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入世"已届三年,除了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发生很大变化而备受关注外,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经济结构以及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都有明显改变.本文将主要从结构角度观察"入世"三年来我国经济质的变化,从中探寻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的20年,是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的20年,同时也是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演变的20年。本文试对消费变化、消费变化的政策背景及影响未来消费变化的因素作一分析。一、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1.居民消费变化的基本情况 1978年至1998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实际上提出了从"政策性开放"向"体制性开放"转变的任务,这是个质的飞跃.对外开放的主要手段、基础性机制和企业的主体地位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对外开放不仅是一个"基本国策",还将发展成为我国的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这个飞跃,将有利于把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防止改革与开放"两张皮"的现象;有利于把涉外经济与国内经济有机地统筹起来,防止国内经济与涉外经济"两分离"的现象;有利于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改变"对内开放"滞后于对外开放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如何解释经济兴衰?一般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但这种笼统的认识既无法对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也忽视了权力因素对经济兴衰的影响。探索性地将制度分为包容性制度和榨取性制度发现,前者容易诱致经济繁荣,后者容易诱致经济衰败。权力变量理论认为,权力结构决定制度类型,权力结构均衡,生成包容性制度;权力结构失衡,生成榨取性制度。因此,从权力和制度角度来看经济兴衰,制度类型是直接原因,权力结构是间接原因,但是这个间接原因却更为重要。中国必须优化权力结构来构建包容性制度,才能通向经济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人》2009,(7):21-23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发展遇到了近年来少有的困难和挑战。正确应对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准确判断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把促进经济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注重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五个方面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加速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经济虚热"的内在动因是市场消费力聚集性增强、市场条件变化和经济周期三个因素合成而激励起来的,其中,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的低成本扩张和其组织的经济活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中央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宜全面提高宏观调控的紧度,要区分投融资主体,重点抑制非市场化的政府经济行为,以稳定的政策和制度改进扩大市场化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二元制度是二元经济结构产生、强化、僵化的重要原因.国家非均衡的制度投资形成了城乡不同的制度结构.正式制度占主导的城市制度有利于保护产权,减少交易成本,技术创新,降低不确定性风险,对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应力强,有利于经济增长.以非正式制度为主的农村制度不利于产权保护和技术进步、交易成本高,不利于经济发展.两种不同类型的制度造成两种不同的制度演变和经济发展路径,导致城乡差距难以缩小.转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优化城乡二元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政策的动态调整,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变化。人口政策从"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到"全面二孩"的转变,表明了我国人口发展观已经从视人口为经济增长的拖累,严格控制增长,逐步转向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当可控的人口增长模式。然而,上述人口政策的转变仅仅是近5年内完成的,"全面二孩"制度短期内能否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文章通过对人口制度转型的演化分析,强调旧制度的功能性锁定、人们的生育偏好降低、认知模式趋于稳定、演化博弈策略均衡,对夫妇生育选择的影响。对"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提出如下建议,重塑生育制度结构;创造与生育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加强人们生育认知模式引导;注重制度实施后的动态跟踪,并不断修正。  相似文献   

9.
李成瑞 《探索》2007,(5):132-1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变化.第一,私有制经济规模已经远远大于了公有制经济规模.第二,收入分配已形成了贫富悬殊、差距很大的格局.第三,社会结构呈现"金字塔"型,私营企业主阶层兴起,工农大众经济、社会地位下降.第四,国民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尖锐化,过高的环境代价使GDP的增长大打折扣,并影响人民生活的质量.第五,国民经济在对外关系上存在着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国内消费过低,对外技术的依存性过高、自主创新能力过低的突出问题.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对于上述大变化中出现的种种纷纭复杂的现象,应当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系统地加以分析.只有按照四项基本原则进行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重工业化趋势的发展,我国自然资源消耗惊人、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相当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文将从制度的视角来尝试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观点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的制度能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不能把制度因素排除在经济增长函数之外,而应将制度因素纳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