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实体即主体作为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基础的主导原则是实体即主体原则,它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提出来的,其表述如下:“[1、绝对即主体的概念]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①黑格尔为建立他的这一原则,首先批评了“斯宾诺莎的普遍实体违背了主体的自由的观念”,“缺少人格的原则”,因此,斯宾诺莎的实体,被看作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僵硬的和死寂的深渊;一切都只是被淹没在这个无限的黑暗之中,…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斯宾诺莎是“最明确的主观论者”(参见朱狄《当代西方美学》第226——233页)。他们引以为据的是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3.
曹光天 《前沿》2013,(13):56-57
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天”是具有人格神特征的,它外在于并高于入的自在地主宰世界的“天”,它与儒家心性论传统中内在于人的义理之“天”同时并存.《论语》所说的“天”,既有人格神的天,又有义理的天,如获罪于天无所祷的天、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天、天丧予的天即是“准人格神”的天,而性与天道的天、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即是义理的天.  相似文献   

4.
一、王充历史观的主要内容(一) 关于人的学说基于“元气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王充认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不是神,而人则是自然界的产物。“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物势》)天上和地上的气相互结合,人就偶然地产生了。这种观点虽不科学,但在当时对于驳斥儒家“天地故生人”的论调,仍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5.
韩民青同志认为“严格、完善、科学意义上的人,从来就不只是肉体结构的物质存在,而是一个具有‘肉体——工具’结构的物质实体。”(《新华文摘》83处第8期第18页)其主要理由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离开肉体与工具的结合便不会有劳动的存在;没有劳动的存在,肉体便不是人,而是一个普通的动物。在韩民青同志看来,没有工具便没有人,所以工具是人的组成部分。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反过来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人就没有工具,所以人是工具结构的组成那分。韩民青同志是否认为人是工具的组成部分呢?我们再问:仅仅“肉体”和工具就具备了劳动的充足条件吗?没有劳  相似文献   

6.
“社会实践说”在中国美学界是一个很重要的流派。由于这一流派主要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早期关于“人化自然”的理论,所以他们在创立美学理论体系时,虽有不少可资借鉴的东西,但也确有许多无法克服的难点。本文提出三点质疑,向美学界求教。 一、整个自然界都“人化”了吗? “社会实践说”认为:“人化的自然”是美的唯一的自然形式。“无论哪一种美,都必须有感性的自然形式。一个没有形式(形象)的美那不是美。这种形式就正是人化的自然”。(引自《美学》第三期第17页)我认为,这种把“人化自然”看成是美的唯一的“感性的自然形式”的观点,将会遇到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因为,人们会问:如果“人化的自然”是美的唯一的感性自然形式,那么,非人化的自然界有没有美呢?要说它没有美吧,那是明显的不合实际。古今中外很多美学家都承认“非人化的自然界”有  相似文献   

7.
过去许多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不然,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我认为通过《道德经》中“无为”和“有为”、“不争”关系的分析,对澄清上面的误解是颇有帮助的。要搞清无为,须先弄懂“自然”的含义.从《道德经》里五处提到“自然”的情况来看,自然即是自己如此。它告诫人们要尊重和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办事,不  相似文献   

8.
《政治经济学常识》(上册)第二课第二节阐述了货币产生的过程及其本质,指出了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说明了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范畴,而不是永恒的、自然的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并不出产货币,正如自然界并不出产银行家和汇率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45页) 金、银“是一种藏在地壳里并从那里发掘出来的金属”,(同上第145—146页)开始也只是劳动产品,当它和其他商品相交换时,才成为商品;也只有商品  相似文献   

9.
屈原《九章·橘颂》作于何时?历来都有争论。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校勘记》及近世郭沫若《屈原研究》、谭介甫《屈赋新编》等认为《桔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其主要的理由是:“这里找不出任何悲愤的情绪”,形式上“遵守着四字句的古调,其余的八篇气象和格调都迥然不同”。且根据“江陵千树桔”(《汉书·货殖传》),“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等),谓桔并非江南才有。诗中有“嗟尔幼志”、“年岁虽少”之句,这是屈原的“自喻”等等。我认为这些理由是不充足的。《桔颂》当是屈原在顷襄王时放逐后“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的途中所作。因为:  相似文献   

10.
《太平经》一书,是我国道教的早期经典,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和中国道教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它的出现,在《后汉书》里有一个记载。《后汉书·衰楷传》说:“初,顺帝时(公元一二六年到一四四年),琅邪官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又说:汉恒帝“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楷自家诣阙,上疏曰:‘……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神书,不合明德。’”李贤注说:“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可见,宫崇从其师于(一作干)吉所受的《太平清领书》百七十卷,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太平经》。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中的自然含义,历来解释众多,而其各种解释之间又大相径庭:有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是指自然界;而有些人则认为其主要是指人文自然,是一种莫知其然而然的不加入人为的任其自然的状态。研究梳理了各家对自然一词含义的阐述,从词源和文化背景意义上对自然进行解读,借鉴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最后对《老子》中的自然进行了尝试性的重新释读。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2,(5):93-94
张晓光在《长白学刊》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或聚集”的“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然观完全是客体属性,指向事物总和或聚集。道家的“自然”在指向“天”与“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指向了主体,呈现出主体对他人、对社会、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属于伦理、认识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为一种“关系”的“集合”。  相似文献   

