角新一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要在认真研究区域情况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构建新型地域文化体系,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脱钩"理论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集团式"地推进低碳城市群建设是发展区域低碳经济的最佳选择。低碳城市群具有城市建设低碳集约化、能源利用低碳高效化、城市协同低碳最优化、居民行为低碳节约化特征。应该通过建立低碳产业耦合机制,实施低碳技术联合创新战略,培育区域"低碳考核",构建碳汇体系,营造低碳消费生态等方法建设低碳城市群。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间竞争与合作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良好的区域治理结构是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数据,考察政府碎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市区层面的政府碎化对以常住人口增长和年内从业人员数衡量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显示出多中心主义在目前发展阶段仍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