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关于政绩的政治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政绩的依托是公共权力,其核心是公共利益,手段是现代管理,关键是科学考核,指向是政治合法。只有这样理解政绩,才能引导更多的从政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创造出更多有利于人民的政绩。  相似文献   

2.
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绩是领导干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在任期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绩效。政绩考核就是在一定周期内 ,对有关领导干部的岗位工作业绩进行考察和核实。由于我国现行的领导干部政绩教材指标体系过分单一 ,长官意志太强 ,决定了我国现行的政绩考核运行机制出现一系列缺陷。科学化、客观化、经常化是我国政绩考核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政绩是官员的本职贡献。政绩的存在证实施政人员权力行为的效果,即官员执掌国家权力、正确施政所取得的良好工作结果;证实受政人员权利行为的实现,即民众享有法定权利、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合法诉求正当利益并将其充实进官员的正确施政所带来的正面行为效应;证实行使权力施政与行使权利受政的良性互动,即官民协力获取正当利益、共同满足合法的整体需要与个体需要。在官那里,权力的价值得到政绩体现;在民那里,权利的价值经过政绩得到利益实现。促进政绩成立、维持政绩长效的关键是形成正当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权力—权利"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以GDP增长论英雄是一种以GDP增长为核心指标的政绩考核,这种政绩考核在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客观地说,这种政绩考核具有其内在的合理逻辑,它是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的缺陷从而实现对权力运行有效监督与制约的重要途径。反思这种政绩考核的代价,推动政绩考核的优化,必须寻找出一种能够矫正以GDP增长为核心指标的政绩考核的方案,即复归人民群众在权力运行中的影响和控制力量。这种方案的制度化载体即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5.
用科学的发展观评价领导干部政绩,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鉴别政绩的“真”与“假”,科学识别政绩的“显”与“潜”。正确估价政绩的“得”与“失”。坚持群众公认原则,由群众评定政绩的“是”与“非”。  相似文献   

6.
村庄"多元"治理模式是与"一元"治理模式相对立的一种模式,是以"多元化"治理权力为基础,以"多元化"治理主体为核心,以"多元化"治理资源为桥梁,以"多元化"治理手段为途径的一种村庄治理模式.要建立理想的村庄"多元"治理模式,就必须根除实践中存在的立法、行政和经济文化三大障碍.同时还要看力构建"多元"治理权力和治理手段的合法性机制和协调机制;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和治理资源的培育机制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7.
王伟 《工会论坛》2002,8(2):88-89
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之一,就是创造高效益的公共权力;创造高效益的公共权力的根本要求是执政为民;只有执政务实,才可能创造出高效益的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8.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它潜在地决定着领导干部的政绩行为。扭曲政绩观表现为谋一时之利、谋局部之利、谋个人私利、谋GDP片面增长、谋无过便是功,它给党和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扭曲政绩观形成的机制,认为政绩需要、政绩诱因、政绩观预期和评价、政绩行为相互作用导致了扭曲政绩观的产生和深化。为此,亦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纠正扭曲政绩观的对策:完善领导干部考评、任用机制,净化诱因环境;加强教育,合理疏导政绩需要;健全监督和奖惩制度,强化良好政绩行为。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性"贿赂有性贿赂、业绩贿赂、著作贿赂、替代行为贿赂、舆论贿赂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其社会危害性和持续性远远超过了财物贿赂,容易成为滋生腐败、权力变质的温床.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以"非财物"形式为内容的贿赂犯罪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刑法应加强和完善有关贪污贿赂犯罪方面的立法工作,将"非物质性"贿赂犯罪内容法定化,从而防止一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生活作风"、"道德品质"问题为由,利用党纪、政纪处分来规避法律的惩处.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政治学的"合法性"入手,分析了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探讨了政绩和意识形态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巩固的重要性,并由此得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的战斗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拓展党的政治基础,强化党的执政合法性有着重要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政绩合法性基础在于人民群众利益的满足和实现.把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政绩合法性的根本基础,既不稳固,也十分危险.摆脱政绩合法困境,巩固政绩合法性基础,一个重要保证就是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树政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取向;树政绩必须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这是政绩合法性的制度基础;树政绩必须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政绩合法性的实效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汪波 《理论前沿》2005,(21):47-48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衡量干部的政绩,就要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以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干部政绩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要把考核结果正确运用于干部的奖惩和提拔使用等环节.  相似文献   

13.
"八荣八耻"细化了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青少年可以从中知荣辱、明是非,学会如何做事、做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联系实际,面对现实生活中价值迷乱、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美丑颠倒和知行脱节等现象,要勇于以正祛邪.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从我做起,将"八荣八耻"内化为信念,落实于行动.  相似文献   

14.
对行政领导进行政绩考核是科学、合理选拔任用干部的前提。当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行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使得政绩考核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鉴于此 ,笔者从坚持正确的考核原则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提高考核主体的素质 ,以及健全政绩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对实现政绩考核的科学化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绿色GDP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热炒过后冷静审视,绿色GDP不仅实践困难,而且并非解决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万能钥匙。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取消将GDP作为政绩考核核心的老办法,从深层次解决政绩考核的价值取向问题,逐步建构“以人为本”的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流星现象",究其原因,市场营销战略失误是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民营"流星"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六大失误,指出民营企业既要转变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又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提高经营者素质,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变"流星"企业为"恒星"企业.  相似文献   

17.
重塑地方政府政绩指标--将GDP指标改为GNP+SCC指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塑地方政府政绩指标,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指标和地方政府政绩指标区分开,有利于"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仍然需要GDP指标.然而,以GDP指标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指标,则会产生诸多弊端,需要新指标代替它,这个新指标是GNP+SCC指标.  相似文献   

18.
构建新型区域政绩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过程中,构建新型的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政绩指标体,有利于空间开发格局清晰、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利用效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全体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是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设计的原则,探讨了四大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的框架、每类主体功能区相同的子指标体系、各类主体功能区差异性子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 ,是各级干部必须树立的惟一正确的政绩观 ,是干部在实践中做出实绩的行动先导。各级干部一定要正确认识政绩的基本内涵 ,自觉把人民群众作为政绩的评判主体 ,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政绩的评判标准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权力观、群众观和发展观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以真实的政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快促进领导干部政绩观转变,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实践难题。当前我国领导干部政绩观转变难的原因在于现行体制束缚政绩观转变;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惯性干扰政绩观转变;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妨碍政绩观转变;社会大环境的浮躁影响政绩观转变。要通过优化领导干部从政的政治生态环境,加强各级领导干部"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三观教育,改革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改进政绩考核机制,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等措施促进领导干部政绩观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