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阎庆文 《中国审判》2013,(11):10-11
<正>形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时隔七十多年,如何认识看待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对做好当前的司法工作有哪些启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革命圣地延安,瞻仰革命旧址,追寻先辈足迹,现场学习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人民司法的重要讲话,听取延安精神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专题辅导,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  相似文献   

2.
张立勇 《中国审判》2013,(10):10-12
<正>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我党领导的人民司法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司法工作者创新精神的结晶,它所体现的司法民主、司法大众化理念至今仍是司法工作的宝贵财富。2008年,河南法院率先提出继承和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五年间,马锡五审判方式及其精神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遍地开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不断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内涵。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前,我们总结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五年间的做法和体会,全面规范、细化、完善河南法院弘扬马锡  相似文献   

3.
黄晓辉 《海峡法学》2012,14(2):76-82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把握事实真相;依靠群众,审调结合,做好说服工作;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严格依法办事;手续简便,不拘形式,尽量方便群众.这些特点体现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公正司法、服务人民.学习马锡五审判方式,发扬党的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关键是把握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实质,把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基本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国情特点相结合,探讨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特点的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4.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一种在我国抗日根据地产生、发展、广泛传播的巡回审判方式。它与能动司法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成功的审判方式。它的成功性表现为:能够及时、公正地解决纠纷;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能够不断被发扬光大等。马锡五审判方式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多个,其中的三个十分突出。它们是:弥补了抗日根据地司法资源的不足;提供了优质的司法服务;帮助实现抗日根据地的安定与和谐。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成功之处至今仍有其现实价值,主要是具有理念、审判方式和审判结果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采用巡回审判方式,采取依靠群众,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运用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方法,在当时审结了一系列疑难案件,减轻了人民的讼累。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事纠纷也大量存在,使人们重新提起这种审判方式。但这种审判方式能否适应现实,该怎么运用呢。本文拟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存在价值与问题及当道命运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司法审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沈鹏娟 《法制与社会》2010,(25):115-116
从河南省全面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以来,得到了理论界的热烈讨论。本文试从马锡五审判的经典案例入手分析其审判特点,进而研究它的产生背景,通过与当代司法背景的比较分析,得出马锡五审判方式诞生于特定时代的特定地区,在当今的环境下实行马锡五审判方式有诸多不适应性,因此不能机械的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7.
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一种审判模式,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司法史上具有特殊的时代意蕴。被称之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司法范式,贯穿了"一刻也不要离开群众"的司法理念。通过重读文献,再现马锡五判案的场景,使我们知道一个真实的"马锡武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8.
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法律科学》2008,26(2):163-168
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背景,即首先是边区面临的生存困境,其次是边区面临的司法困境,最后,作为一个务实、精明、卓有成效的实干家,马锡五回应这些需求,从实践中发展出以其命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深入认识马锡五审判方式,同时有助于反思当今的就地审判热。  相似文献   

9.
郑重 《法制与社会》2011,(4):112-113
诞生在陕甘宁边区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司法审判模式理念、方法、经验的总结,是我国革命根据地时期法制建设的典型代表.其便民原则和注重调解,调判结合原则符合法治建设的本原目的与价值追求.这种原则对我国法治建设及司法审判制度有较大借鉴意义.在研究马锡五审判方式时也应对其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不完全契合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诞生在陕甘宁边区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司法审判模式理念、方法、经验的总结,是我国革命根据地时期法制建设的典型代表.其便民原则和注重调解,调判结合原则符合法治建设的本原目的与价值追求.这种原则对我国法治建设及司法审判制度有较大借鉴意义.在研究马锡五审判方式时也应对其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不完全契合的地方予以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1.
郭佳 《法制与社会》2010,(8):114-115
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反映了社会对司法改革的反思,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应重彰“马锡五审方式”中便民、利民的精神,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规范强化法官的释明义务,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实体权利.  相似文献   

12.
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就成为我党苏区和边区政府司法工作的重要原则,马锡五审判方式更是作为在司法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典范,普遍推广于抗日根据地,其影响延续至今。在司法实务中,群众  相似文献   

13.
招妙 《法制与社会》2011,(17):23-24
本文从分析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民情入手,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司法审判模式改革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如何以制度重新规范马锡五审判模式为中国的现代化审判模式的改革发展所用,重塑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马锡五审判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今天,总结和宣传马锡五审判模式的基本经验对于在群众中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司法干部学习革命老前辈的丰富经验,继承和发扬人民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回归“马锡五”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现今,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也有其特定的原因,本文对其原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笔者坚持认为,作为一种审判方式,囿于自身的特点和理念,马锡五审判方式已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已经疏离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重提这种方式虽然对我们建构和完善多元化、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具有警示性,但在中国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民事诉讼建构的基本方向依然应当是强调诉讼裁判的主导性、强调裁判程序的正当性,以顺应和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研究,可再推进.从法律与文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关于“马锡五审判”的文学作品中具体事件情节的叙述,分析该审判方式的“可能”面对的微观环境,进一步探索该审判方式“可能”的一种运行逻辑,这成为再推进的一个策略.此再推进的目的,一方面,是丰富对其可操作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在于拓展对这种审判方式“可能”所应对的深层法理问题和所试图解决的基层司法关键环节的理解.文学作品提供的“事件情节”不应用作原事实,但只要展现了真实世界中的“可能”,对法学研究便存启发,此缘于法律思考不可能拒绝“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民司法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便利人民群众诉讼。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解放区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称赞。建国初期,各地司法机关坚持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大力开展巡回就审,使审判工作积累了新的经  相似文献   

18.
重彰"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当下我国司法界的一个热点,各级法院都在尝试"马锡五审判方式"的运用,其中以"张院长新政"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张院长新政"在重彰"马锡五审判方式"方面是不成功的,有过分机械的嫌疑。  相似文献   

19.
“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司法改革中的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出现无疑已经成为了今天一个亟需分析和理解的司法事件。应该将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置于司法改革语境下来分析;应将"马锡五审判方式"与"司法便民"理念相联系;应从司法的基本规律来审视"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具体司法行为中的运用。把握这三个方面,有助于理解"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20.
司法为民的楷模——记马锡五和马锡五审判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锡五这个名字在我国老一代司法工作者当中是耳熟能详的。他从1943年起就从事司法工作,一直到1962年去世,前后近20年,跨越解放区和新中国两个时代。他创造的群众路线审判方式曾经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一些解放区广为流传,对新中国人民司法工作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从1951年到1962年,我在他的身边工作12年,对他的品德、智慧、作风深有感受。我认为,这位司法界的历史性人物、杰出的人民法官,他的司法业绩和品德风范,是值得向今天的司法工作者郑重介绍的。“法曹英贤”、“马青天”1962年4月10日,马锡五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任内因病逝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