13.
(二)探求宇宙之大本大源 恩格斯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青年毛泽东一九一七年在《〈伦理学原理〉批语》(以下简称《批语》)中曾经对这一问题作过回答,他说:“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他肯定世界上有物质与精神两样东西。后来他说自己早年曾经信奉过心物二元论,就是指的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一 王亚南先生指出:“斯密是以自然秩序的思想贯串于其全书各篇的。”要确切了解其思想,首先要对“自然秩序”概念有所理解。自然秩序思想被认为是“整个18世纪的思想的柱石”,是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思想领域的反映。近代启蒙运动的一批有影响的思想家,几乎都对“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法”等概念作出过阐述。约翰·洛克认为,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以前,曾存在过一种自然状态,由于自然法的支配作用,自然状态是一种有秩序的状态。他们所说的“自然法”并不是以强制性规范为特征的法律制度,而是  相似文献   

15.
法博士信箱     
是侵占还是职务侵占法博士:卢某开办了一家砖厂,执照为个体工商户。他雇用李某帮其销售空心砖。期间,李某利用工作之便将销售款五万元据为己有。对此案,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理由是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属于自然人,不属于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范畴。另一种意见认为构成职务侵占罪。请问:对此案如何定性和处理?《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的“其他单位”包括哪些单位?辽宁马玉军马玉军同志:《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中的“其他单位”是指除公安、企业外的单位,包括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16.
(一) 曾钊新同志在《在岐义中醒悟真理》(《湖湘论坛》1993第3期)一文中。严厉地批评我说:“不尊重事实,怎能讨论问题”,“违反实事求是,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说我使他“惊心动魄”。这个批评引发我一个感想,就是认为确实应当尊重事实。 (二) 曾文说:我的《对<人性论>若干问题的质疑》一文中,不同意曾著《人性论》“把人性理解为是社会意识或精神要素”之说,而认为“社会的人的本质是物质”。对此,钊新批驳说,这是只允许谈人的身躯、大脑等物质,而不许谈它们  相似文献   

17.
《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传一》顺宁府条载:“顺宁府,本蒲蛮地,名庆甸。……元泰定间始内附。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9页)。我认为这条史料有误,顺宁府设置时间不是天历初,而是元泰定四年(1327年)。《云南地州市县概况·临沧地区分册》凤庆县建置沿革条载:“元天历元年(1329年)始置顺宁土府”。(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我认为也是错误。《明史》卷四六《地理志七》载:“顺宁府,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按:所说并见于《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及一五九。此与上举《明史·云南土司传一》所说为同一史事,但顺宁府设置时间一说“天历初”,一说“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究竟谁是谁非?我以为应当以后说为是。理由有三:1.《明史》中除了《云南土司传一》载“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外,他处不复记载。而《明史》的《地理志七》明确载“元泰定四年(1327年)十一月置”。此外,《明太祖实录》也载此说。更为重要的是,《明实录》是《明史》的重要史料来源。《明史》中《云南土司传一》与《明实录》的记载出现差别,当是《明史·云南  相似文献   

18.
《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在《论点摘编》的栏目中,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做过“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结论。这一论点出自王守义、荆学民同志的文章:《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问题的思考》(载《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文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与“物质与意识何者第一性”,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混淆它们的本质差别,会造成“理论上的一系列混乱”。“世界本原”问题的提出和存在,是建立在科学尚未分化或分化还不发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史国藩同志在《关于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涵义》一文(载《思想战线》1985年第5期)中不同意只把物质资料生产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他认为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本来就是将物质生产和人日生产都看作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一结论是从他自己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的有关论述的理解得出来的。这就是史国藩同志所说的人们“创造历史的三个因素”。他说:“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因素是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生产;第二个因素是满足人们生活资料生产所需要的生产工具的生产;第三个因素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另外一些人的生命,即人口自身的生产。”他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这三个因素归结为“第一种生产”和“第二种生产”;恩格斯  相似文献   

20.
南部侗族,过去每建新寨,顺遵古规,先置“地祗”。侗语谓之“堆头”,或曰“堆柄”。即《祭祖歌》和《巫词》说的:“未置门楼,先置地祗。未置寨门,先置‘柄地’”。前者系地神之所,后者系侗族供奉的女神之名之处。现在两者同是一址,同属一神,一并供奉,称为“然萨”(祖母屋),或“膝萨”(祖母坛)、“堂间萨”(祖母殿);汉曰“圣母祠”、“社稷坛”、“威宁祠”。称其神为“萨柄”,或“萨麻”、“萨岁”、“萨堂”。尊其地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境,奉此神为至高无上,保境安民之神。其址:一设在露天,一设在室内。前者垒土成丘,形同祭坛,上植株黄杨,旁置一伞;后者于室中积一白石堆,中插一半开半合,上披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