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信度体现群众对党选人用人的公认和信任程度。高职院校是知识群体密集的地方,提高公信度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和民主管理。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扩大选任干部的公开民主,引导干部合理流动,完善考核监督是高职院校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扩大选人用人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干部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范宏 《奋斗》2008,(11):44-4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双鸭山市委始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积极扩大民主,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4.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当前干部人事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通过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已成为今后改革的一个重要导向。但现实地看,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仍是当前困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今后要通过科学界定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干部管理具体制度、优化干部管理方法等手段继续深化改革,以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相似文献   

5.
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是我们搞好干部工作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多年来,天津师范大学党委不断探索实践,通过扩大民主、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积极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200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目标,在干部选拔任用的机制、制度、方法上取得新突破。2008年1月,重庆出台了《关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实施意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已成为党的组织工作的一个新的重点。为此,本刊推出这篇集锦式的经验报道——  相似文献   

7.
基层动态     
《共产党人》2011,(13):34-35
<正>彭阳县—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彭阳县在干部选任工作中坚持做到群众公认、公平竞争、阳光操作,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扩大干部选任中的民主。采取个人自荐、领导推荐、组织部门推荐、县委全委会推荐和部门(单位)推荐等五种方式,切实扩大推荐提名主体,充分听取群众公论。在民主推荐、测  相似文献   

8.
选人用人工作,事关党的事业和执政地位。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选人用人工作,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强调“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要紧紧围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全力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多方举措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推进选人用人科学化、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目前在干部选任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导致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当然也要多方举措,最根本的是要努力推进选人用人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杨贺新 《奋斗》2009,(2):44-45
公信度就是社会公众对某种特定事物或者现象的信任程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就是在选人用人中提高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命题,这是党和国家对做好干部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1.
张志功 《先锋队》2012,(26):50-5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要求。按照上级有关要求,阳煤集团党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委关于干部选任的"四项监督制度"等有关规定,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黄明哲 《学习论坛》2010,26(1):28-32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问题,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从源头上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难点,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在坚持正确的干部选拔任用原则,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落实群众在选人用人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以及加强组织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3.
《党员干部之友》2009,(2):12-17
选人用人公信度,评价主体是广大党员群众,所反映的是他们对被选拔任用干部和党组织选人用人工作的公认程度。选人用人公信度关系到党的威信,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有利于凝聚党心、赢得民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选人用人公信度关系到党的事业发  相似文献   

14.
谢燕 《新长征》2013,(1):54-55
<正>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如何才能真正地把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落到实处,明确以下几个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选人用人,关系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充分反映了全党同志的共同愿望和人民群众的真切期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关注度高,期望值也高。  相似文献   

16.
王一敬  刘洋 《当代党员》2009,(12):16-1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干部选拔任用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市一些区县围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进行了大胆探索。本期“党建新苑”栏目精选了两个区县的创新做法,供大家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7.
选人用人问题,是组织工作的核心,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今年以来,四川着眼进一步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集中推出了六项制度性举措,形成了从干部初始提名到监督管理较为闭合、民主开放的干部选任机制,极大地推动了选人用人公信度系统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8.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党的十七大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在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不断提高。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正处于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建设一支人民群众满意、能够担当历史重任的干部队伍,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迫切需要。2008年8月7日至8日,自治区党的建设研究会在泾源县召开了常务理事理论研讨会。自治区党的建设研究会会长韩茂华、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相关部门领导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个主题,在如何完善领导干部选任机制、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等方面展开了为期两天的理论研讨与交流活动。现将研讨会交流的重要观点和信息,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9.
温继平 《求贤》2009,(5):35-35
天津市河东区以“两个满意度”的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着力点,加大创新力度,强化制度措施。努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相似文献   

20.
干部任前公示,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性规定,源于基层的实践和创造,实行10年以来,在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强化群众监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泛欢迎。实行干部任前公示,把扩大民主从干部推荐、考察环节延伸到任用决策阶段,把民主参与的范围由部分干部扩展到广大群众,体现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是对干部考察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使党组织在更大范围内听取各方面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