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敏 《中国司法》2020,(4):67-72
女性犯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具体个人的行为,有其深刻的价值本质。价值观为考察女犯犯罪的个体原因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视角,研究女犯个体价值观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对立表现和成因,会对女性犯罪个体原因有更加清楚和完整的认识,对于塑造女犯健康的人格、培育女犯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矫正改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犯罪存在的个体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犯罪不仅是一种社会存在,而且是一种个体存在。当然,这里的个体是作为社会成员存在的,离不开社会这个生态环境。但对犯罪的社会解释决不能代替个体解释。本文拟对犯罪存在进行个体解释,以期推进犯罪学的理论研究。 犯罪存在的个体解释的出发点是个体,这里的个体是社会关系的一定主体,因而只有在社会解释的总体框架下才能对犯罪存在作出科学的个体解释。在犯罪学中,犯罪存在的个体解释基本上有三种倾向:1.人类学解释,又称为生物学解释。德国犯罪学家施奈德指出:现代犯罪生物学理论与实证主义及其先驱者相衔接。这些理论不再断言犯罪仅仅是或主要是由遗传引起  相似文献   

3.
概念特征“群体犯罪现象”是相对于个体犯罪现象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地区(国度)、一定时间段内,所有个体犯罪的总和。作为犯罪社会学所设定的重要范畴,是以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抛开犯罪的具体性和个别性的表现形式,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加以确定的。对犯罪现象而言,即是一种划分形式,又是一种研究方法。群体犯罪现象同其他社会(群体)现象一样,具有其特有的集合性、整体性、有序性和可变性的特征。群体犯罪现象是由相对独立的个体犯罪现象组成的集合体,其形成是个体犯罪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结果,是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4.
一、犯罪原因与刑事责任的关系,是一种由前者而产生后者的相应关系。对犯罪原因的科学认识的进程,就决定了对刑事责任的科学认识的进程。从刑事古典学派的个人“意志自由论”到刑事人类学派的个人“生来犯罪论”,都是犯罪原因的一元论。前者一元在个体的意志决定,后者一元在个体的生来决定。其共同点都认为犯罪原因只来自于个体本身。因此,刑事责任也只归罪于个体的本身了。然而刑事社会学派(指最高盛誉享有者李斯特)既从社会整体寻找到犯罪的原因,总结出了犯罪是由个人的原因加上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即“二因论”。这无疑是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5.
构筑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道防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庆云 《政法学刊》2004,21(5):18-20
当前,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立案案件中所占比例较高,且日趋严重,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因此要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作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筑起青少年“不想犯罪”的第一道防线;要加强管理,严密防范,限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条件和机会,构筑青少年“不想犯罪”的第二道防线;要强化法律手段,打击和震慑犯罪,构筑青少年“不敢犯罪”的第三道防线。  相似文献   

6.
自我调控不当与犯罪性社会适应不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我调控决定着个体是否适应社会。个体适应的是有益于人类的社会环境、合理的社会管理机制、主流文化和健康风气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自我调控与社会适应有正向和反向之分。自我调控不当导致社会适应不良,社会适应不良是指不符合社会道德、法律、心理健康三个标准的心理和行为。个体认知、社会智力,价值观和品德等多纬度的自我调控不当,导致谋生本领、人际关系和物欲、性欲、信仰的犯罪性社会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7.
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犯罪的变化可以肯定,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缓和社会矛盾,克服社会消极现象的根本基础。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十分协调地同步发展.总是解决了一部分矛盾,又产生新的矛盾,甚至强化某种消极因素,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犯罪现象,这是必然的。因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系统,特别是对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成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作为制约人们生活的基础,既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能影响到犯罪现象的发展和变化。由此可以推断,经济的发展,可影响犯罪的变化。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能诱发经济领域犯罪的升级换代。其中尤以诈骗犯罪的发展、变化最为严重。80年代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主体的活动局限于计划体制的范畴之内,经济经营模式单一,犯罪形态自然也就比较简单。8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替代了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行为模式自由程度迅速扩大,经营运作手段不断丰富,产生经济诈骗犯罪的条件和空间也就随之相应增多和拓展,使新型的经济诈骗犯罪大量产生。15年间,上海市立案侦察的经济诈骗案件从几十起攀升到千余起,案值从数千元迅速增至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诈骗手法从简单的利用合同诈骗到目前涉及多个领域的金融诈骗、期货诈骗、信用卡诈骗等等。诈骗犯罪案件的递增幅度已超过了其他类型刑事案件的增长幅度。不但如此,经济诈骗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亦愈发严重,从其犯罪总量来看,虽然不足刑案件总数的l0%,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却超过占全部刑事案件75%左右的盗窃案件,其危害程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个体极端犯罪频繁发生,个体极端犯罪正成为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威胁之一。社会转型期中的各种矛盾、压力是导致个人极端犯罪的外在因素,犯罪人的人格缺陷是个体极端犯罪产生的内在原因。个体极端犯罪的动机类型有:谋求经济利益;厌世自杀;报复特定对象;报复社会;激情型;制造个人影响,寻求刺激;复合型动机等。  相似文献   

