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公正与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不同向度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内在要求实现社会公正,只有公正的社会才能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社会公正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历史主体地位,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二者相互规定、相互制约,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合作、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利益的冲突,就需要用社会公正原则来指导各种不同的利益分配,以求达到恰当合理的分配。公正的民主制度建设就是要通过规范化、程序化、公开化的制度设计来整合民意,从而公平、有效地协调利益矛盾,解决利益冲突,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资源反哺背景下,扶贫资源的输入对农村基层治理既是有利条件又是新的挑战。农村社会在获得扶贫资源、摆脱贫困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分配的新问题。从秦巴山区T镇扶贫实践过程来看,扶贫抗争已经成为当前农民抗争的重要形式。与传统的日常抵抗、依法抗争相比,扶贫抗争在动因上大多起因于相对不受益,在方式上具有低烈度不满的特征,在形态上表现为弥散性氛围。对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而言,需要完善农村社会的分配治理机制,做好资源反哺的“期待控制”、协调多重面向的“分配正义”、强化基层治理的“主动回应”,以此为基础提高农村分配治理能力,完善“资源反哺—资源分配—农民满意—治理有效”的逻辑链条。  相似文献   

4.
需要资源是指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资源分配中的越轨行为有许多,有有权越轨和无权越轨,有对有形规范的越轨和对无形规范的越轨,有公开的越轨和隐蔽越轨。形成越轨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为了控制越轨行为的产生,首先要加强教育,提高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其次,要加强社会规范建设;再次,弘扬高尚的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5.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对第三次分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第三次分配以必要的物质资源条件为前提,是社会成员按照自愿性原则对自己所有的资源、收入和财富进行的分配,是与生产密切联系的分配,是收入分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仅要以激励性制度和文化性制度发展第三次分配,而且还要将第三次分配置于整体的社会经济关系中,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核心,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人力资本差距,以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协调联动反促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6.
德沃金提出资源平等政策目标是要使经济结构分配给每个公民的资源尽可能是平等的份额,其衡量标准是把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确定为此人拥有它们给别人的成本。人们不是在福利、机会等方面平等,而是在他们支配的资源方面平等。但是由于每个人拥有不同的人格、人格资源和非人格资源,会导致人们资源不平等。而其中的人格资源和非人格资源因素与资源平等的具体责任原则不相符,所以必须通过保险方式来调整,从而保证人们在资源上保持平等,形成社会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7.
1999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老年人年,“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是国际老年人年的主题。在国际老年人年确立这样的主题,最终理想是要构建一个各种年龄的人融为一体、和谐共存的社会;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老年人的潜能,造福社会的同时也能努力改善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质量,使不同年龄的人口参与社会和共享发展成果,达到人人平等,老少共融的理想境界。 “共享”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概念,对老年人来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它既可以是生存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是发展机会的共享和社会成果的共享。所谓“生存资源的共享”,就是老年人在基本的生活需求上能得到满足。“发展机会的共享”,  相似文献   

8.
"行政公正"是国家行政机关在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执行活动中确保社会利益关系合理正当分配的基本原则.行政公正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蕴含着行政公正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行政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保证.推进行政公正.需要从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人事和行政发展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按劳分配原则因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施,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实行的所谓按劳分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实现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平等,其必要条件是资源分配规则的科学和合理,以及执行规则的公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资本参与市场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同所谓的按劳分配相比,既简单快捷,又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经济社会各领域存在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部门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与分配差异问题、劳动者就业问题、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问题,各类社会矛盾与纠纷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梳理和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任务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立法是实现社会资源分配或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尽管人们渴望国家立法对社会资源实现正义分配,但是由于社会各群体对国家立法权拥有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国家立法对有限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正性,进而使法律的遵守失去正当性理由。当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时,社会群体之间矛盾冲突的加剧与最终恶化就是对国家立法实体与程序的彻底颠覆,从而出现"有法律却无秩序"的政治法律学困境。  相似文献   

12.
公平的基本内涵是合情合理。初次分配是经济领域的分配,再分配是社会领域的分配,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初次分配的公平诉求贯彻于生产、分配和交换诸环节且各有特点,再分配公平的基本诉求在于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统一。科学解读分配公平,对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政治经济制度安排和社会经济运行中实现分配公正。只有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才能充分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只有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才能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事实上,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公正的分配比比皆是,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更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分配公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中央政府设计的基本路线,民生领域改革首先要突出重点,重点在哪里?第一个是收入,这是民生最基本的内容,一个家庭、一个人没有收入来源,说再多的民生都是空话。作为经济生活中重要环节,分配问题不仅影响到经济能否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政治的稳定,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全局。泰州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课题通过组织召开市级有关部门座谈会以及抽取市区460户居民展开调查,厘清泰州居民收入分配的的情况和特点,具有现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权利保障和资源分配对两性养老保险分配的公平性具有重要影响.两性社会保障权的法理公平并不等于事实公平.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养老保险权利保障和资源分配在两性之间存在差异,造成了养老保险男女分配的不公.其解决之道是,统一法理权利和实质权利,优化养老资源配置,确保养老保险两性分配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在当代中国,实现社会公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诉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公平就是实现资源或利益的平等分配,尤其是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同时,社会公正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公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正,反映了和谐社会中构建公正思想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大量群体性事件、公权力违法事件、侵害公民基本权利事件.如果把目光放在这些不同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上,从风险社会的视角出发,并延伸到法领域的话,不同案件的相同点便是都可以在风险的概念下进行整体分析.以权力、权利二元分配的分析模式无法充分说明社会(尤其是风险社会)之中的某些法现象.风险分配是当前社会发展当中被缺失的重要一环.从法与宪政的观点出发,可以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的进路.法与宪法不仅是法权分配的规范还应当成为风险分配的规范.为了保障人权,作为社会基本分配规范的宪法应该具有回应社会但又独立于风险社会的特殊品格.  相似文献   

18.
城乡两极分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解决两极分化,必须找出形成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源。社会资源的占有不均是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城乡两极分化的消除,必须从政府的资源分配政策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简论财富分配中的利益分化与制度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惠 《理论前沿》2005,(17):22-23
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深入,在财富分配领域不同阶层的利益分化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各利益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破坏社会的和谐发展。财富分配领域中制度和谐的建构,旨在从制度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利益冲突,整合利益资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正问题从横向来看与制度架构、社会体制以及阶层构成有关,表现为教育公正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而从纵向来看,则与权利应得、资源分配、具体实践行为相关,表现为从程序正义向实践公正的动态过程。在这些基本理论认识之上,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将公正作为一种实践能力和道德要求,对自己进行具象而准确的身份定位:对外正确解读政策导向和执行教育制度;对内有效管理、协调内部系统的关系。根据这种身份定位,其在.实践活动中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复合公正而非简单的“平等主义”原则;第二,需求与成就本身的考量原则。在理论基础和原则指导下,对各种功利和市场因素进行独立判断和准确审视.在具体工作中实践教育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