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确立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观的立足点.在生态文明的新时期,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的建构,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当前只有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的基本涵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文化理念是“天人合一”观的精髓和伦理支撑。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各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充满“和合”综合思维的“天人合一”观在当今仍有重要意义,即它为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昭示人们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观;有助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并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蕴含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价值,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形成全面、长期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杠杆,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科技文明形态是生态文明和绿色文明,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建立绿色科学技术体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并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面向生态文明,领导干部权力道德建设需要突出以人为本和关爱自然的精神理念,树立权力生态道德观。当前,生态文明视域下推进领导干部权力道德建设,需要从权力价值观、权力道德机制和权力道德领域等方面促进领导干部权力道德模式变革,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对生态问题的研究,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并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新发展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把协调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等方面作出了贡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则在于强调和警示人类必须按生态平衡规律办事,和谐发展;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搞好生态经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方式,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冯丹  刘经纬 《学理论》2012,(13):64-65
马克思主义是庞大的科学理论体系,生态文明观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良性体系;其次,保护自然是人类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最后,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具有明显的实践向度和历史唯物主义向度。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曹立华  王璇 《学理论》2011,(12):41-42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指导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发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更妄论控制和统治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反思那些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而不顾自然客观规律的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只有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方式,形成人对自然合理利用的价值观,进而确立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道德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一、担负树立人对自然合理利用的生态价值观的责任人类担负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离不开人类自身的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支配人类实践的精神支柱之一。随着人类生存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由被动地利用自然向主动地利用自然再向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转变;从人是自然的奴仆向人是自然的主人再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方式转变的深刻的变革。这种变化要求人类对自己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传统文明的反思与超越。生态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树立和谐的生态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项松林 《理论导刊》2006,1(3):49-50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环境的不当认识和失范行为。彻底改变传统的生态观,变革工业文明不当的发展模式和生存样式,树立人与环境和谐友好的新生态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当前环境和能源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通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任务,就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意蕴,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范中健 《学理论》2013,(22):30-31
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人类对如何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的新结论。在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程中平衡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索和建立既具有普遍指导性又考虑到区域特殊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在发展性与和谐性的本质特征将是今后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15.
张笑扬 《理论导刊》2020,(5):107-111
从自然中毫无控制地攫取和掠夺是消费意识形态化的强制驱动,是技术"敌托邦"式扩张的重要表征,必然遭受自然的报复和生态的惩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祛除工业文明的弊端,消除消费符码操控,将炫耀式、无意识、虚假性欲求转变为真正的人类需要;要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视角,将人类中心主义遮蔽下的自然界升格为人类无机的身体,通过"两次提升",实现"两次和解",发展积极、良性的生态文明形态,建构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2)
江西省委省政府结合中央的发展战略,依据江西自身的实际,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具体生动的个案,要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这就赋予传统的哲学主题天人关系以新的内涵,江西学人在新的视野观照下以理性的态度做出了新的诠释:强调了人类发展的价值取向与自然发展的生态取向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部城市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现实需要,可率先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都市示范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新文明形态,要求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准则,健全完善健康有序的生态保护建设机制,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改善并行不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由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要素论、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论、生态问题与本质的制度批判论、协调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的生态价值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论等理论单元构成的思想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其所追求的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自然解放、社会解放、人的解放具有相同的价值理念。为应对全球性资源环境生态危机,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反思工业文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利弊得失,适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时代性和前瞻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论表征。生态文明观由"绿化""保护"的自为阶段进入"美丽中国"的自觉阶段;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进入到新时代的主动型关系;生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形成整体性耦合关系;实践活动由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的被动状态到新时代的主动状态;生态文明的演化从"天人合一""征服改造"提升到"和谐共生"的高级自觉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