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配合“打造中国第一山”改造乐山大佛景区旅游环境而上马的“景区北门河堤改造工程”,是岷江东岸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一项重头戏。工程除包括拓宽加固河堤,改造东岸港口码头,修建游人休息、观光长廊和步行旅游通道外,还包括将景区北山门前的岷江遛水沱填平,修建占地约20余亩的“大佛旅游广场”。此广场主要解决原景区北山门游人集结区狭窄,利用功能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打造中国第一山”改造乐山大佛景区旅游环境而上马的“景区北门河堤改造工程”,是岷江东岸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一项重头戏。工程除包括拓宽加固河堤,改造东岸港口码头,修建游人休息、观光长廊和步行旅游通道外,还包括将景区北山门前的岷江迴水沱填平,修建占地约20余亩的  相似文献   

3.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年代久远的最大石刻弥勒佛坐像,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它位于乐山市中区东南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墨西哥历史文化名城梅里达举行的第20届全委会上,全票通过蛾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乐山大佛列入世界遗产后,1996年——2006年的10年,是乐山大佛景区保护与发展最快、最好的10年,也是成绩最辉煌的10年。10年来,乐山大佛景区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10年来,景区保护与建设共投入资金7亿元。在加强对文物遗产保护的同时,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加强宣传营销,使景区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取得了文物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丰收。景区旅游接待人数从1997年的4573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231.5万人次,相应的旅游收入也从1392万元增长到9685万元。截至2006年11月底,今年景区已接待中外游客271.7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063亿元.特别是2004年以来,由于“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项目的逐步实施,景区环境及景区形象不断提升,景区发展步入快车道,同时也带动了乐山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旅游产业成为乐山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0年来,乐山大佛景区获得以下殊荣“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旅游40佳”、“中国世界遗产管理先进单位”、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四川省军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旅游区先进单位”,2001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保护世界遗产、传承人类文明。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将努力把景区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保护好,把乐山大佛这一人类瑰宝、艺术珍品传之万世。  相似文献   

4.
2004年,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坚持“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思路,在完善景区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的同时,抓好景区资源的整合,创造优良的旅游环境,扎扎实实推进“中国第一山”建设。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市在建设"中国第一山"工作中,以乐山大佛带动其它景区的理念已形成,但以乐山大佛为首的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应有超前意识,放开、放快,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峨眉山景区、乐山大佛景区和东风堰景区三大世界遗产形成的"金三角"资源富集、交通便利、环境优良、客源基础好。发挥世界遗产的辐射带动效应,要转变观念,以旅游引领、三产兴市,融山、水、景、城于一体,突出主题,明确定位,形成旅游内外环线,搞好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7.
乐山大佛景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乐山,景城隔江相望,相距峨眉山26公里。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归一,浩荡东流。景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景区以唐代摩崖造像为中心,散布着秦蜀守李冰开凿的离堆、汉代崖墓群、唐宋佛像、宝塔、寺庙、明清建筑群等。1982年,乐山大佛及景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坐落在中国乐山市域东南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党和国家已发出号召;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省委、省政府已发出动员令;我市召开“两代会”,为迎接西部大开发加油鼓劲。发展旅游业,建旅游大市,已成为乐山人民的共识。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服务西部开发战略,培育乐山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认为应以大佛景区为依托,规划建设和繁育乐山大佛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9.
乐山大佛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符合国家宏观政策,顺应乐山城市及旅游业发展需要,也是满足景区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结合规划区旅游资源分布和地理环境实际,为发挥度假区优势,实现文旅项目配套、功能相互承接,度假区的功能分区为"一心三大片区",形成以乐山大佛景区这一旅游资源为核心,建成融合各类文旅项目的接待服务复合体,形成带动周边、辐射全市的旅游综合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0.
按照乐山市委“创先争优活动”和“磐石工程”的统一部署,峨眉山一乐山大佛景区党委以创建“共产党员示范景区”活动为抓手,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网络搜索已经成为游客了解旅游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百度对"乐山大佛""峨眉山"的搜索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峨眉山景区的网络关注度要显著高于乐山大佛景区,景区的网络关注度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夏季是两个景区的旅游旺季,在以周为时间段的统计分布上,景区的网络关注度与人体精力曲线呈反比例。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以来,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管委会积极响应中央、省委和市委号召,坚持以“五好四强”、“五带五争”为标准,在全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全委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各级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推动了景区旅游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 7月16日,在市委工作会上,乐山市国土资源局雷颂平局长与黄明全市长签订了《乐山市建设"中国第一山"重点项目责任书》,我局责任项目1项,即"改造现过境公路为旅游景区专用公路,搬迁乐山大桥至乐山大佛公路一侧的房屋,实施绿化工程,整治景区环境,建设时限2005年。"相关责任项目13项。主要任务是承担了13公里精品旅游线(徐浩大桥至大佛山门)的整治任务,总拆迁面积达36万平方米。为了迎接8月24日至26日在乐山召开的四川省首届旅游发展大会,确定首期拆迁面积107456平方米,涉及26个单位,246户居民,408户农民,共分为7个整治片区  相似文献   

14.
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其悠久历史文化,雄秀奇丽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来近二百万中外游客,从而使旅游经济成为乐山的一大支柱产业。为充分利用乐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服务乐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保一方平安,乐山市公安机关在探索景区旅游公安工作新路子中,立足本职,紧紧围绕服务旅游大作文章,去年以来在全市公安系统开展以“便民、利民、为民、爱民”为主体的“情系游客”的活动,树立了乐山公安新形象。 交警率先开展“情系游客” 9月25日上午,市交警支队直属大队女子中队民警陈国莉在执勤时,见一外国游客背着背包在张公桥人行道上徘徊,便  相似文献   

15.
乐山物华天宝,水秀山灵,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阳刚雄壮与阴柔秀丽相渗透,拥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峨眉山-乐山大佛”,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独特的魅力。乐山旅游资源丰富,以轴(乐山大佛,峨眉山)连点的旅游网络已形成。乐山大佛属世界最大的古代石刻佛像艺术珍品,巍峨俊秀的峨眉山,气势磅礴,堪称“峨眉天下秀”,是颇带神秘色彩的“仙山”。以乐山大佛和仙山峨眉为轴心,一个星罗棋  相似文献   

16.
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工作走过10年的历程,10年来,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文管局)严格执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使以乐山大佛为主体的世界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的目标,是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乐山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乐山大佛与峨眉山景区的品牌效应,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推动传统旅游转型升级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核心景区,拓展外延空间,完善产品模式,切实推进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8.
乐山大佛     
正"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坐落于凌云山的乐山大佛景区,位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之畔,规划面积17.88平方公里,核心区2.81平方公里;景区共有景点44个,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开凿子唐开元年间的乐山大佛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相似文献   

19.
2003年以来.通过投资近40亿元.完成27个重点工程项目的“中国第一山”建设.峨眉山完成了从一个优秀景区到全球最富魅力景区、最完丽美旅游线路的卓然升级。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峨眉山一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紧密联系景区实际,坚持把服务中心作为最大任务,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追求,把倾情服务作为最佳路径,把创先争优长期化、制度化作为最强动力,深入开展创建“共产党员示范景区”活动,以创先争优强党建,以党员示范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