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个女人     
钟点工欧阳第一次来到董事长家,一个打扮艳丽的女子跑了出来。欧阳说:“你女儿好美啊!”董事长不悦:“你说什么?她是我夫人!”这时,男一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女子也走了出来。欧阳小声问:“她是你二奶吗?”董事长生气地说:“她是我女儿!”一个年纪看起来很大的女人向这边走来:欧阳又问:“董事长,她是你妈妈吧?”董事长怒道:“胡说八道!她是我前妻:今天带女儿来大闹天宫的!”  相似文献   

2.
陈雄 《廉政瞭望》2010,(13):51-51
和朋友到一家单位办事,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女领导,精明干练且深谙人情世故。朋友与女领导较熟,办完正事,他们就开始闲扯,年过40的女领导突然来了一句:“我离婚了!”旁边没有别人,朋友和我一下子怔在那里,有点突然和尴尬。但我想女领导既然对我们说她的私事,说明没把我们当外人看的,于是和朋友洗耳恭听。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8,(11):112-113
1.建筑师 一位夫人打电话给建筑师,说每当火车经过时,她的睡床就会摇动。“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建筑师回答说,“我来看看。”建筑师到达后,夫人建议他躺在床上,体会一下火车经过时的感觉。建筑师刚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来了。他见此情形,便厉声喝问:“你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干什么?”  相似文献   

4.
能力漫论     
宫希 《干部之友》2003,(1):16-16
家养一小京叭,名壮壮,以听话而讨人喜欢。不过,壮壮看人下菜碟儿,有时我说它,它装听不见,无所动,而老伴略一呵斥,它即刻乖乖地令行禁止。由此,老伴儿揶揄我:怪不得你不能当官,连狗都不听你的。本想回她一句:“狗听你的,也未曾见你当个什么官,在工厂里连个班组长也未混上。”可欲言又止,倘老两口抬起杠来,那就没有意思了。老伴之嘲,自有一番道理,她总觉得是因为我太随和(有时说“面糊”),辖不住人,而影响了升官。这也算是她对我的一种理解,理解万岁吧!  相似文献   

5.
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外出办事,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夫人对儿子说:“你别去,等妈回来给你杀猪。”她的儿子听了,很高兴,不哭了。她办完事回来,见曾子正准备杀猪,便问:“你为什么杀猪?”曾子说:“你不是说了吗,等你回来给孩子杀猪吗。”夫人说:“我是哄他的。”曾子说:“孩子以父母为师,你这次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骗你的。”夫人听曾子说得有理,就同意把猪杀了。讲诚信,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一个人成就大事,安身立命之本。在我国历史上,因讲信用而成就大事者不计其数,因不守信用而身败…  相似文献   

6.
刘益飞 《廉政瞭望》2010,(22):34-34
今年假期,我与妻子在兵团知青时期的好友、北京知青伺龙江夫妇盛邀我们结伴去尼泊尔旅游。行前,龙江夫人芳洁有几分调侃地对我说:“尼泊尔现在是共产党执政,你这个党建教授,说不定就会碰上尼共,就会和他们交流呢!”怎么也没想到,竞被她说中了。  相似文献   

7.
不懂请举手     
韩东东 《当代工人》2011,(19):50-50
《心理月刊》上有篇文章,一位母亲问心理学家:我女儿6岁,说话不拐弯,比如带她去朋友家吃饭,她有时会说:今天的菜一点儿也不好吃!或者对老师说:我不喜欢你、虽然童言无忌。但这确实令对方尴尬。到底是应该保持孩子实话实说不作伪的本色,还是应该教育她说话时要给人留面子显得有情商呢?  相似文献   

