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姨     
三姨是我母亲的小妹。外婆家穷。大概十来岁,三姨便从无定河畔的一个小山村来到我们家生活。那时,母亲已经生了两个孩子,三姨一边上学一边帮着母亲料理些家务。父亲经常出差在外,家里有这么个跑前跑后的小女孩,还真是顶用。可一旦父亲回家,住的地方紧张  相似文献   

2.
众所同知,贫困地区有很多的失学孩子,“希望工程”正是为这些孩子举办的。其实,在城市,在富裕的地方,也有失学的孩子,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兴和小学的王晓就是其中的一个。读五年级的王晓与80高龄的奶奶和待业在家的聋哑父亲生活在一起。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仅靠父亲单位放长假每月发放的50元工资来维持,王晓的学业实在难以为继。春节前夕,她家所在的明泽街道的机关干部去她家送扶贫帮困款,了解到王晓即将因家庭生活困难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街道立即召开党委会,做出决定:每年向王晓同学所在学校支付200元学杂费,直到她中学毕业;…  相似文献   

3.
感念父亲     
看着我的父亲与我的儿子逗乐儿,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儿。 父亲有两个女儿,在我下面还有一个小妹。我知道,父亲这一生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儿子。换在以前,换在农村,无子是一件挺没面子的大事儿。虽然我的父亲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农村,虽然我的个性像极了他且成长过程中从不让他多操半点心,虽然父亲表面上也没说什么,而且母亲也没有因为生女儿便在家中没有她的地位。但,确切地说,我们这个家族的姓氏最终到我们这一代便止住了,  相似文献   

4.
西门小刀 《乡音》2014,(2):46-46
1汉高祖刘邦,他父亲刘太公和母亲刘媪,生有一个儿子,刘邦排第三,又称刘季。从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出,刘邦的父亲就是刘太公。但,在传说中则不是这样,传说中刘邦的老爹是神。传说有一次刘媪干活儿干累了,跑到一江洋大湖的堤岸上休息,这一休息就休息出了事。因为刘媪睡着了,然后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跟一尊破水而出的天神交合。这个时候呢,老天爷也很见机,搞得电闪雷鸣、乌云低垂的。刘太公一看天气有变,生怕老婆被雨淋感冒了,撑了把伞赶到堤岸上来,然后刘太公就看到了一副百年难见的景观:一条龙趴在刘媪身上。  相似文献   

5.
正星期三,清晨七点半,十字路口的公交站。这是我与杨铁梅老师约定的地点,也是她今天送教的起点。每周这个时候,杨老师总会从这里出发,开始她为脑瘫孩子送教上门的一天。送教上门,对我而言有些新鲜,但对杨老师来说却早已成为她的生活,因为从2005年起,杨老师已经送教了8年。8年里,杨老师教过的孩子在不断更换,但杨老师的送教路却始终没有中断。通过这条路,杨老师走进了一个又一个脑瘫孩子的家庭,感受了他们的甘苦,  相似文献   

6.
原阳小妹     
她是一个乡下来的河南小妞,原阳小妹。 她今年18岁,眼睛大大的,脸颊红红的,胸脯高高的,又密又黑的头发,用猴皮筋扎成两把小刷子,精神爽爽地翘在脑后,浑身上下都透出一股青春的魅力、健康的美丽。 要是在乡下,四邻八舍的小伙子早盯上这个红了嘴的桃子了,但是在这里不行。在这里,她的存在几乎没人注意。这里的小伙儿没谁愿意跟她多说两句话或者把目光在她身上多停留一刹那。兴许在这些人眼里,压根儿就不存在她这丑小丫儿。  相似文献   

7.
山路幽静,听到的唯有自己的脚步声和喘息声,这是包荣春第二次走这条路了。她知道过了渡船,还要上一个坡,下了坡再拐进一条小路,那就是那满镇三同村残疾孩子何玉甜的家。何玉甜已经12岁了,还没有上过学。她天生双腿蜷曲残疾,自小母亲病逝,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把她寄养在那坡镇永常村一个偏僻山坳里的外婆家。第一次走访时,包荣春没有见到家长和孩子,后来几经周折,才和何玉甜的父亲联系上……何玉甜父女没有自己的住房,和大伯合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提起让何玉甜上学读书的事,她父亲的眼眶湿润了,摇摇头说:“这些年来给孩子治腿,耗尽了仅有的一…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大悲大喜的传奇故事。 故事发生在湖北省竹山县三台乡水磨村。 朋友,谢谢你救了我 水磨村是竹山县的特困村之一,这里山陡如削,土地贫瘠。由于经济困难,村里的孩子大多没念完初中便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 这个村3组的王高祥夫妇有一儿一女,儿子王松16岁,是初中二年级学生,8岁的女儿王慧也念小学二年级了。这两个孩子不但模样长得俊俏,而且善解人意、体贴父母。1997年秋,王松告别了父母和小妹,登上了外出打工的客车。 王松千辛万苦,几经辗转,终于在河南唐河县一家私人砖厂找到一份搬砖的苦差。他年龄毕竟…  相似文献   

9.
刘云翠 《春秋》2012,(4):12-13
我的父亲刘玉峰,原名刘均昌,曾用名刘峰,1920年11月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年幼家境贫寒,生活艰难,全家几口人靠仅有的一亩山岭薄地维持生活,日子朝不保夕。父亲的祖父刘奎元为了能让父亲刘玉峰上学念书,到地主家扛长工,受尽欺辱压榨。残酷的现实经历,使父亲刘玉峰亲身感受到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  相似文献   

10.
隋穗 《时事报告》2007,(4):64-65
黄来女,1985年出生于广西合浦县。4岁时,母亲因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不久,县文工团解散.父亲也失去工作。从此,她跟随父亲东奔西走,打工谋生。颠沛流离的生活常常让父女俩陷入困境,她曾因交不起学费而两度辍学。  相似文献   

