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末法制变革中的日本影响——以直隶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清末直隶地区的报纸、官宦对日本的游记等地方文献为资料 ,分析了日本对清末法制变革影响的原因、途径、方式以及后果 ,除对前人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外 ,还对制约中国法制近代化的一些深层问题做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自开展了一场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轰轰烈烈的法制变革运动.然而,具有东方传统的中、日两国,在引进西方法律制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对外来法制大量吸收而尚未充分消化的近代化前期,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外来法制与本国传统之间的冲突,并由此引发立法中的激烈争论.这种冲突和争论,在清末主要体现为"礼法之争",在日本主要表现为"法典论争".  相似文献   

3.
晚清赴日法政留学生与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著名的中日关系史专家,原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实藤惠秀在论及清末赴日留学指出:明治年代(清末)的留学教育有两个特征,其一教授的内容并非专门之学,而是普通之学;其二并非正式的教育,而是速成教育。晚清末年法制近代化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大批法政人才,许多留学生负笈东渡,在东瀛日本学习法政。他们学成归国后,在本世纪的法制近代化的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对晚清赴日留学法政以及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进行简单地回顾和检讨。一、留学日本与赴日留学生1.赴日留学的背景与发端。中国政府自同治末年开始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当时最先前去的是欧美等国家,1872年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成为近代留学史的开端。留学的热点转向日本是在1896年甲午战争之后。甲午一战才真正使向以天朝大国为尊的清王朝大为震惊,举国上下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次失败对中国的震动之大,远远超过了  相似文献   

4.
清末官制改革中的大理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法制近代化肇始于清末司法改革。其中 ,按照西方“三权分立”的理论框架 ,实行司法与行政分立 ,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司法体制 ,揭开了中国近代司法体制改革的序幕。筹设大理院以及各级审判厅是司法独立运动的核心 ,也是清末官制改革的重心。本文在清末官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分述大理院的筹设过程和筹设中的问题与不足 ,考察了司法权限划分中的部院之争 ,以此揭示出中国法制近代化艰难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法学近代化,是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我们在法制近(现)代化方面已推出了诸多成果,但对法学近代化问题则尚未展开充分的论述。本文试对法学近代化的模式、法学近代化的内涵及其表现、法学近代化的若干规律等谈点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一法学近代化是自...  相似文献   

6.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国家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中国的法律制度也踏上了近代化的漫漫长途。但是,由于当时经济、政治等一系列原因,中国法律近代化走向了失败。同一时期,与中国有着相似社会背景面临相似社会问题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发展,法律近代化取得成功,一跃成为亚洲强国。本文将运用对比的方式对中日两国法律近代化过程进行比较,尝试探究清末中国法律近代化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 日本是一个位于东方的岛国,直至19世纪中叶之前还是一个沉睡于“锁国”梦幻中的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封建国家。然而,从“明治维新”实行近代化起,经过短短的一个世纪,日本就发展成可以与经过几百年发展起来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驾齐驱的经济大国。日本的近代化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与“明治维新”时期“开国进取”,大量吸收取西方文明,实现社会上的一系列变革分不开的。而建立近代法律体系,实行法制的近代化正  相似文献   

8.
丁相顺 《法学家》2002,(3):109-115,101
在日本近代法律体系成立过程中,最能体现继受法特点的是民法典的编纂.明治早期,日本民法典编纂最初以法国法为范本,聘请法国人参与起草法典.但是,法国人参与起草的、体现自由资本主义精神的旧民法典在提交到国会审议时,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围绕着法典实施问题,日本朝野上下发生了激烈的论争,这一论争称为"法典论争".法典论争的结果导致了以法国法为主要继受对象的旧民法未来得及实施就归于流产.其后,日本起草民法典的方针转向以德国法为范本,开始重视本土条件,并排斥了外国人参与起草,完全由日本人编纂.日本民法典的成立过程和法典论争是日本法制近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体现了日本法制近代化的特点和性质,本文拟通过对法典论争的分析考察来透视日本法制近代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清末修律开启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其中,法律移植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它对我国今后法制的发展影响深远。如今在法律制度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温习这段历史以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本文试图从清末法律移植在法理、司法、立法方面移植外来法的成果进行分析来回顾这一运动,以期对今后法律移植进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汤毅平 《时代法学》2005,3(1):56-60
清末的法律近代化是指法律具有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法律的立法精神与特点。清末的法律近代化集中表现为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教育及社会生活领域相继制订或颁行了一系列具有向近代国家转型性质的法律、法规和章程。从整体上来看 ,这些法律法规具有系统性、模仿性等特征。尽管清末的法律近代化结果是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二律背反 ,但它在推动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向前发展仍然起了积极的作用 ,对民国时期的立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冯茜 《金陵法律评论》2005,(4):133-137,143
运用叙事学理论和复调小说理论,对霍桑<红字>的矛盾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部作品存在多种声音的叙述:第一,叙述者的声音;第二,隐含作者的"声音";第三,小说中海丝特·白兰、丁梅斯代尔、齐灵窝斯三位主人公声音的在场.由于多种声音的出现,读者在解读作品时能真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及<红字>中存在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4.
民事主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其个性化的价值特点,对这些个性化的价值进行分析可以找出民事主体整体的价值定位。民事主体除了对社会和个人的价值之外,还应注意到它作为一种制度在整个民法体例构建中所起的作用,即民事主体的体系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附随义务的本质不在于是否由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而在于它是诚实信用原则的派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可分为承袭期、反正期、高涨期和汇合期四个阶段。承袭期注重描绘物象的外在形态,风格冶艳;反正期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朝着敦煌、盛中叟原创期咏物词的录城大道反正、回归;高涨期更多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并在时代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家国身世之恨的新主题;在汇合期,家国之恨已成为咏物词创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且不同词派都注重谋篇布局、造语运典、仍律合韵之法,表明南宋后期雅化、诗化已成为词体创作的共同蕲向。  相似文献   

17.
中小城市仲裁工作是一个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角落。笔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总结出了在中小城市发展仲裁事业的全局思路和具体应该采取的措施,为我国中小城市的仲裁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婚姻关系模型理论与离婚法律制度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关系理论从来都是婚姻制度的实质性基础。如果说离婚制度研究是一种“具体而微”的学术进路,那么婚姻关系理论则反映着整体的、宏观的、基础的婚姻定位、婚姻意识和婚姻观念,它融合了学者对婚姻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从“认识婚姻和塑造婚姻”的角度彰显着和实践着婚姻法的根本使命。对婚姻关系有着怎样的认识和定位,从根本上决定着离婚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离婚案件的处理方式,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塑造婚姻”。婚姻关系理论对个人自由与社会正义的考量,鲜明而深刻地体现在离婚制度中。一、不同婚姻关系模型的理论争锋关于婚姻关系理论,丰富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