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失的棉田     
正秋天的阳光真好,温暖干爽。我把棉被拿出来放到阳光下晾晒。小半天工夫,棉被蓬松得像刚烘烤出来的面包,厚厚实实。我不由把脸贴到上面,闻到了棉花的清香味道。这几床棉被,都是母亲去年做的,用的是自家棉田里的新棉花。可是,今年我家的棉田已经没有了。父亲说,种棉花不赚钱,村里人都不种了。很多村民把玉米种上,就扛上背包去城里打工了。秋收时回来几天,把玉米收了,种上麦子,又扛着背包走了。一年下来,打工赚的  相似文献   

2.
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甚至还有一些不认识我的人在知道我要下基层从政后,都问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在毕业办理户口手续时,一个素不相识的办事员就这样问我:“你家在孝感?”我说:“不在”。“那你爱人在孝感吗?”“不在。”“那你为什么到孝感去,是犯了什么错误在学校呆不下去了,还是学校故意坑你?”我说:“都不是,是我自己申请去  相似文献   

3.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5,(1):80
笑话>>得罪了老公:中午吃饭可能得罪你爸了。老婆:怎么了?老公:吃饭时我讲一个成语狗仗人势时,被饭噎着了,只讲了前三个字。你爸爸问我:你是说我吗?我这时候才说出最后一个字……>>机智有个朋友去男友家见父母,男友母亲上来就问朋友会不会做  相似文献   

4.
杜美 《新湘评论》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5.
杜美 《学习导报》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6.
钟华 《廉政瞭望》2005,(7):40-41
1998年,浙江省海宁市农民叶沈明 的母亲沈新连在不知情的情况,成为韩 国产预防癌症的人参丸的“试药人”,在 几年的服用过程中血压居高不下,直至 酿成尿毒症,悲惨地死去。面对一直蒙在 鼓里如“小白鼠”一样命运的母亲,叶沈 明与有关部门开始了艰难的较量…… 感恩免费人参丸,奇怪高血压如影随形 1999年春节前夕,28岁的叶沈明外 出打工回家。母亲沈新连兴冲冲地告诉 他:“儿子,现在的社会真好啊,像我这样 的人可以免费吃人参了。”儿子问:“吃人 参,还有这样的好事?” 沈新连给儿子慢慢道来。1998年10 月,马桥镇医院给老年人搞义务体检。沈 新连去了,结果被查出了大肠息肉。医生 说: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不少老人都 有,时间长了就有可能得大肠癌。接下 来,医生对沈说:“有一种人参做成药的  相似文献   

7.
那天是周末,春日的黄昏有新榨橙汁的颜色与气息。老早说好了要和朋友们去逛夜市,母亲却在下班的时候打来电话,声音里是小女孩一般的欢欣雀跃:“明天我们单位组织去春游,你下班时帮我到威风糕饼店买一袋椰蓉面包,我带着中午吃。”“春游?”我大吃一惊,“啊,你们还春游?”想都不想,我一口回绝“,妈,我跟朋友约好了要出去,我没时间。”跟母亲讨价还价了半天,她一直说:“只买一袋面包,快得很,不会耽误你……”最后她都有点生气了,我才老大不情愿地答应下来。一心想着速战速决,刚下班我就飞奔前往。但是远远看到了那家糕饼店,我的心便一沉——店…  相似文献   

8.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思。某天,一只蝎子来到河边,想渡河到对岸去,可是蝎子不会游泳,就向青蛙求助,请青蛙将自己背过河去。青蛙执意不肯,说:“假如游到河中间你蜇我一下,我不就没命了吗?”蝎子说:“是啊,那我自己不也没命了吗?”青蛙一想有道理,蝎子他再狠毒,还不至于狠毒到害人又害己的地步吧,他也总得要命吧。就这样,青蛙背着蝎子向对岸游去,就在游到河中间的时候,青蛙觉得自己脖子上被重重地蜇了一下……在和蝎子一起沉到河底之前,青蛙问蝎子:“你怎么……”蝎子说:“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无独有偶,猩猩也有个“忍不住”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家兄弟三人,皆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 “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很好奇,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  相似文献   

10.
杂谈两则     
“尽量让读者满意” 题目打了引号,意在说明不是我说的。我只是个读者,如果有谁问起来,我当然有这个要求。但像我这样的人要求又有什么用呢?再说,说这话的人最好是作家。只有作家们这样认识到了,这话才能真正变成现实。所以,题目上的这句话,不仅要读者说,最好要作家们去说。 可现在没有几个作家这样说,尤其是在心里这样说。有人至多不过在嘴上说说而已,还有不少作家连嘴上也不这样说。这样做的结果,现在大家都看到了,这就是:文学期刊不好卖呀,多少作家写的小说散文进了废品站呀,更不用说一家又一家刊物没有去“尽量满足读者…  相似文献   