8.
赵化南 《求贤》2006,(9):46-46
美国《幸福》杂志在前不久的读者征答专栏中登过这么一道题: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你将会做什么?一个军官的回答是:回我的家乡开一问杂货店。过太平的日子;一位议员的回答是:到海滨经营一家不太大的小酒店;一位市长的回答是:当一名人像摄影家;一位作家的回答是:当一位从事手工制作小提琴的工匠;而一些平常老百姓的回答则是,有的想当总统,有的想成为议员或大老板、作家,而没有一个希望再成为普通人,过普通日子的。总之,无论是前者或后者,反正谁也不愿意再成为自己了。  相似文献   

9.
礼貌与礼仪     
艾迪 《党课》2010,(17):106-107
每一个微笑都能给人带来欢乐。英国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写给一位经常保持联系的女士的信中说:“星期天,当我从教堂出来,在经过一个可冷的小女孩的时候,我朝她和蔼地看了一眼。你知道吗?那个小女孩的眼睛里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感激的泪水。  相似文献   

10.
1983年5月14日,胡乔木在《会见美国记者白修德的谈话》中谈到江青的“残忍”时说:“我可以告诉你这样一件事。江青陪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夫人去天津附近的小靳庄参观(她认为小靳庄是她的一个代表作),他们的汽车在路上撞死了一个人,马科斯夫人要求赶快停车,但江青拒绝停车。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江青的人格,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她也是多么残忍!”(《胡乔木谈中共党史》,  相似文献   

11.
贺龙爽笑道:“好,我来做红娘!” 1937年,国难当头,烽火连天。晋西北八路军第120师的前线迎来了一位年青的女性。晋西北的热风不但吹沸了她报效祖国的热血,同时也旋风般地将她“吹”进了时任359旅旅长兼政委王震将军的生活。 她就是后来的将军夫人王季青。 24岁的她正在北大念书,当帝国主义的侵略令往日的校园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时,她和许许多多的北大学子一起组织“流亡同学会”,投奔延安,参加八路军,响应共产党全面抗战的号召。几经辗转,到了西安,本来是要去延安的,但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安排,他们一行三四十位学生就被分配到了八路军第120师。  相似文献   

12.
一次跟朋友聊天时无意中谈到了教师这个职业,其中一个朋友对我说:“我最讨厌XX老师了.因为当时背不到书。他竟把我叫到他的寝室门前背书,让来来往往的同学都看到了,真把我羞死了!”另一朋友也问我:“XX老师现在还在教书吗?她可厉害了,我们都很怕她,也不喜欢她!”听着朋友们对教过自己的教师或好或坏的评价,让我陷入了深思:“我现在也是一名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13.
装作看不见     
隔壁的一对夫妇,无论什么时候,两人脸上都溢满笑容。那份幸福感辐射过来,让我更加感到我婚姻的不幸,我和老公每天都为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一天,我出去买菜,很巧,她也是一个人出门买菜,因为她老公出差了。我不禁向她诉说我婚姻中的种种不快,听我说完后,她问:“你还爱他吗?”我想想说:“应该还爱吧,如果他把那些毛病改掉的话。”她呵呵笑了:“爱了,就装作看不见。”  相似文献   

14.
潘纯 《学习月刊》2011,(24):43-44
贵族出身的郝薇香小姐完全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文本中有一段皮普第一次见郝薇香小姐时对她的描写:“我发现自己在一个大房间里.这里的窗帘关得紧紧的,不让一缕日光透进来,桌子旁坐着的是一位我从没见过、将来也不会见得到的如此奇怪的夫人。  相似文献   

