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文明的自立之道。从近代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特别是19世纪中叶中国被卷入世界体系之后的西学东渐,到新时代蓬勃开展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这一历程证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事业重要的新进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人类永续发展。这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演化的新形态,承载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2.
《甘肃理论学刊》2023,(1):F0003-F0003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着眼于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眼于全人类,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推动世界历史的和平与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坚持形而上学的文明观,必然导致“西方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并在这一文明观下建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破坏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超越了西方形而上学文明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现实依托,坚持辩证文明观,致力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坚强地捍卫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生与演进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同向同行、共生并重。从历史逻辑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生态文明的出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要求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要求。在宏观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多维度构成均内含着生态文明意蕴:共同富裕与生态发展相互耦合形成了物质文明新形态;以人为本与生态发展相互关联创生了政治文明新形态;科学理论与传统文化相互衔接凸显着精神文明新形态;社会治理与生态发展相互协调昭示着社会文明新形态。与此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摒弃“资本生态逻辑”的发展样态、超越“生态帝国主义”的价值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未来取向,具有宏阔的全球视野与发展旨趣。  相似文献   

5.
朱厚敏 《求索》2023,(2):46-54
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其参照系之一是西方现代性文明。西方现代性文明是经由西方率先开启的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首个现代性文明,但“先发”并不意味着“唯一”,文明自身的历史运动规律与范式多样性赋予了现代性文明以多样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合理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的辩证法思考问题、制定方案、推动发展,从而规避西方现代性之觞,实现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依托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存在,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偏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后发性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全新的现代性文明,离不开西式现代性文明的参与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性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立足中国自身具体实际形成的现代化道路,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性文明,是现代性文明的中国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整体图景涵盖中国和世界两个维度,其中国维度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囊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之综合,其世界维度表现为构建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  相似文献   

6.
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理解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重要的方法论指南。具体而言,“中国之问”的实质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自信;“人民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朝着更为实质的方向前进;“世界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深入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回应这一问题必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7.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这一思想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底蕴,通过对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等三重逻辑的阐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全球眼光看待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始终践行胸怀天下的世界担当。我们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刘勇 《群众》2022,(13):34-3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党的百年历史重大成就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演进理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放眼人类前途命运,兼具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和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是对人类文明演进问题的深刻回答。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光辉历史征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是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种出的文明之种、开出的文明之花、走出的文明之路、结出的文明之果。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步履维艰的,频繁遭到来自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蓄意挑衅和恶意抹黑,他们通过“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等奇谈怪论来蛊惑世人,想借此扳倒他人、抬高自己。然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实践,以“文明借鉴”“文明创新”“文明再造”“文明共存”分别破解了“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体现了其历史主动精神。这种历史主动精神不仅体现在顺应历史规律、把握发展大势,总结历史经验、开辟历史道路,担当历史使命、推动历史进程等方面,而且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精神动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生出的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鲜亮底色、对资本主义文明实现全面超越的文明形态。从逻辑关系来看,历史主动精神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远大目标和崇高信仰、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从实践路径来看,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文明观,为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精神纽带和价值引领,为回应和解决人类社会文明道路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界定本质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体力量;以“五位一体”统筹推进为实践要求,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路径;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共同繁荣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贡献。从属性维度、主体维度、实践维度、世界维度四重维度来领会和把握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丰富内涵,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类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支撑和引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文明叙事,它立足实践来勘定文明的存在论基础,透过阶级矛盾来把握文明变迁的深层动力,着眼世界历史来剖析现代文明的层级格局,彻底变革了从观念论出发把文明等同于理性进步的思想传统,凸显了文明的实践性、阶级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通过资本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将现代文明的实质诊断为“资本的文明”,揭示了资本文明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所造成的“过度”和“野蛮”,描绘了以“真正的共同体”推动“自由个性”生成的新文明图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自觉与文明自信,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立论之基包含着三方面意蕴,即对现代化发展进步意义的现实观照、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悖论的理论批判以及对“真正共同体”唯物史观证成的科学构想。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逻辑框架由考察现代社会的生成、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跃迁、促进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共同构成。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科学认识现代化“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全面推进人的现代化;要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话题被提出并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都鲜明地从文明的高度来总结我们党的历史,阐释中国道路。比如,提出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文明蒙尘”;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纵观人类历史进程,人与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统一与分裂、斗争与联合的辩证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最终转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自然”到“人民—自然—人民”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思想,倡导重塑生态劳动、生态生产力和构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生态正义的现实伟力。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明交流互鉴问题,系统阐释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观点和看法,逐渐形成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交融性等内涵与特征使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以丰厚滋养;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文明丰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建立在温故知新、兼容并蓄、因地制宜的原则之上,通过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用好现代化传媒手段等落到实处;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超越了"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文明交往观。  相似文献   

17.
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起贯通个人、国家、世界三重主体的主观需求和客观需要的共同精神航标,是明确微观个人的生存追求及宏观世界的发展蓝图形成共识性价值的逻辑在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交互承继的新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实质在于:以和平、发展为观念基础的文化引领;以公平、正义为理性诉求的价值支撑;以民主、自由为科学信仰的目标导向。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理性的科学诠释,是解决“中国问题”、破解“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政治向导,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性价值、战略性价值和政治性价值。通过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进国际秩序变革,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六大基本路径,科学有效地捍卫和平、促进发展、维护公平、追求正义、实现民主、保障自由,进而切实保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大作用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王茹 《人民论坛》2023,(23):139-141
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地生根,给世界带来了繁荣稳定的巨大红利。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新时代中国青年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更要争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建设者、传播者和贡献者。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人类关怀、全球视野,胸怀“两个大局”,激发青春动力、展现青春活力、扩大青春影响力、汇聚青春合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逻辑内涵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要论述,逻辑构境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逻辑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逻辑方法是“六个必须坚持”。  相似文献   

20.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出发,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包括文明兴衰生态决定论、生态环境生产力论、生态环境财富论、生态环境民生论、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理念、生态文化观、生态文明教育观、生态环境全球治理观等主要观点、理念和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理论指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生态世界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