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崎专电八月初,禁止原子弹氢弹一九八五年世界大会和第一次世界城市市长和平团结会议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举行。在纪念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四十周年期间,在这两个原子弹受害地召开这样的国际会议,共同探讨反对核战争、维护世界和平问题,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大事。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与中国导弹核武器张作文我国的导弹核武器,是5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制的。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到1964年10月16日就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在此前后又成功地研制了氢弹、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和与之相配套的核弹头。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为...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08,(4):46-47
1978年10月22日下午,邓小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访日的国家领导人抵达东京,并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邓小平说,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日本、甚至世界都将是件大事。虽然有一部分人反对,但几乎全体中国人民、全体日本人民都欢迎这个条约,因为条约反映了他们的愿望。日本首相福田说:“在任何国家都一样,作决断时总是有人要反对的,这次的条约,  相似文献   

4.
40年来,我国的国防科研建设从无到有成长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今,中国已跻身于世界核科技先进国家的行列,是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和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新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更体现了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核科学的散射 同世界先进有核国家走过的道路一样,我国的核工业也是由研制核武器起步的。核工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首先研制成功了“两弹一艇”,即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动力装置,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大为增强。在军事利用的带动下,进而又掌握了民用核科学技术,建立了  相似文献   

5.
《党政论坛》2008,(2):46
往事之一1978:访日,语惊四座 1978年10月22日下午,邓小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访日的国家领导人抵达东京,并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邓小平说,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日本、甚至世界都将是件大事.虽然有一部分人反对,但几乎全体中国人民、全体日本人民都欢迎这个条约,因为条约反映了他们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军国主义沉渣再度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100多名国会议员不顾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 反对,在 4月 21日公然集体参拜供奉着东条英 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在此以前,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口出狂言,对一些亚洲国家与地区进行无端的诋毁和攻击。这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荒谬言行,严重地伤害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激起了中国、朝鲜、韩国等亚洲国家乃至日本国内舆论的强烈谴责和愤慨。 关于日本政要和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历来为曾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亚洲国家人民所反对。50多年前,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给中国和其他亚洲国…  相似文献   

7.
关权  孝坤 《瞭望》1995,(29)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曾被日本侵略者抓到日本当劳工,后在山洞里穴居13年的刘连仁,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要记者转达他的愿望:“世界人民要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侵略,反对战争!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刘连仁老人所说的这几句话,听似平淡,其实内涵深刻,是他对自己苦难经历的深刻总结。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和损失罄竹难书,刘连仁老人当年所经受的苦难则是难以想象的。 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在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草泊村他的家中接待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1,(15)
中国 李鹏说中国不搞核扩散也反对其他国家扩散核武器 4月1日下午,李鹏会见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汉斯·布利克斯一行。李鹏说,中国不搞核扩散,同时我们也反对其它国家扩散核武器。 中苏外长举行会谈  相似文献   

9.
中国从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进行的抗日战争,既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自卫战争,同时又是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长达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曾经作了伟大的努力”.其历史功绩是不容抹煞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10月25 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日。抗美援朝是新中国 成立后,中国人民为了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正义战争。在纪念这个伟大日子的时候,我们更加缅怀我英雄的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光荣历史,更感到,要弘扬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团结一致、反对侵略的爱国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抗美援朝是抵抗侵略、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正义战争。在这场长达2年零9个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  相似文献   

11.
《各界》2009,(5)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支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相似文献   

12.
《瞭望》1999,(40)
自行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以及同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相配套的核弹头,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核力量,是国防尖端科技的辉煌之一,在共和国50年科技发展史上立下了丰碑。在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朱光亚,现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在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后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扼要回顾了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历程。我国创建核工业、研制核武器,起步于1955年。朱光亚回忆说:50年代初天下并不太平,美国悍然出兵侵朝,并对我国进行核威胁。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政府于1955年…  相似文献   

13.
雷洁琼 《民主》2009,(9):25-27
1948年5月1日。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即将迅速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在纪念国际劳动节发布的口号里,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4.
申良平 《各界》2008,(8):93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奴役,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同时又是积极配合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大会将于三月二十一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党政领导人将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国际和平年的活动十分关心。在大会前夕,我们访问了外交部副部长、国际和平年中国组织委员会副主任钱其琛。他就和平、裁军、反对霸权主义等问题发表了谈话,谈话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95,(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反对德、意、日等你C国侵略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双方先后参战的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口卷进了战争。二次大战前夕,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20日东京地铁发生的沙林毒气事件震惊了世界。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研制出两样大规模杀伤武器,一个是原子弹,一个是沙林毒气。沙林毒气又被称为“贫穷者的原子弹”,是说它造价低廉但威力极大,不幸的是,这两种“原子弹”都是在日本用上的;二战后期美国人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50年后,正当世界各地准备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的时候,日本又“爆响”了另一种“原子弹”。东京地铁沙林事件使12人丧生,5500人受伤。就受害的程度而言,远不能与50年前原子弹的爆炸相比,但这一事件潜在的危  相似文献   

18.
信力建 《党政论坛》2010,(24):56-57
美国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出兵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6日,日本组成了负责投降事务的东久迩宫内阁。日本从此进入了在美国主导下的国家改造和民族改造。  相似文献   

19.
2月10日,根据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一贯支持无核区的原则立场,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的第二和第三号附加议定书,并郑重申明,中国尊重南太平洋无核区的地位,不对南太平洋无核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也不在这一地区试验核武器;中国签署上述两个议定书并不意味着中国改变其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众所周知的原则立场;中国将履行根据议定书所承担的义务,但是如果其他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条约缔约国采取严重违反条约和附加议定书的行  相似文献   

20.
辛本健 《求知》2010,(8):40-40
2010年4月12至13日.全球核安全峰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4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领导人出席。作为本次峰会的主办国.美国的前期筹备工作颇为引人注目:一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建立“无核武世界”的理念:4月6日,美国公布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承诺不对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停止发展新的核武器和核武器试验;4月8日,美国在布拉格与俄罗斯签署新的核裁军协议.规定美俄各自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上限不能超过1550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