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税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陈少英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的财政体制改革,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实行和完善财政包干体制进行的。实践证明,这一体制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财政包...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突出强调了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未来15年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对全党全国的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而且对加快深圳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深圳来说,从特区的实际出发具体落实两个根本性转变,还必须实行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向苦练内功、增创新优势转变这就是说,要加快深圳发展,必须实行“三个根本性转变”第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即“体制…  相似文献   

3.
1994年全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重新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格局,在中央与省两级间初步搭起了一个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各省也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在省以下范围内相应实行了省对各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从这几年的运行情况看,新体制有效地促进了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但实行运行中新的财政体制还很不完善,暴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新老体制双轨运行、省以下各级企业的行政隶属级次界线并未彻底打破,以及实行按投资分税等诸多方面,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石化总公司从1985年开始实行全系统投入产出包干以来,在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国家与总公司、总公司与企业、企业内部“三个层次”的承包体系。在全系统的大包干中如何深化企业内部的小承包,锦州、抚顺、兰州等石化企业今年进行了一些探索。 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三厂催化剂的生产能力约为  相似文献   

5.
具有近千亿固定资产的全国性行业——铁道部,从1986年3月起在全路实行投入产出、出路建路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与国家“分灶吃饭”。这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件大事,为国内外所关注。实行铁路经济大包干之前,铁道部部长丁关根曾代表三百万铁路职工向国务院提出铁路实行包干的请求,并得到国务院有关部委的积极支持。现在,时过一年  相似文献   

6.
《瞭望》1987,(34)
从1986年4月份开始,铁道部打破30多年来“挣钱都上缴,花钱伸手要”的财政“大锅饭”,实行以路养路、以路建路、投入产出、自我发展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人们称之为“大包干”。这一重大改革,使铁路内部企业有了自主权、经营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条改革之路走对了。下一步的问题是:铁路大包干改革怎样深化,怎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现代化管理模式?这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为此,最近北京铁路局局长国林邀请了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任厉以宁教授,在北京铁路局二楼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他们的对话,既对当前如何搞好铁路大包干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又对“大包干”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本刊记者参加了座谈。现将座谈内容摘要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7.
进入九十年代,特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局面的形成,造成了特区优惠的内移,出现了所谓的“特区不待”、“特区内地化”等现象。二是“复关”进程的加速,从国际角度为特区进一步发展增加了更大的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随各特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行政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内外双重压力下,特区如何增创体制优势,尤其是行政体制优势,摆脱旧的行政体制的束缚,建立起一个新的、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政体制,便成为特区发展的一项大事。一、特区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再认识理论是…  相似文献   

8.
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财税领域的改革主要是沿着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分灶吃饭”,实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扩大地方的权限;二是“减税让利”,实行承包责任制等,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给经营者增添活力。这两个方面的改革,积极有力地推进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应予肯定。但同时也伴随着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其一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小;其二财力过于分散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从总体上看,原有的财税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深…  相似文献   

9.
高培勇 《学理论》2008,(20):14-17
中国财税体制经过30年的改革与探索,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公共财政”的发展历程,归纳起来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4年,通过“放权让利”激发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提高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几乎窒息的国民经济的活力;第二阶段:1994—1998年,这一阶段的改革突破了以往“放权让刹”思想的束缚,走上了转换机制、制度创新之路,重构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体制;第三阶段:1998—2003年,主要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及其机制为主旨的“税费改革”,由此构建了我国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谋划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建设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0.
一、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急先锋到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特区的内涵在不断扩展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但是从1980年建立以来,特区的使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丰富。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到深圳视察,讲的核心问题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特区的使命是为解决贫穷问题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79年酝酿建立特区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要求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我国开始创办经济特区,揭开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15年间,我国经济特区先是经历了初创起步和基本成型两个阶段,当进入不平凡的1992年,5个经济特区已发展到提高整体素质。增创特区新优势的全面提高阶段,标志着特区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15年来,我国经济特区没有辜负党中央的重托,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厚望。特区建设者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艰苦创业,实干敢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真正杀出了一条血路,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开发区经过四年创业起步,目前已进入了成长见效的新阶段。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开发区的建设开拓发展,必须紧紧把握一条主线,这就是用邓小平同志的特区思想来作指导。一、小平同志讲,特区是一个试验,山西的开发区建设要特别注意“特”和“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根据邓小平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的构思,首先在深圳、珠海,然后在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后来改称“经经济特区”。试办经济特区,是…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增长,但收支矛盾仍十分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明显滞后。没有完 善、健全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则难以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的良性运行。因而对于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研 究和思考,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科学财政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补偿发展超常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策因素造成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速扩大,主要与体制和政策的急剧变革有关。国家对东部地区实行先行改革开放的特殊政策,从开办特区到沿海城市连片开放,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价格、流通、引资、外贸等各个方面实行特殊政策,给东部地区带来改革开放的长足进展和巨大收益,但对西部地区形成体制与政策歧视。  相似文献   

15.
中央和地方财政博弈随着财政制度调整一直存在。在两级财政博弈下,地方政府在财政包干制度下存在“经营企业”行为,在分税制制度下存在“经营城市”行为。地方政府“经营城市”行为结合土地制度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大举借债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显示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开始从浅层转入深层,从单项突进转向综合配套,从着眼于相对独立的改革措施所带来的效益转向着眼于形成全面的新的经济关系,这种新的改革特点,无疑给特区的政策研究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对特区如何再造政策优势,进一步加速特区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回顾特区发展的历史,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发挥政策的作用。“中央只给政策,不给钱”,使特区“杀出了一条血路”,创造出一个“一夜城”。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7.
《疏导》1999,(1)
所谓模拟法人就是引入外部经济关系,实行“分灶吃饭”。用模拟法人的体制创新对工厂下属的公司、分厂、车间进行运作,做到相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实质一方面是引入市场机制,分块搞活,对各单位实行模拟法人,对内挖潜降耗,对外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要改变计划经济体...  相似文献   

18.
太阳辐射     
《求知》2004,(11):43-43
1982年1月,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这个文件不但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而且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目前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支付制度不完善、支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明晰各级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二是要在收支计算方面用“因素法”替代“基数法”;三是优化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四是强化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采取财政大包干来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不规范的财政体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曾经有过短期正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其正效应递减而负效应递增。它有三大缺陷。一是非统一性。我国曾采用6种包干制,有不同的税制、税率,无法形成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二是不公平性。1992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占第一位,仅向中央上交4亿元;上海国内生产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