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探索内容也极其丰富,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某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显现出其局限性.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知识经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使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处于怎样的一种历史境遇中?应该怎样运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对当代社会进行分析?又应该怎样根据变化了的当代社会去丰富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加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我们必须立足于新的视角,重新思考社会形态问题,根据变化了的当代社会去丰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使其保持"与时俱进"的特质,丰富其自身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大致经历了“五形态说”传入、“五形态说”被定为一尊、“五形态说”受到“三形态说”的强力冲击、对“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可以并存的论证等阶段。我国学者研究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程,跟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等人的相关论著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密切相关,中国的“五形态说”并非起源于斯大林。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的百余年传播和研究史进行回顾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明确以下努力方向:对“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社会形式”等核心概念进行更为精细的考辨;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把握马克思考察社会形态问题的理论逻辑;认真批驳学术研究中的“非社会形态化思潮”;运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深入剖析当代资本主义与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亚细亚生产方式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而中国传统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也很明显。本文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具体分析,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特指某一种社会形态(即使是过渡的),而是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特定结构的经济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具体分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独特的社会发展道路,让我们对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对马克思的两种历史分期理论和社会形态概念有不同的认识,本文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两种历史分期对应两个不同的划分标准,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和世界观。同时,文章提出了社会形态概念的新定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时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时空学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里 ,马克思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出发思考和阐述时空问题 ;第二阶段 ,马克思把生产劳动作为时空的源泉。马克思认为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大形态中 ,时间和空间都是在相应的劳动方式中展现出来的。马克思的时空观是从人的生命的根本追求出发 ,始终把考察的重点放在时间概念上 ,同时也暗示了时间是空间的本质这一思想。马克思把时空问题放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 ,揭示了这一历史条件与时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对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的时空观的考察出发 ,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形态时空理论 ,强调在三大社会形态中 ,时空概念有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走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前后变化这一方法论上着手,提出在明确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仅仅适用于欧洲社会演变模式的前提下,区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即把"亚细亚生产方式"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这一新的思路,极有可能解决聚讼纷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争.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文化形态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之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摩尔根、黑格尔和斯宾格勒等人的文化形态学理论的优劣作了分析和批判,并依据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文明时代的文化形态学进行了建构.文章认为,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是文明时代人类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文明时代人类文化存在的三种形态.各民族的文化走着共同的发展道路,其区别只是由于发展的迟速程度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文化形态中.文章认为,文化形态学也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哲学层次上,运用社会形态理论的有关新成果,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转型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两种视角的双重转型,由此考察了双重转型各自的规定和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特殊组合和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社会形态”概念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第一次提出的,它有以下两个基本内容。第一,经济的社会形态具有上层建筑的内容。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方面。马克思透过上层建筑的政治外衣,阐明了它的经济内容,抓住了上层建筑的经济...  相似文献   

10.
改革的深度是与对改革对象认识的深度直接相关联的,在一定意义上讲,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更客观更严格的审视和认识,是使它能够真正在纠正失误、克服弊病中向前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形态,相对资本主义这种特定现代化形态来讲,是一种"后现代社会形态",即超越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后的社会形态。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社会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跨越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和结构而形成的"超现代社会形态"。在社会主义改革中重又启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既要培育现代性、培育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又要超越现代性、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新型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热潮在当今世界发展进程币日趋明显,一系列伴随的问题和困惑正迎面而来,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来指导和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对于全球化,深入理解而不是简单认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十分关键。全球化和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之间的关系将迎刃而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在全球化之下的发展路径和疑惑将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在学界一直存有争鸣之音,为此我们需要回归马克思的文本,推敲马克思要表达的心意,借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其社会形态理论的精髓,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汲取有益养分。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与创新两者是互动反馈,携手相进的关系,这种辩证关系与创新主体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本文认为创新主体包括个体形态,集团形态和社会形态三种,不同的创新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创新和发展有不同的社会作用,在现时代,社会形态的创新主体对创新和发展的作用尤其重要,已经成为创新发展双重实现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演变都需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生改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结果,也需经过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代社会仍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而社会主义中国只是历史形态中的个别国家、个别地区,它仍处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包围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过渡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生产力是社会形态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区分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准.传统的社会形态观点把生产力排斥在社会形态之外,是不科学的.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进行系统审视后的理论结晶。马克思不仅阐明了社会有机体的特质所在,而且分析了社会有机体的内部构成与生成逻辑,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现实的人"为能动主体,以自然界为生存前提。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观照乡村社会治理,要求我们整体统筹治理内容,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与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的内在结合;坚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视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依靠力量与受益对象;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妥善处理乡村社会治理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的特定阶段--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两种生产理论揭示的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的矛盾运动规律才是纵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并非马克思的哲学贡献,而是马克思把自己创立的新哲学运用于历史的贡献,即社会科学哲学的贡献,其理论地位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即自然科学哲学相当.作为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的哲学新贡献.  相似文献   

18.
崔予姝 《理论前沿》2009,(19):35-37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一直是理论界谈论的热点问题。理论界往往从两种“市民社会”概念之间的区别及其发展的递进关系角度进行理解。实际上,两种市民社会理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这不但与马克思解放观的变迁相关.更是深深根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形态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9.
落后国家如何正确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是长期以来尚未解决好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学习和运用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其它落后国家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新贡献,研究分析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在世界和国家两个层面的含义、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和匹配性选择、依序自然发展和跨越或直过发展的两种发展路径问题,有助于厘清世界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形态和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 ,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召开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学术研讨会。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对一些问题讨论得颇为深入 ,一些观点颇有新意。其要点如下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属性。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毛泽东早已指出 ,大家对此认识一致 ,但对其属性的认识却颇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民主主义的性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是以无产阶级领导 ,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领导 ,因此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二)关于新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