9.
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的核心内容。研究犯罪原因对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美国刑法中关于犯罪原因理论的学说很多,比较新的观点是从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来考察产生犯罪的原因,因为每一个社会制定的法律都反映出它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在一个传统的社会,法律可以世代不变,每个社会成员都了解和接受社会的准则,所以犯罪很少发生。而在一个飞速变化的工业化社会里,价值观可能急速变化,使旧的法律和新的价值观脱节。举例来说,许多美国人认为,现行法律对性关系和别的"欢快的"活动,诸如赌博、酗酒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肖剑鸣  吴晖 《政法学刊》2006,23(3):8-11
犯罪生态学是生态学理论和实践在犯罪学方面的运用,它着重从社会生态、群体生态和个体生态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解释犯罪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并努力遵循其生态关联规律来对犯罪现象进行生态调控,以便提高社会、群体和个体自身犯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运用生态学来对传统犯罪学中的犯罪现象、原因和预防进行分析,能够建立起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使社会生态系统发挥最佳的整体性效能,优化社会生态循环质量,提高社会有机体的犯罪免疫力,达到抑制、减少和消除犯罪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1.
石艳芳 《河北法学》2015,33(3):151-161
个体恐怖犯罪在我国呈高发态势,探寻预防和治理个体恐怖犯罪对策的第一步是准确分析和探讨其发生的规律和原因.通过对最近十年个体恐怖犯罪案例系统剖析,发现个体恐怖犯罪具有低廉的犯罪成本和恐怖的社会效应不成正比;行为人以成年男性为主,职业集中,多是农村和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行为人多没有前科和精神病史;行为人实施犯罪前多数抱有自杀或者必死的心态等特点.根据对样本的剖析,从社会冲突理论的角度分析个体恐怖犯罪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原因,相对剥夺感的产生,缺乏排泄路径和内在人格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赵希 《犯罪研究》2023,(5):16-26
生命历程犯罪学是在生命历程研究范式下对个体反社会行为的历时性研究,其理论特性在于关注微观场景中的个体犯罪生涯,理论聚焦于个体生命历程中影响犯罪加重或停止的“转折点”事件,理论诉求在于重构家庭、学校、工作等非正式社会纽带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提升非正式控制机制的质量,从政策导向上由“警察社会”重归“福利社会”。对于我国犯罪学理论研究与犯罪治理实践来说,有必要探究本土化的非正式控制机制,反思犯罪预防当中的过度工具主义与实用主义思维,同时重视犯罪人生活史叙事在分析“生涯犯罪人”当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职务犯罪的心理不同于纯粹的心理研究,不仅要研究行为产生的结果,也要研究职务犯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信仰和道德。研究职务犯罪和分析职务犯罪的心理特点,尤其是贪污贿赂犯罪的心理特点,对当前的反腐败,特别是反商业贿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蔡文华 《法制与社会》2012,(28):165-167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新旧体制的转换、道德意识的危机、个体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化等等因素,使人们在生存方式的选择、个体观念的演变等方面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理和心灵考验,特别是一些高学历人员的犯罪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在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坠入了犯罪的泥潭,并出现了新的特点和犯罪形式,这应当引起社会重视.高学历人员犯罪愈演愈烈,如何从根本上遏制,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本文试从2007-2011年我院查办的高学历犯罪案件情况分析,就其特点、成因及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有组织犯罪愈演愈烈,因其特有的组织结构、犯罪方式以及防御功能所决定,这种有组织犯罪的能量决非个人犯罪的简单相加。它有着个体和团伙犯罪难以比拟的社会破坏力。因此有组织犯罪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也是各国刑法打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成长处于特殊阶段的群体,生理上发育迅速,但心理上发育滞后,不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客观因素影响,而且其自身心理也与成年人有着不同的特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异地未成年人犯罪,与本地未成年人相比,影响异地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因素更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减少青少年犯罪,不少同志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探讨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了不少的防范意见和措施。我觉得还应该进一步探索一下犯罪分子的世界观,了解他们之所以犯罪的思想根源,对于实现全面综合治理,也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群体犯罪是相对个体犯罪的一种犯罪类型,在犯罪学、犯罪心理学中经常使用此概念。同个体的犯罪行为相比较,群体犯罪无论在社会危害性方面还是在犯罪心理的感染力方面都更为严重。运用犯罪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对群体犯罪及其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有助于丰富我国刑事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义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阶段正是“三观”形成关键时期 ,也是进行“三观”教育的最佳时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形势面前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之中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因此 ,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  相似文献   

20.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任何犯罪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是社会危害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衡量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呢?笔者认为这个标准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加以说明。那就是这个标准是由三个大的要素和构成大要素的若干小的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这三个要素就是生产力标准、价值标准和法律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