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薛庆超 《湘潮》2008,(6):4-8
遵义会议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长达41年。在此期间,为了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苦心孤诣,反复思考,多次选择接班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沉重的教训。毛泽东选择接班人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留下了诸多发人深省、引人反思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
《求是》2005,(2):11-13
遵义会议在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的转折意义。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贵州,在攻克黔北重镇遵义之后,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  相似文献   

3.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彻底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并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4.
周军 《党史纵览》2013,(3):43-46
遵义因“遵义会议”而名震中外.成为中国的革命历史名城。对于每一个到了贵州的人来说.不来遵义,将会终生遗憾。遵义这个地方,和中国革命紧密相连.与毛泽东的名字紧密相连。毛泽东出生在湖南,崛起却在遵义.湖南的湘江孕育了他.遵义的湘江河则托起了他.  相似文献   

5.
正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6.
苟坝,这个距遵义50公里、仅有12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在1935年3月,大片油菜花激情绽放的美丽时节,因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次重要会议,因雨后春夜一个提着马灯的孤独伟岸身影,使它声名鹊起,永远铭刻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相似文献   

7.
张曙 《党史博采》2014,(5):20-23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时年31岁的邓小平,以中央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担任会议记录,成为这一“具有伟大转折意义“会议的亲历者。  相似文献   

8.
1935年1月15日至1月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危如累卵的紧要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建国以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后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相似文献   

9.
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这次会议的历史功绩和宝贵经验,对于今天我们正在昂首阔步进行的新长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立志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探寻革命发展道路,出色地领导了工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曾召开过不同类型的会议。这些会议制定的方针、政策、决议等都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过的几种主要类型的会议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北京支部生活》2007,(1):13-13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21,(4)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的遵义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历史观相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世纪桥》2016,(5)
遵义会议阶段主要是由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组成。它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革命由危转安、由败转胜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中,周恩来作为党和红军中重要领导人之一,为通道、黎平、猴场、遵义四次会议的顺利召开都起到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重塑遵义新形象 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市,有着一般城市不具备的“名城”效应,其知名度并不是通过新闻和广告方面的宣传而得到的,而是因为在中国革命进程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市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显然,“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而遵义市也因此将永放光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知  相似文献   

15.
7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在攻克黔北重镇遵义之后,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正>蒋介石的指令,有时也不那么好使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1月7日进占遵义,到1月19日开始撤离,中央红军除先头部队外,其他各部没有行军,没有作战,安安心心在遵义地区休整了12天。  相似文献   

17.
丁艾 《党史文汇》2000,(3):23-23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我党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一次历史性的会议-遵义会议,从而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路线,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促使我军胜利地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遵义会议成为我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新中国建立后,全党和全国人民都迫切希望能将这次会议的会址明确下来,以作永恒的纪念。1951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3O周年的日子里,寻找遵义会议会址被提上了工作日程。在党中央的关怀下,遵义县委成立了“遵义会址纪念建设筹备委员会”…  相似文献   

18.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军事斗争激烈、党内民主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党的领导集体发扬民主作风,通过会议民主协商的方式,终止了错误领导,实现了拨乱反正,从而挽救了中国革命。在和平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贯彻党的意志的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各种会议。开好会对于党执政兴国十分重要,某种程度而言,如何开好“会”关乎党的形象、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经历了以1927年的八七会议、1935年的遵义会议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三次历史转折.总结这三次历史性转折的经验,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应坚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恩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总结和汲取这些经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炼 《党史纵横》2013,(2):61-62
遵义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1929年贵州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在赤水成立以来,遵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特别是1935年红军长征在遵义期间,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当年的画面已经模糊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其精神一直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激励着遵义人民奋发图强、勇于突破、敢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