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明范畴,它的进化与人口的迁徒、融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决定性的力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优化。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的思维的发展和互相交际的扩大等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社会语言才会发生根本的变革与发展。"行业方言"作为我国的"第二代方言",是在我国"三大社会环境"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第二代方言"是我国语言文明进程中的一个现实存在,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更高的语言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认同是影响国家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国家在参与国际制度的进程中,认同与制度化构成一个互动的关系。从认同的角度看正向的国家间认同为制度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制度的角度看,国际制度为国家认同的塑造提供平台,高级制度化往往伴随着一个国家内化规范及认同建构的过程。二战后的欧美关系的发展就是一个认同与制度化良好互动的典型例证。双方在良好认同的基础上开始制度化进程,而在国际制度基础上的国家间交往,则进一步加深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程度,改变它们对安全、权力、利益和主导规范的认识,推动欧美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建立了一个稳定有效的"跨大西洋安全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西汉扬雄的《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它记录了西汉时期的实际语言状况,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通语和各地方言,是研究方言学不可多得的资料。同时,也为汉语词汇的演变提供了实际分析材料。本文从词汇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方言》中一些词语的分析,揭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词汇演变的两种情况。一是通语和方言之间的演变,二是词汇自身意义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法律语言风格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代代相习,逐步形成了法律语言自身的格调。在演变过程中,遣词造句越来越准确、简明、平实,法律语言文本越来越程式化、多样化,法律语言风格必须同社会发展相适应,因为法律语言风格演变不仅受语言文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更主要受法律文化语境的制约,文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法律语言风格演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法律语言背后的法文化状态及其对法律语言风格的影响,对当前法律语言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方言与地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一、方言与地理环境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和意识的归属感。政治认同关系到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与稳定性的程度,关系到政治制度贯彻的好坏,以及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其政治认同不仅关系着当前的政治稳定,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认识其认同现状并探究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的策略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伴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演进,同时,文化也影响、制约着社会关系和人们的实践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的主线和基本特点,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和动力的社会变革,把当代中国推进到一个深层次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改革还导致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认同的根本性变化,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体系被新的价值观念及其评价体系所代替,而这种变化了的文化,即文化转型,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转型的进程和趋势。所以,正确分析认识文化转型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和影响,将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黑社会犯罪与其他犯罪相比具有更多社会特定属性,对黑社会犯罪控制的社会取向研究是必要的,社会取向包括公众容忍度与媒体态度,这两个因素在社会层面上影响着黑社会犯罪控制的力度。而当前黑社会犯罪控制不力的原因在于社会取向的失衡,表现出公众容忍度的畸形变化与大众媒体发挥负作用,针对这一情况公安机关应当积极引导社会取向向着有利于"打黑"的方向发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认同的状况如何,会影响其社会发展主体积极融入社会建设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表现规律的分析,有着对性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更好地成为维护边疆地区稳定的坚实力量。  相似文献   

10.
高校无党派知识分子对我国政治认同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政治体系的稳定状况。在当前我国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观念飞速更新的大变局的形式下,高校无党派知识分子的政治观也产生了很多新变化,如何面对和适应变化了和变化着的社会,准确把握他们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认同状况,解释和解决他们已经或可能产生的诸多新的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引导政治价值取向,规范政治行为,培养和形成稳固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新课题,也是做好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广东省10所高校的无党派知识分子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分析高校无党派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现状,发掘特点,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校以及无党派知识分子等多种因素作了分析,提出了完善社会政治环境、加强学校教育、自我提升,扩大政治参与、多方齐抓共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方音释古     
先秦诸多典籍,如《诗经》、《国语》、《国策》、《论语》、《孟子》,与当时口语非常接近,今天读起来,仍朗然上口,心知其意。魏、晋之后,古代书面语与口语分道扬镳,日渐陌生。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陕西关中方言长期居于“雅言”地位,保持了大量的古代书面语的成分。本文通过几个词语、语句的分析,说明关中方言在阅读、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辩证思维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我们应以辩证思维观作指导,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对立面和谐结合中寻找事物发展动力;在对立面统一中化解矛盾;创设对立面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3.
案件语言材料中出现的社会方言 ,常常能反映出作案人的社会特征。研究社会方言 ,分析其表现形式和产生的社会原因 ,解析社会方言的语言结构 ,探讨利用社会方言的言语特征进行言语识别 ,有利于语言分析人员根据案件语言材料刻画出作案人的社会属性并认定特定的社会个体 ,为犯罪侦查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4.
在稻作文化的框架下,从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具体翔实地论证了越族与臼本倭人的紧密联系。本文使用的“鸡血石”、“蟠螭纹谷纹璧”以及越语与日语关键词的语音对应等证据都是笔者的新发现,据此而提出的许多观点也是前人从未提出过的。结论是:公元前222年,越国“子爵”从杭州湾逃往日本九州岛南部,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方国,而且他的四世孙经过“东征”,最后终于在日本本州岛的奈良盆地开创了一个新王朝。  相似文献   

15.
与普通话相比,方言中的词缀相对要丰富的多。而同其它地域方言一样,莱芜方言中的后缀比较多,前缀和中缀则为数甚少。关于莱芜方言词缀的研究尚不多见,文章就莱芜方言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词缀做出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侦查信息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侦查即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对案件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从同一认定视角入手,则侦查即是一个广义的同一认定的过程。侦查主体的未知性和侦查信息的可知性使得侦查信息媒介的存在成为必然。侦查信息媒介指的是侦查活动中侦查主体与相关人和物进行沟通以求获得信息所凭借的载体。侦查信息媒介分为言辞媒介和技术媒介,二者在本质、运用媒介和效益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侦查信息媒介面临着相应的困境,包括言辞媒介和技术媒介自身的不稳定性和运用过程中滋生的冲突。侦查信息媒介应该从依赖言辞媒介转向以技术媒介为主,并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7.
作案现场留言是犯罪语言中的一种,是作案人的一张"名片"。受现场留言时空和语境所限,现场留言涵盖着作案人的个人身份特征等关联信息,分析和识别现场留言的语言表现形式和心理痕迹等特征对案件调查和侦查有着重要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研究已成为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译者对原语文化的重写和操纵,集中体现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性。对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分析,可以考察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实践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从而拓展翻译研究的层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闽南话漳腔辞典>(中华书局2007年版)是方言志、亦是民俗志著作;"以风俗解释方言,即以方言表现风俗"是方言学、亦是民俗学之道.本文从<闽南话漳腔辞典>收录的闽南方言俗语及其释义部分举例取证,描述或补述闽、台婚姻旧俗之若干情节,说明和证明闽、台两地民俗文化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20.
身份者教唆、帮助不具有该身份者实施身份犯罪的定性是法律实践与理论探讨的难点。不具有该身份者实施身份犯罪行为的性质是其前提性问题。身份者教唆、帮助不具有该身份者实施身份犯罪的性质应以不具有该身份者是否认识到实施身份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以及是否意识到教唆、帮助者的特定身份为标准进行区别性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