15.
闲谈中,一位入党时间不长的青年朋友告诉我,她在一年中两上五台山,一次是开会顺便许了个愿,一次是专程去还愿。她还告诉我:她喜欢拜佛,也挺信的。看我一时没反应,她便问:你信吗?我说:“我从来不信神呀鬼的。当了这么多年党员,我是真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此言过后是片刻尴尬。我猜她当时一定会想:现在怎么还有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16.
美国前总统威廉·哈里逊,小时候沉默寡言,人们甚至认为他是个傻孩子,常常拿他开玩笑。比如拿一枚五分钱硬币和一枚l角的银币放在他面前让他选。每次,哈里逊都是拿那枚5分的。一位妇女看他可怜,就问他:“孩子,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哪个更值钱吗?”他回答说:“当然知道,夫人,可要是我拿了一枚1角的银币,他们就再不会把硬币摆在我面前,那么,我就连5分也拿不到了。”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一代人”,是指我的祖母、外祖母以及曾经和她们一起度过了那一段生气勃勃、极有意义的青壮年时代的姑祖母、舅祖母等人。确切地说,我这里想写的是“久已逝去的一代女人”。她们当年的那些辉煌岁月,我都不曾目睹,当然更谈不上参与。许多零碎片段的事情,都是幼年时从母亲、外祖母和姑姑们口里听来的。听她们谈这些事的时候,我是多么的神往和敬佩啊!母亲曾说:前一代人比她这一代人更先进、更勇敢。我觉得这话是对的。这些人的核心是祖母石漱林。那时是清朝末年,正吹着维新之风的时代。祖父在江西做官,是一位县太爷,祖母是官太太。但是这位官太太不安份,凭她在家里学到的一点文化,竟办起了一所女学校,自任校长。南昌正蒙女校,据说是江西全省第一所女子学校。外祖母汪筠青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她青年守寡,丈夫死于肺病。本来夫妻恩爱,她伺候丈夫也很尽心。但丈夫一死,就被夫家指责欺凌,在那大家庭里日子难过。这在封建社会里原也是平常事,青年寡妇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因为外祖父曾是祖父做官时的“刑名师爷”,两位夫人也互相熟识了,而且关系很好。这时祖母就来安慰和劝说。劝说的结果是外祖母毅然造反,带着三个小儿女搬出了沈姓夫家,宣布脱离关系。她后来就和祖母一起办学...  相似文献   

18.
那天早晨,当夫人想叫醒当 局长的丈夫时,却发现没 有动静。夫人大惊,用手摸摸鼻孔还喘着气,急忙叫救护车把他拉到医院。当时医生怀疑是脑中风。可经过CT、X光检查没发现异常情况,只是任凭你怎么喊,他就是昏睡不醒。没办法,只好把医术精湛的老院长叫过来会诊。 老院长仔细地诊断半天,摇摇头叹道:我从医这么多年还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怪病。他问这几天孙局长都干了些什么,夫人说,他这几天都在下面检查工作,昨晚回到家来就说困得要死累得要死……老院长哦了一声说我明白了,他这是由于劳累过度引起的。老院长接着讲了从书上看到的…  相似文献   

19.
高峰 《党史纵横》2011,(6):49+52-49,52
她是一位聪明好学、有文化的新女性,在蒋介石政治崛起最关键的7年中伴其左右,在蒋介石的一些重要时刻,她如影相随。不明真相的新闻记者曾称她为:欧亚混血儿、风尘歌女、姨太太、护士、冒险家,甚至冒牌货,终于,她冒着生命危险站出来为自己正名。她就是蒋介石的第三位夫人——陈洁如,一位被淹没在蒋介石政治野心与历史洪流中的女子。  相似文献   

20.
梅桑榆 《唯实》2000,(1):68-69
在一次文友的聚会上,当大家谈到过去的知青生活时,一位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的女诗人问我:“桑榆先生,你们的知青生活是否很‘田园’,很浪漫?”我对这位小姐的问题只能付之一笑。因为要想让她对知青生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知需费多少口舌,我没有这个兴趣,也不愿费这个精力。但她天真的发问使我想到,人们不但可能对距今久远的历史茫然无知,而且可能对距今不远的历史茫然无知。历史就像一出戏剧,当剧终幕落之后,迟到的观众,只能听别人简介剧情的大概,至于别人的简介与剧情是否相符,他不得而知。更有一些连剧情的大概也不想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