11.
秦玲 《协商论坛》2008,(8):61-61
5岁时,适逢中秋,手拿一块月饼去找邻家小妹,想与她分享。不料小妹对月饼一见钟情,抓过我拿月饼的手,连手带月饼一通暴咬。 10岁时,为了替邻家小妹从大胖手中抢回发夹,向庞然大物发起自杀性冲锋,虽然满身落下伤痕,却终于抢回四分之一个发夹,欢天喜地地送到小妹家时,却被小妹的妈妈痛骂了一顿。  相似文献   

12.
凝望父亲     
董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父亲坐在书房里靠窗那套软垫沙发上,两手捧着一盏新沏的铁观音,白烟袅袅,凄凄切切半蒙住他那有风有霜的脸,沙发的蓝绒底子洒满翠绿竹叶,衬着窗外一丛幽篁,格外见出匠心。"看到这里,我心中蓦地一动:难得他如此用心,把目光定格在父亲身上,为父亲描摹了一幅细腻的工笔。那一刻,父亲像安睡在他目光中的孩子,凝然静谧。细细的美好,茶香一般氤氲着。我只记得看到孩子熟睡时,我才会有如此细腻的心思。孩子在我的前方,我一直注目着她。正如父亲,他的视线里更多的是我。父亲总喜欢  相似文献   

13.
张新声 《黄埔》2007,(5):60-61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这首黄埔军校的校歌,李阿澜不知和父亲合唱了多少遍。这首歌影响了父亲的一生,也影响了她——一个黄埔女儿。  相似文献   

14.
樊文 《中国民政》2023,(13):52-53
<正>“感谢党和政府对我家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对生活有了希望。”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漕湖街道的刘阿姨领到救助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刘阿姨家有两个高龄老人和两个上学的孩子,丈夫突发脑中风,导致家庭陷入困境。相城区借助“困难群体智慧帮扶信息平台”,及时发现了她家庭的困难,不仅办理了低保、实时医疗救助,还为她链接慈善、医疗等资源,实施免费电动轮椅适配、专业医疗康复训练等精准化帮扶项目。如今,丈夫的身体慢慢好转,一家人的生活也渐渐步入正轨。刘阿姨家的帮扶项目是相城区开展服务类温暖救助的工作缩影,也是相城区打造“相帮扶·城温暖”社会救助服务品牌的生动体现。作为民政部组织开展的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地区,近年来,相城区围绕“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聚焦主动帮扶、温暖帮扶、精准帮扶、体系帮扶,实现了社会救助向集约聚合、定制式服务、温暖救助、按需施策的转变,在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提升了社会救助的温度,满足了困难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  相似文献   

15.
福寿双至     
台胞林玉增老人回大陆,与失散四十多年的女儿相聚,话没开口泪先流。在古都咸阳铁二十局管理处工作的芳美,见到父亲脸上已布满了艰辛岁月留下的深深痕迹,顿时悲喜交加。她和丈夫的共同心愿,就是让在异乡漂泊半生的老人安度晚年。餐桌上,林玉增老人不爱吃山珍海味,却要吃青菜、豆腐、玉米粥,品尝当年的家乡味。这可难住了女儿和女婿,因为这里的人们早已不喝玉米粥了,孩子更说不出玉米粥的滋味。但他们还是被父亲  相似文献   

16.
人间真情──记邹朝碧和她的私立海达孤儿院刘南开邹朝碧和她的孩子们。今年3月的一天,在中国四川省大巴山南麓的达川地区人民医院住院部,12名手捧鲜花的孩子围在一位女病人周围,都以妈妈称呼她。她为何有如此众多的儿女?原来她就是创办中国第一家私立孤儿院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家里三个孩子的生活都是依靠父亲每天走街串巷磨刀来维持。那年,我考上了大学。当我把刚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拿给父亲时,父亲只是瞟了一眼,脸上毫无表情。  相似文献   

18.
有伤口的人     
每段失败的婚姻都是一场劫难,其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伤口,没有谁能是谁的良药。幼儿园每天,赵敏要去幼儿园两次,早一次,晚一次,这成为她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逐渐地也便成为习惯。起先,赵敏还把希望寄托在施安康的身上,比如在她加班,或者有别的事情的时候能替代她,能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但施安康无动于衷的表情和一句冰寒入骨的话让赵敏断了这个念想。施安康说,孩子是你生的,你不管谁管?施安康的这句话  相似文献   

19.
黄光荧 《中国妇运》2002,(10):38-39
1991年国庆节这一天,韦帆坐了大半天的汽车来到了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中心校报到。当时学校放假没有人,天色已晚,又举目无亲,她第一次感到孤独和惆怅。疲惫的她只好找了一个简陋的旅店住下。这一夜她辗转反侧,久久不能人眠,想到目前严峻的生活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也想到这里未来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家住香山的刘阿姨的父亲已经85岁高龄了,刘阿姨总想为父亲物色一个全天候的保姆,专门料理父亲的饮食起居,可惜总没找到如意的,刘阿姨的儿子说:“老婆好找,保姆难找”。有一天,刘阿姨在街坊邻居那听到一个保姆的故事。这是一个男保姆,被称为小杜,实际上已经50多岁,这个保姆此前护理一个90多岁的老人。除了每个月的工资之外,东家每天只发给他10元钱,作为他和老人的伙食费。小杜为了让老人吃好,自己每天只吃青菜、萝卜,却给老人准备了红枣、木耳补身子。前不久,老人无疾而终,这个保姆便也随之出了名。刘阿姨想:这么好的保姆,请来照顾自己的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