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但实践活动本身却存在合理性问题。从价值论的角度看 ,实践是满足主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手段 ,实践本身与主体之间构成了特殊的价值关系。这一价值关系决定了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评价实践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2.
陆斗细 《求索》2013,(2):254-256
我党建设面临新形势.一方面.信息化作为一种技术形态,它改变了生产力发展中的资源要素及其结构。进而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社会政治生态的改变: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执政建设成为党的建设重点,即以“执政”为中心的、外向型的“关系”建设是当前党的建设的重心所在。这就意味着党的建设必然面临着信息化的冲击,信息化将影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方式问题;信息化主导下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给中国共产党执政带来更大的内外压力:信息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如何驾驭媒体的问题亟待回答:信息化将使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发生变化,进而强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外诉求,这需要执政党作出有效回应。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冲破了文化的疆域,各民族和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渗透、融合以及冲突也逐渐趋于普遍化。这样,设想和谋求一个理想的人类文化前景,便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获得了某种实现的可能。从本质上说,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活动的历史形式,价值活动及其成果构成了文化的内容和历史  相似文献   

4.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观问题上,费尔巴哈是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抽象地理解人及其本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宗教变迁的历史。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社会本质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5.
道德主体是指处于社会道德关系中,自觉进行着道德实践活动的人。这种主体视道德为自我规定、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同科学认识主体、审美主体一样,不是理性因素的“枯竭物”,而有其深刻和丰富的情感蕴含。 道德主体规定:道德主体是全面 占有已身本质的主体,是情感和理性 的统一体。 情感作为人类实践主体非智能因素的一个方面和理性因素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理性和情感共同构成人的实践活动异于动物活动的根本特征。在道德生活中,只有基于情感体验的理性,才是真正的人的理性,否则,就是空洞的“理  相似文献   

6.
陈庆  肖玉元 《传承》2009,(24):34-35
唯物史观以人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基点,并从这一主体性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强调了人们的根本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准确理解是把握唯物史观的根本所在,而把实践作为基础来理解唯物史观则能够更加地体现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以人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基点,并从这一主体性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强调了人们的根本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准确理解是把握唯物史观的根本所在,而把实践作为基础来理解唯物史观则能够更加地体现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8.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人。从它的结构来看,有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场合,两者是区分的;但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是以工具为中介的。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教学活动中的认识结构与一般的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构一样,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中介工具组成的。但是,它有其特殊的规定性。教学活动中主体…  相似文献   

9.
旧哲学的认识论在探讨人的认识问题时离开了人的社会性,从而把认识关系归结为单一的"主——客"关系,把认识过程、认识动力封闭在单一的主体之内;要克服旧哲学认识论的局限性,就必须遵循马克思、毛泽东等经典作家指示的方向,从主体的社会历史性角度,系统地考察认识主体的认识社会关系结构。认识社会关系结构是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社会联系方式,是由认识协作关系、认识协调关系、认识交往关系、认识占有关系等所构成的有机系统。它既制约着认识个体和认识工具功能发挥的程度,又决定着主体系统的整体认识功能。  相似文献   

10.
张景华 《公安学刊》2009,(1):6-12,26
一定意义上说,公安信息化代表着公安工作的现代化,实现公安信息化是当前公安机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阐述公安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浙江省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出发,分析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以及在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应重点把握的几组关系.同时.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研究并提出了下一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曹辉 《社会主义研究》2005,1(6):104-106
科学技术既是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也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果。因此,人是科学技术的主体,科学技术离不开人。科学技术与人的这种内在联系,决定了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科学技术与人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必须创造科学技术与人协调发展的机制。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以及与社会大系统本身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存在和发展。面对知识经济挑战,我们必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科学技术与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实践者、认识者。作为社会生活和历史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它是以个体和群体两种基本形  相似文献   

13.
<正>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唯物主义地揭示了人类意识起源的客观过程,科学地指出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实践对象的交互作用而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如果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一观点,那么人对自己认识的程度,也即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程度和构成机制,是否会反过来影  相似文献   

14.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社会环境对人具有教育意义。马克思关注到这一社会教育现象,论证了人与社会环境教育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虽是社会环境教育的产物,但人能够改造社会环境;人类在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改造并推动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革命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王宗慧  陈扬 《前沿》2013,(4):92-93
信息时代的到来将极大推动我国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步伐,信息化社会是工业化社会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未来信息经济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由于信息技术在资料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本文将着眼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社会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影响加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深刻揭示了物质利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了各个利益主体和各种利益之间的内在关系。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挑战,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我们应对新挑战拓展了新视野。它指导个体科学地认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指导国家更好地协调各个主体的利益关系,指导人类正确地把握自身利益尺度。  相似文献   

17.
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改变了现代社会的运行轨迹.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信息化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阻隔,拉近了你我的距离:信息化技术.它让人们感受到了什么叫高效。什么叫快捷。  相似文献   

18.
刘强 《前沿》2012,(5):57-59
由于西方哲学中认识和实践都被置于认识论中分析,实践没有在理论上被单独讨论的视角。这就留下了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必然是一个主体的这种和事实错位的现象。如果能将实践主体作为一个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行事者予以关注,那么事理关系与理论逻辑的相同及不同方面,理论指导的必要性与现实诸因素的合理对接和恰当掌握,对象的发展变化与理论的前行延伸,实践主体的素质与可控及调整,实践过程的计划与验证都将提上考察研究议程。这会使认识的发展更接近事实。只有还原马克思将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对人的需要和价值判断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想,现实社会生活才能走出理论困境而使人们的实践被重视。  相似文献   

19.
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价值观: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英 《求索》2010,(7):87-89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价值范畴是一个存在于由主体、客体、实践所组成的三维结构中的关系范畴;生命价值就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生命的存在和属性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尺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生命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处理生命价值问题所持有的根本观念。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咸瑜 《理论月刊》2006,1(10):49-51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历史思维的最伟大成果。从思想进路来看,人与市民社会、人与异化劳动、人与社会实践三对关系范畴循序递进,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其中,在对人与市民社会关系的思考中,马克思洞察了政治解放的历史限度,确立了人类解放的至高理想;在对人与异化劳动关系的思辨中,马克思以生产劳动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在对人与社会实践辩证关系的追寻中,马克思最终确立了求解人的问题的真谛,实现了历史观上“壮丽的日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