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一次考察交流活动,得以有机会踏上感觉些许神秘的宝岛台湾。因筹备会务需要,时常穿梭于台北的大街小巷,使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台湾普通民众,亲身体验台北的社情民风。短短的10天时间,我在真实感受中华文化深入台湾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同时,更深刻体会和认知了台北城市与人之间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2.
鲁洪柯 《台声》2009,(2):34-36
2008年11月中下旬,应台湾原住民基金会邀请,全国台联“台湾原住民系列丛书编委会”一行在台湾各地进行了参访。除了在台北拜访有关机构外,参访团还分组深入到原住民各民族聚集的地区参访。作为访问团成员之一,笔者有幸第一次踏上美丽宝岛,耳闻目睹到的,自然主要是和台湾的原住民有关。  相似文献   

3.
初见台北     
吴振邦 《台声》2013,(11):89-89
我们乘海航HU7987班机由北京首都机场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于中午12时左右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啊!终于踏上了魂牵梦绕的宝岛台湾,令我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4.
戴鸿发  陈建 《台声》2005,(12):62-63
2005年9月12日,上海市台联组织了经贸参访团,赴台湾进行参访考察。我们作为参访团的成员,踏上了心仪已久的祖国宝岛台湾。短短十天,从台北到台南,浮光掠影,飞鸿过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访团员的台湾情结一踏上桃园机场,扑面而来的乡音已经令团员们激动不已。因为参访团中除了市台联的二位工作人员外,其余都是台胞。几十年前他们的父辈从台湾来到祖国大陆。台湾一直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如今,几十年的梦终于圆了,怎能不令他们激动?有位团员60年之前跟随父亲一起从台湾来到上海。当时只有2岁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再次回到他的故乡要苦苦等…  相似文献   

5.
走马观台湾     
随着海峡两岸旅游的全面开放,2010年春节,我踏上了赴台湾的旅程。从高雄至台南到台中再到台北.虽然只是短短数日的走马观花.但所见所闻.已足以触摸到台湾社会诸多的文化、宗教.政治等细节.从中生出的几多比较.亦令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6.
“两岸学子 彼此激赏的共鸣”   9月 25日下午 4时,香港至台北的 CI608次航班客机越过台湾海峡,在台北机场徐徐降落。机上载着一批来自长江之滨的特殊客人。他们是应台湾“中央大学”刘兆汉校长的邀请,由南京大学副校长施建军、党委副书记闵春发带领的大学生民乐团。   祖国宝岛台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就学过《日月潭》、《宝岛台湾》等篇目,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也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走下飞机舷梯踏上台北地面的一瞬间, 18位年轻学子觉得既陌生又兴奋。   走出机场,一派典型的热带气候景象和现…  相似文献   

7.
杨方若 《台声》2010,(9):61-62
5月中旬,我有幸随“河北海外联谊会社区文化交流赴台访问团”踏上了祖国宝岛台湾,再次感受到了台湾的父老乡亲、亲戚朋友的热情接待和浓郁的乡情情谊.使我永远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8.
台湾一直令我心往神驰。作为一位研究台湾问题的学者,尚未踏上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实为憾事。1998年11月26日终于如愿以偿,在团长全国台研会常务副秘书长曹治训的带领下,我们大陆学者一行6人前往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参观访问活动。当日下午我们由香港乘华航飞机缓缓降落于桃园机场时,已是晚上近6点时分。夜幕降临,华灯初放,台湾中华欧亚学会的同行早已等候在机场。在他们的热情陪同下,我们乘车沿着机场高速公路很快地就到达了灯火辉煌的台北繁华闹市,住进有名的希尔顿饭店。晚上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姜新立夫妇等人陪同我们到台北一条颇…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踏上台湾的土地,我感觉很亲切,有回家的感觉”。终于实现访台愿望的章子怡在台北机场对记者和观众们说。  相似文献   

10.
应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的邀请,从4月26日至5月6日,我随“大陆媒体台港澳记者访问团”在宝岛台湾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参观访问。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从台北到新竹,从台南到高雄,有一群人始终吸引着我的视线,那就是台湾的社会义务工作者——台湾称为“义工。在我们参观过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风景名胜旅游区和民间机构团体中,义工的人数占有很高的比例。以设在台北的消费者文教基金会为例,它的专职人员只有34人,而义工则有8O0多人。活跃在台湾社会各个领域的义工,主要由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和…  相似文献   

11.
2008年4月29日凌晨,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8岁。 斯人仙逝,埋骨台湾,但乡情乡恋乡愁依旧。柏杨一生崎岖,经历了五次婚姻,育有二子三女。现年69岁的郭素萍是柏杨的长女,是柏杨与第一任夫人艾绍荷所生。让我们走进郭素萍,听她讲述一个身为人父的柏杨。  相似文献   