11.
1949年9月底,开国大典迫在眉睫了,张澜还没有准备登上天安门城楼时穿的新服装.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问他:是要定做,还是去买套现成的?张澜打量了一下身上穿的土布长衫,说:“就穿一件长衫,不就挺好吗?”  相似文献   

12.
有一句话叫“身在福中不知福”。 一天,我带一位同事回家,刚走到家门口,丈夫就像往常一样打开了门,笑着迎接我,随着一声“回来了”,就把我手里的自行车接了过去。这时,同事就满脸羡慕地惊叹:“呵,你真幸福!他还给你开门?!”我却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难道你那位不这样吗?”“不,从不”。她有些失落地说:“有时我进了家门他连头都不抬一下。”同事的几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好好反思了一番,才发现自己真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  相似文献   

13.
1969年初,在我下乡两个月以后,父亲被遣返回湖南原籍,母亲及三个未成年的弟弟也跟着去了。与父母分别不到一个月,接到母亲的第一封来信。我躲进茅房,偷偷把信拆开。母亲说,特别牵挂一向老实巴交的我,即使哥哥不回去,也让我无论如何回到她身边去。我不为所动,并在集体户当众公开了信的内容。 我想起当年,大地主之子彭湃闹革命时,先从自家“革”起,把属于自己地产的契约全部焚毁,还田于贫苦农民。我连与家庭决裂的勇气都没有吗?我回信说:“人说道,  相似文献   

14.
寓言寓理     
在一个建筑工地,有位社会学专家对正在砌墙的3个工人进行了随机调查。专家问第一个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他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我不是在砌墙吗?”专家又问第二个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他抬起头,笑了笑说:“我在盖一幢高楼。”  相似文献   

15.
李可 《党建文汇》2002,(14):6-6
1943年9月,我出生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医院。父亲匆匆赶到医院看望母亲,安慰了母亲几句,就匆匆而去,这可引起了奥地利医生罗生特的不满,他生气地说:“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怎么可以这样没有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母爱在远方     
给母亲打电话,电话那头母亲问:"有啊?""不是,是我。""发啊?""不是,是我。锁。""有"是我二弟,"发"是我小弟。我都有点生气了,在母亲心目中,我这个老大怎么就没了位置呢。母亲在电话里"哦"了一声,问我有什么事。我说想她了,打电话问侯一下。母亲说,昨天不是还来过吗?怎么又想了?没事挂了吧。手机里便听到"嘟嘟"的盲音。  相似文献   

17.
关于“风水”先生,前人曾作过辛辣的讽刺:“风水先生惯说空,指南指北指西东。世上若有封侯地,何不寻来葬乃翁?”寥寥数语,便揭了“风水”先生的老底:无非是些骗人的把戏。老底子都叫人揭了,饭碗还能保得住吗?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你要是这样想,可就小看了“风水”先生的本事了,可就小看了国人对这一“国粹”的虔诚与痴迷了。你说你  相似文献   

18.
现在,有些人说成绩滔滔不绝,俨然是一块无瑕的“美玉”。说到问题,一言以蔽之:当然也有“失误”。再加上新事物层出不穷,难免“失误”的补白,便什么毛病也找不出来。不管什么性质的错误,用“失误”一盖而过,由大化小,由小化了,就与成绩融为一体了。如此下去,“失误”便成了某些人的“遮羞布”。 大家明知这种说法是极为有害的,但既然“失误”成了“套话”,别人说得,我为何不可说呢?这样下去,一种油腔滑调、偏嘴绕舌、掩盖错误的邪风就刮起来了。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认识和实践总是有差距的,主观  相似文献   

19.
最近有人告诉我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没有什么了不起!现在有许多工人、农民、青年以及外国人都去走长征路,到雪山草地去旅游。”我听到这个话很震惊,这个想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我说:“我已80多岁,现在我也能去雪山草地旅游。”过去红军爬雪山过草  相似文献   

20.
得失寸心知     
从少年时代就一心想当作家,没料到爬了十多年格子后却意外地走上了宣传思想工作岗位,而且干得认真而专注。一些文友见面就问:“报上咋不见你的作品了?”我说:“搞宣传工作呀。”他们大都不屑地说:“那有什么意思,枯燥无味。”我的回答是:“用心一而妙趣生,干咱这一行就别图名图利。”的确,选择干思想政治工作就意味着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就意味着要坚守清贫与孤寂的精神煎熬。一位老宣传曾这样说,搞宣传思想工作就是用燃烧自己生命的膏油去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