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高度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抗震救灾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坚定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我国在世界赢得了广泛认同和赞誉,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面对四川汶川地震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是鼓舞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崭新形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通过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建设、制度建设、人格教育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4.
如何进一步继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灾后重建和建设富强的国家提供精神动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抗震救灾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利用重大时机,综合多方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生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抗震救灾中蕴育并产生的抗震救灾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自强不息精神,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在大学生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5·12大地震,中国受到严峻的考验。然而,世界被中国速度和力量所震撼,世界被中国毅力和大爱所感动。正是中国文化的力量迅速凝聚起十三亿中国人,使抗震救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本文主要探讨了抗震救灾中精神的力量、媒体的力量、以及诗歌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抗震救灾斗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全面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抗震救灾精神所体现的"和衷共济、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敢于胜利、关爱生命、崇尚理性"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汶川抗震救灾精神是优良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深入研究汶川抗震精神中蕴涵的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我们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四个全面"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新的科学内涵,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实践拓展和理论创新上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精神作为钱学森的精神禀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它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曾经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习培育钱学森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探究钱学森精神形成的规律,找到培育这种精神的有效路径,能够为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趋势,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出发,明确指出:“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发展,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问题上的又一创新。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系统化,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田建国 《理论前沿》2008,(16):14-16
这次抗震救灾不仅使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和灵魂经受前所未有的激荡和洗礼,也直接检验了青少年教育效果。当前,我们既要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作为青少年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也要反思青少年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大好形势下,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80周年。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民族觉醒运动。80年来,五四运动所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五四先驱者们所倡导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始终是鼓舞青年健康成长,激励青年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强大动力。今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系统化,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思想武器和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对于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系统化,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战略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20.
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世界。媒体的集中聚焦,广播电视全方位、不间断的滚动播出,地震的极度惨烈和随之而来的大救援,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经受着一次次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体验着无数次的人间悲喜和身心感动。抗震救灾昭示出的人本精神、人本情怀、人性光辉,让灾区人民和心系灾区的亿万民众在大悲大苦中历经剧痛,亦在大灾大难中浴火重生,让人们从巨灾的黑暗和恐惧中走向希望和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