12.
张立铄  阎崑 《台声》2010,(3):30-33
<正> 台湾我来了 1月28日,晚8:05分,璀璨的台北夜景,伴随着飞机巨大的轰鸣声迎面而来。飞机上,第十二届祖国大陆和平小天使的惊叹声不断响起,全体成员欣喜地欢呼:台湾,我来了! 下了飞机,踏上了这梦想已久的宝岛  相似文献   

13.
一切皆因缘     
今年春节前夕,因公务再次飞往台北。每次来台湾,总是匆匆忙忙,我一直想去当代"草圣"于右任先生的安寝地看看,也许是与右老的缘分尚浅,几次来台湾都擦肩而过。此次与台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陆炳文再聚台北,言谈间,忍不住吐露出我深埋心底的这份情结,  相似文献   

14.
田园 《台声》2011,(9):64-65
6月28日,在台北桃园机场起飞的长荣班机上,依旧是靠着窗的位置,连身边的人都没变,我死死地盯着脚下这个城市,看着高耸的101,看着这一片我已爱上的土地渐渐没入云海,才死心地拉下了遮阳板。回想在台湾的4个月,刹那间感觉像梦一场。而那一幕幕鲜活的记忆,却在不断提醒我这4个月来台湾岛带给我的冲击与感动。  相似文献   

15.
台北三日     
作为内地的普通医生,我们谁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机遇———在有生之年踏上祖国宝岛台湾的土地,并亲历了海峡两岸关系史上一次重要事件。但是,这个机遇,却因为一位年逾八旬的台北老人而降临到我们头上。原籍南阳淅川县的台胞夏育斌先生,回大陆探亲期间生病住院。在他住...  相似文献   

16.
我没到过澎湖,所以没有见过天人菊。据说天人菊于每年5月绽放在澎湖最贫瘠的土地上。但此次驻点台湾,我却见到了撒播天人菊的人——台湾女作家欧银钏。撒种天人菊 每个星期三清晨,不管严寒还是酷暑,欧银钏都要匆匆踏上台北飞往澎湖的第一个航班,去给澎湖  相似文献   

17.
我18岁离开台湾赴日本留学,20岁(1945年4月)冒着风险由日本回归祖国大陆,随后奔赴晋察冀边区,从此一直没有回过台湾。这次我同妻子智久明俩人从上海回台探亲的手续是我的侄子杨彰嘉(大哥的儿子、台北晨安企业公司董事长)替我们办理的。他还指派女儿杨佩并专程到香港并另外聘用一名香港导游,于1997年11月25日中午,来机场接我们夫妻俩。在香港一面游览一面办理入台手续后,于11月26日晚离港飞台北,重新踏上了阔别55年日夜思念的故乡土地。我3岁丧父,后由我H哥杨阳壁抚养长大,H哥1966年回回月因病逝世。回到家乡之日,在美国纽约…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09,(4):35-35
别看楷清海年龄不大.可已担任过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难怪有人戏称他“老代”。他一直和记者说.自己担任了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可见党和政府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爱护与尊重。楷清海说,自己属于台湾原住民族群排湾族,自己的老父亲如今已回台湾定居多年.他的两个弟弟也分别在台北和高雄工作生活。他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家里人都回过故乡.自己的女儿也已经去过多次.唯独他还未曾踏上故乡的土地。  相似文献   

19.
悠扬乐声,震撼彼此心灵,“三通”虽未开放,但海峡两岸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却已相当频繁。以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音乐系主任李未明教授为团长的厦门大学音乐系访问团一行12人,应台湾筑梦教育基金会的邀请,于2001年9月10日至18日访问了台湾的台北市。艺术访问团先后同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台湾艺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台北金华中学、台北兰雅中学、市立国乐团、台北交响乐团等音乐团体交流切磋,以文会友,推动两岸文化艺术交流。访问期间,还举行了四场精湛的演出,同台北厦门大学校友相聚,台湾《联合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统一战线》2014,(3):38-40
2013年11月19日,台北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国际展览厅内鲜花簇拥、红飞翠舞,来自陕西和台湾的各界人士济济一堂,共庆首届“西安·台北书画名家交流展”隆重开幕。西安书画艺术名家和台北的书画艺术界同仁以中华书画艺术之名,用一幅幅描绘祖国俊秀河山的书画作品把大陆故乡的气息带到台湾。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以及江宜桦、王金平等台湾政要发来贺电.送来花篮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